投票评选市“爱心家庭”启事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03-11 10:44:50    「我要投稿

  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营造“时时处处有爱心”的浓厚氛围,使更多的人关注关爱残疾人群体,使更多的残疾人感受社会大家庭温暖,让更多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得到社会帮助,市文明办、市残联、市妇联等单位研究决定,联合开展评选“江山市爱心家庭”活动。

  经评委会初选,以下20个家庭为江山市首届“爱心家庭”候选者。请广大市民踊跃参与投票,精心选出您心目中的爱心家庭。届时,市评委会将对入围候选家庭进行综合讨论评审,产生12个江山市首届“爱心家庭”并在有关媒体上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公示无问题的予以最后确定。在第二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期间,主办单位将联合对江山市首届“爱心家庭”进行表彰,并授予相关荣誉称号、证书,颁发奖牌。

  投票说明

  一、评选活动将评出爱心家庭12个,市民需从20个候选“爱心爱庭”中选出。

  二、填票说明。请将所选的候选家庭代码填入报纸下方的方框内,选票复印无效,并于3月20日前寄到江山市残联(江山市鹿溪中路313号)办公室收,以邮戳为准。联系电话为4071962,687925,邮编:324100。

  三、为答谢市民关心、参与评选活动,评选办公室将对此次评选活动的选票进行抽奖。在评选中,每张选票只要选中9名以上(超出12名无效),该选票就可参与抽奖。本次抽奖活动设一等奖2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5名,奖金5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200元;纪念奖50名,奖精美礼品一份。

  江山市首届爱心家庭评选委员会

  2013年3月11日

  1.周多花:一千多个日夜见真情

  2010年2月的一天,贺村镇青塘尾村年近七旬的周正高,骑车出门连人带车跌入了近2米深的水渠,造成重度瘫痪。起初,他整日以泪洗面。然而弟媳周多花却以超越血缘亲情的爱心与责任,悉心照顾起瘫痪的兄长,擦身换衣、按摩翻身、擦屎端尿、手掏粪便……1000多个日日夜夜,以真心诠释了“大爱无声、大义无痕”的真情。

  三年来,周多花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先给兄长做蛋花粥,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等喂饱了,再为其他家人做饭。每两个小时为兄长翻一次身,每天要为兄长擦拭一次身体。夏天,隔二、三个小时就要给他擦身洗脸;冬天,她给兄长屋里端上火炉。为晚上方便照顾,她夫妻俩就住在兄长旁边的屋子。

  “半夜,兄长心情烦躁,经常敲墙、喊叫,我要起来去宽慰他。入冬后,我晚上睡觉不脱衣服,夜里至少要起来三四次照顾。”周多花说,兄长长时间卧床,经常便秘,她就要常给他揉肚子,甚至带上手套给他掏大便。这两年来,光手套就用了100多双。

  2.刘淑园:柔弱双肩挑重担

  长台初中学校边,有一位坚强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柔弱的双肩,在丈夫去世后,30年来,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养育了两个儿女的成长,其中女儿是一级肢残。她,就是长台镇长台村的刘淑园。

  刘淑园的丈夫是在1983年患肝癌去世的,当时留下了两万多元债务,要建的新房才打好地基。面对6岁的儿子和13岁的肢残女儿,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白天,在田地里摸爬滚打,偷空还要一路小跑回家看看儿女。未盖好的房子,也盖好了一层、三间。期间,也有人为她做媒,但她舍不得离开缺人照顾的一双儿女,一直未曾再婚。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如今,女儿享受着残疾人救助和残疾人居家安养的福利。而她,依旧早起服侍女儿穿衣、梳头、洗手、喂饭……四十年如一日。

  3.罗远费:母爱如海感天地

  娘家在贵州省安龙县龙山镇的罗远费,是一个布依族人。当年她嫁到塘源口乡塘源村的毛善有后,大儿子毛俊军在5岁时发现患了先天性软骨症。这可是不治之症,可她和丈夫还是四处求诊,但均未能如愿。

