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古镇纪行

来源:多娇江山客户端    作者:作者:宋宪章     时间:2023-04-10 10:09:40    「我要投稿

  正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暮春,应亲友邀请,我携家人前往浙闽赣三省交汇的江山市廿八都古镇游览。

  廿八都,是浙西一个交织着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军事色彩的历史文化古镇。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的风雨烟云,融入到这座乌瓦白墙、道路曲折有致而高低错落的古镇中。

  我们一行人游览此镇时,感觉像是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进入了古时,从岁月的褶皱里读到古镇的沧桑之变,触摸到历史前进的、曲折的脉络。

  廿八都古镇的“古”,有着与其他江南古镇完全不重样的风韵:三省交汇,大山重叠、军事重地、商旅要道,富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

  据史书记载,廿八都始建于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当年黄巢起义军,曾攀登仙霞岭“刊山开道七百余里,直趋建州(福建建瓯)”,硬是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一条长达七百多里起伏的山道,打通了浙闽之间重峦叠嶂的千古屏障。史书《大清一统志》记载:“自仙霞岭辟,诸将削平江、闽群贼,往往战于仙霞南北。元、明之交,处(丽水)、建(建瓯)、衢(衢州)三州,尺寸之间皆战场也。”公元1646年,名将郑成功被南明隆武帝封为“御营都督,赐尚方剑,仪