  从此,她既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又要给儿子喂饭、擦洗身子、抱着他拉尿拉屎。儿子8岁时,有一次突发高烧,丈夫在外打工,外面又风雨交加。罗远费抱起儿子,顾不上打伞挡雨,一路小跑送至5里路外的医院救治。儿子病情稳定了,但次日她却病倒了。听说康复按摩能使儿子病情好转,她坚持每天为儿子翻一次身,并常用热水擦洗儿子全身,常抚摸儿子的手脚。十多年来,罗远费就是凭着这样一股韧劲,悉心照料着儿子。现在儿子虽还不能站起来走路,却能坐了,还能用手攀着木凳移步。今年正月初,毛俊军还能手抚康复扶助器“站立架”,独自到离家200多米外的左邻右舍超市游玩。然而现年38岁,身材瘦小的罗远费,却过早地白了头发。

  4.钟水秀:久病床前当贤妻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贤妻。可是张村乡双合丰村的钟水秀,却十多年来如一日,用自己悉心照料的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有贤妻。

  对今年48岁的钟水秀来说,2001年8月4日,是一个令她难忘又痛苦的日子。这天下午,丈夫在常山帮人做工时,不幸从支架上摔下来摔伤,医院鉴定他为肢残一级,医生说她丈夫这辈子只能在床上或在轮椅上度过了。这对钟水秀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上有80多岁的婆婆,下有在读书的14岁儿子呀!

  钟水秀坚强地与命运抗争,精心服侍着丈夫。起初一年多里,丈夫不是感冒就是发高烧,到了晚上全身冰凉,后到衢州治疗后病情才有所好转,但仍时冷时热。她就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样样顺着丈夫。她每天晚上都要帮丈夫洗脚、擦身、擦背、换洗内衣裤,还要为丈夫全身按摩,帮他做双肢运动,一大早又起来料理家务。听说草药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她翻山越岭去挖来熬成汤给丈夫喝。在丈夫病情有所好转后,她又到附近地方做短工。

  5.蒋青理:精心照料瘫痪妻

  长台镇花园村桐墩自然村农民蒋青理,1994年来,19年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瘫痪妻子朱云玉的生活起居,诠释着夫妻之间的大义与深情。

  1994年初,不幸突然降临,朱云玉被浙二医院诊断为脑白质病,到2002年,完全瘫痪在床。蒋青理天天起早摸黑,种好5亩多地的同时,既服侍好妻子,又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子。2004年,他到江城打工后,又把妻子接到城里来方便照料。19年来,蒋青理就是这样一天天重复着洗衣、做饭、喂饭、擦身、洗头、按摩的动作,天晴时还要用轮椅推妻子出外散步,还要经常开导妻子树立勇气,战胜病魔。他说:“妻子嫁给我时好好的,我就要一辈子照顾好她!”

  6.杨光益:照顾病妻人称颂

  说起凤林镇南坞村75岁的老人杨光益,当地人无不称颂他细心照料病妻的事迹。

  老杨的妻子胡金珠,在2010年1月突发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从此,他天天在家照料妻子,怕一旦出去妻子大小便、喝水没人照应。他把家料理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一顿饭,他要喂妻子半个小时,夏天还好,冬天时就得把碗放在热水盆中,边热边喂。他给老伴换衣、洗身、按摩、煎药、翻身、梳头,什么都做,却没有一丝抱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多来,杨光益除了每天照顾好老伴的生活,还每天坚持给她做康复训练。慢慢地病情竟然出现了好转,虽然身体半边行动不便,但他老伴勉强能用调羹慢慢自己吃饭了,只是说话还听不清,还要用手比划。

  当别人称赞他时,杨光益总是说:“照顾家人是我的本分事,老夫老妻本来就应该相互照顾!”

  7.刘永妹:母爱撑起一片天

  上余镇李坪村妇女刘永妹,大女儿周欣怡患有先天性脑瘫,从小就丧失了活动能力。十几年来,刘永妹和丈夫多次带着她到各地求医问药,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尽力一试。为照顾好欣怡,刘永妹从她一出生,就再没有出去工作过,全家只靠丈夫一人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欣怡没有活动能力,只能躺在床上或者坐在特制的椅子上,怕女儿一个姿势躺久了不舒服,她就每隔一段时间帮女儿翻身敲背,按摩身体。欣怡双腿无法伸直,只能常年弯曲并在一起,她怕时间长了皮肤容易发炎红肿,就坚持定期为欣怡擦身洗澡。

  常年的卧床生活,造成欣怡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为帮欣怡增强体质,刘永妹就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为欣怡买来了钙片、维生素、蛋白粉。并且,坚持每天用瘦弱的身躯支撑着女儿锻炼身体。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常年卧床的女儿却没有得过皮肤病。

  如今周欣怡已经十三岁了,她的治疗道路依然漫长。但刘永妹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她就不会放弃!

  8.郑元彩:四十二载写真爱

  42年,15330个日日夜夜!上余镇七一村村民郑元彩,从28岁起,一直照顾着瘫痪的丈夫吴家法,如今已是七十高龄的她,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书写着患难夫妻的真爱!

  时光退回到1971年。那年8月的一天,一场台风将吴家法埋在了倒塌的房屋下,虽保住了性命,下半身却完全瘫痪。当时,他们3个孩子最大的才9岁,最小的才3岁,千斤的重担全落在了她的肩头。从此,她每天几乎天蒙蒙亮就起床,直到深夜12点才休息。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丈夫烧两大壶开水,然后为他洗脸、擦身、换衣服、倒尿壶、清洗弄脏的衣裤。接着烧饭,喂丈夫喝水、吃饭。照顾好丈夫后,她又去种田、种甘蔗、养鸭、养猪,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每次下田干农活时,郑元彩一直挂念着丈夫,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回家里照料。如今,郑元彩头发早已花白,瘦小的身躯佝偻着,但却朴实无华地说:“我一定服侍他到老。”

  9.徐史德:身残志坚写人生

  双塔街道周家青社区的徐史德,是三级肢残者,其妻郑卓娟从小患有成骨不全症,主要靠双拐支撑行走。夫妻结婚20多年来,互相扶持照顾,身残志坚绘就不凡人生。

  由于郑卓娟没什么劳动能力,每天的家务活基本由徐史德操持。他每天都要照顾郑卓娟起床、洗漱,做饭、洗碗、洗衣服等。郑卓娟头发脏了,他就帮洗头,头发长了帮剪头,处处洋溢着爱心。郑卓娟有缝补的手艺,常免费为邻居缝补衣服。2008年,郑卓娟向浙江大学医学院提出申请,要在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作为成骨不全症的研究样本。而徐史德每年都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从2007年至今已献血2100m1。2012年9月,他们的儿子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被市安监局录取。工作当周,郑卓娟就主动提交申请,要求撤销他家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她说:“现在儿子参加工作了,我家应当将这低保名额让给生活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

  10.王进光:家有病人众呵护

  从白水坑水库移民到清湖镇花园岗村的王进光,其父王财德在2003年不幸脑溢血、中风,瘫痪在床,是二级肢残病人。为让老人安度晚年,王进光除遵医嘱给老爸长期服药外,全家人合理分工,精心护理照料。

  饮食上,增加瘫痪病人营养,荤素搭配,少吃多餐,辅以适合高血压病人服用的营养品与时鲜水果,喂食病人,这主要由王进光的母亲周金美负责。瘫痪病人常年躺在床上,拉屎拉尿全靠别人。王进光和家人做到便器勤洗、擦干、消毒。病人的衣裤、床单勤洗、常换,并勤给病人翻身,擦洗身体,冬春每天至少给病人翻身6次。夏天,人容易出汗,就增加温开水擦身的次数。由于护理精心,瘫痪多年的王财德,从没生过褥疮。老人生病在床怕寂寞。王进光做到家中不离人,病人有求必应。他还给父亲讲些村里的发展变化,让老人开心。王进光的儿子上学回到家或去上学之前,都要到爷爷床前聊天、道别,假期给爷爷讲故事、说笑话。如今,82岁的王财德生活充实。

  11.王世水:患难与共兄弟情

  对于峡口村民王苏根来说,他是不幸的,自小患脊柱炎常年瘫痪在床,然而他也是幸运的,有一个重情重义,不离不弃的好弟弟王世水。

  早些年,受哥哥病情影响,王世水一家长期在欠债中度日。然而,王世水毫无怨言,和家人一起自始至终给予王苏根无微不致的细心照料和关怀。由于母亲去世早,父亲年事已高,照料王苏根的重担渐渐压到了王世水的肩上。2002年,为了给哥哥一个稳定居所,王世水将自己的移民补助款与哥哥的合二为一,给哥哥先建起了新房。考虑到哥哥的特殊情况,从2008年起,王世水又放弃了外地工作年薪8万元的机会,选择留守在家照顾哥哥。从此,王世水充当起哥哥的“双腿”:哥哥饿了,可口饭菜准时送到床边;哥哥闷了,王世水会把他抱上轮椅,推到外面晒晒太阳,陪他聊聊天;哥哥行动不便,王世水特意在床边装上抽水马桶和自来水龙头,使其生活更为方便和舒适。

  40多年来,这份患难与共的兄弟情,给了王苏根活着的勇气,更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亲情无价,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12.黄久凤:超越血缘的亲情

  峡口镇峡南村村民黄久凤,悉心服侍病瘫又哑巴的年迈婆婆,诠释了人间超越血缘的大爱之情。她的善爱之心,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称赞。

  人们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而黄久凤的婆婆是个哑巴,沟通更加不便。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黄久凤狠下功夫,硬是破解了婆婆“咿咿呀呀”的“密码”。婚后至今,从未跟婆婆红过一次脸,更未吵过架。婆婆年老后,黄久凤孝道有加,为婆婆洗衣服、梳头,冬天送火笼。

  2007年,年迈婆婆不慎摔伤,从此病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常年卧床的婆婆变得急躁,经常发脾气、摔东西,但黄久凤总不计较。每餐早早烧好饭菜,自己没吃就给婆婆先送去;给老人勤换洗衣服和被子,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闻不到一点异味;婆婆想吃什么菜或水果及食品,黄久凤就及时买回给婆婆……

  “这么多年来如果没有黄久凤的悉心照料,老人家早就不在人世了!”黄久凤善待婆婆,孝敬老人的事迹在广大村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大家尊老爱幼的典范。2012年,黄久凤当选峡口镇“最美好媳妇”。

  13.周兰芳:用一生诠释母爱

  每天,在南门社区的永寿里小区,居民都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清瘦女子用轮椅推着一个四肢畸形、头斜口歪的大男孩,每到人少处,女子会弯下腰,用力抱起大男孩,让他全身倚着自己,然后搀扶着他开始小心翼翼地练习走路。这位女子名叫周兰芳,大男孩是她属一级肢体残疾的儿子。

  由于难产,周兰芳的儿子一落地便已残疾,几年后婆婆又患上了痴呆症。坚强的周兰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天起早贪黑,悉心照料儿子和婆婆。为了给儿子加强锻炼,她天天带着儿子在小区里练习;为了让儿子学习知识,她当起了儿子的专职教师;为了丰富儿子的业余生活,她教儿子学会下棋;为了不让儿子四肢萎缩,周兰芳自学成为一名保健师,每天坚持给儿子进行肢体训练和全身按摩。

  付出总有回报,无私母爱结出丰硕果实。儿子能说话了,能认字了,能上网了,能炒股了……“儿子是我的宝贝,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我要用一生来帮助他。”正是凭着这个信念,这位坚强的母亲用真心和真情谱写出一个感人故事。

  14.徐建荣:点滴之中尽孝道

  在廿八都镇山峰村,提及多年如一日孝敬公婆的徐建荣,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徐建荣出生普通农民家庭,自小受父母言传身教,立志将来要做好妻子、好媳妇。结婚后,家境虽贫困,但她始终恪守孝道,尊老爱幼。2007,公公脑溢血丧失了自理能力,没过一年,婆婆又跌了一跤,落了个半身不遂。一下子,三代六口之家的生活料理重担就落在了徐建荣一人身上。

  命运多舛的徐建荣也曾无数次默默流泪,但一转身面对公婆时,马上呈现出坚强、精干的一面。一日三餐,她总是精心制作,怕饭太硬她就煮烂了给公婆送去,怕菜太咸她总一遍又一遍尝试,怕饭菜凉了她又专门买来保温瓶。公婆常年卧床,经常大小便失禁,徐建荣从没半句怨言,总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擦身,换洗衣服。碰到公公婆婆心情不好时,她还耐心地和他们聊天解闷……

  看着日渐消瘦的徐建荣,丈夫心疼不已。每当此时,她总微笑着安慰丈夫:“别这么说,家有老人便是福,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家庭的温暖,再苦再累也值得。”

  15.赵春吉:坚守就是份责任

  只有小学文凭的她,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十多年照顾瘫痪丈夫,不离不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婚姻是一种责任。她就是双塔街道陈村村民赵春吉。

  和多数人一样,赵春吉也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然而,2003年丈夫王建新建房时不幸受伤,造成肢体一级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赵春吉只能每天以泪洗面。村里不少人都说,赵春吉年纪轻轻,丈夫落了个残疾,肯定呆不下去了。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擦干眼泪的赵春吉做出决定:愿用一生为残疾丈夫撑起一片晴空。

  责任背后就是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每一天,赵春吉都得准时为卧床丈夫翻身、排尿、换洗衣裤等。丈夫长了褥疮,心疼不已的她连忙买来中草药给丈夫擦身子;怕丈夫营养跟不上,她挤出时间参加来料加工,给丈夫买点排骨、猪肝等滋补身子……10多年来,赵春吉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就连回趟娘家,也是早去早回从未留过夜。

  老天不负有心人。在赵春吉的精心照顾料下,原本只能躺在床上的王建新,可以坐着轮椅活动了,身体也好多了。

  16.毛金花:爱了就不离不弃

  在大陈乡大唐村,毛金花三十余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丈夫的感人事迹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

  1983年,来自常山县的毛金花嫁到大唐村谢炳昌家。虽然夫家家境并不富裕,但小两口勤俭持家,生活倒也过得安乐。

  然而1985年6月,灾难突然降临,谢炳昌遭遇车祸,落了个下半身瘫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毛金花的身上,既要照顾卧床丈夫和年幼女儿,还要承担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及昂贵医疗费。不忍心看着毛金花日夜操劳,丈夫一次次地劝毛金花放弃,毛金花却说:“既然做了你的妻子,就要照顾你一辈子,一家人永远一起!”

  妻子不离不弃的真爱和悉心照料,给了谢炳昌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夫妻先后种过菇、开过店。27年来,不管生意多忙,毛金花总会妥善安排好丈夫的吃喝拉撒,每天还为丈夫大面积溃烂的皮肤包扎换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有时丈夫心情不好发脾气,她总一笑了之,从没与丈夫吵过架。

  如今,谢炳昌一家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建了新楼房,全家人的生活幸福甜蜜。

  17.王水梅:痴情守护终无悔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大桥镇桥头村的王水梅,却做到了久病床前有贤妻。

  对王水梅来说,命运是不公平的。早些年,丈夫王子武年纪轻轻便患上强直性脊椎炎和股骨头坏死等疾病,仅能简单自理,根本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看着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王水梅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退缩,而是走出家门靠做零工贴补家用,还经常热心帮助其他村民,一家人日子清贫而快乐。

  近年来,由于王子武腿部病情严重恶化,王水梅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回家专心照顾丈夫。每天一早,王水梅总准时抱丈夫下床,梳洗并喂好早餐后就用轮椅推着丈夫到四处走走,陪丈夫做康复运动。还经常拉着丈夫到朋友家串门聊天,就连给丈夫剃头也专门赶到距离自己家三四公里的亲戚家,为的就是让丈夫能有多点的时间出去“走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王水梅,就这样每天痴情守护着自己的丈夫,无怨无悔。

  18.姜婵娟:用乐观战胜困难

  在江东社区,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老太不厌其烦地陪着自己两个残疾儿子练走路、打羽毛球。她便是已年过花甲的姜婵娟。

  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姜婵娟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两个儿子都患有下肢二级残疾,老大更是寸步难行,生活不能自理。面对残酷现实,姜婵娟并没消极悲观,始终以乐观好心态感染家人。每天,姜婵娟总会抽时间陪儿子打乒乓球、看书,练习走路;每逢节假日,姜婵娟又会推着轮椅陪着儿子到西山公园游玩、打球。退休后,在安顿好儿子之余,姜婵娟还忙里偷闲到老年大学学弹钢琴、唱歌、打太极拳。就这样,姜婵娟在忙碌中忘掉烦恼,用乐观战胜困难。

  在姜婵娟多年来的悉心照料和鼓励下,两个儿子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去年,还参加了社区爱心驿站文艺演出和市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看到母亲为自己无私付出,儿子总会体贴地说:“妈妈,你辛苦了,谢谢!”这时,姜婵娟总会宽慰一笑:“只要你们开心,妈妈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19.姜丽华:不是亲人胜亲人

  在新塘边镇勤俭村89岁老人姜明福家,隔三岔五就会看到姜丽华的身影,忙着帮老人做家务,给老人端茶送水。姜明福感动地说,丽华和我非亲非故,但不是亲人胜亲人。

  2009年的一天,姜明福突发中风倒地不起,刚巧上门走访的姜丽华急忙通知老人家属,并及时将老人送往医院。然而,由于病情严重,老人落了个半身不遂。想着儿子在外跑车,平时无人照料,常年卧床的姜明福心底一片黑暗。

  得知这一情况,姜丽华主动上门开导老人,陪同老人进行残疾鉴定并申报了重残补助金。作为一名村干部,姜丽华身兼多职,还是村里的残疾专职委员,丈夫又长年在外打工,村务家务都很繁重,但老人的冷暖始终牵挂心头。一方面悉心照料老人,鼓励老人进行康复锻炼;另一方面还积极多方联系,帮老人申请了扶贫资金。每逢“七一”,还陪老人参加村里的党员会,让老人感受到组织温暖。

  在姜丽华数年如一日的照料下,老人重拾信心,开朗健谈,常对人说,共产党真好,丽华一家人心肠真好。

  20.王有仙:痴情守护瘫痪夫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但石门镇西山村王有仙,多年痴情守护瘫痪丈夫,演绎一段令人感动的人间大爱。

  多年前,王有仙丈夫便瘫痪在床,家里还有个年迈婆婆。作为家里惟一的劳动力,王有仙天天家里地里两头跑,忙得像个陀螺。每天一早,做完早饭后,王有仙还得给老伴梳洗喂饭,安顿好一切后才下地干活;每个深夜,人们都在香甜睡梦中,王有仙还得多次帮老伴翻身、掖被,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随着两个女儿出嫁及婆婆去世,照顾老伴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王有仙肩上。由于再也没时间下地干活,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夫妻仅仅靠民政补助维持生计。然而,生活的艰辛困苦并没带来任何影响,从此王有仙成了丈夫的第二条腿,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了瘫痪丈夫的身上。为了不让老伴感到寂寞,每天都抱老伴下床,并用三轮车拉着瘫痪的老伴到四处转转、到镇上赶赶集或陪老伴做康复运动。

  如今,王有仙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她也成了乡亲们称赞和学习的贤妻楷模。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4581120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017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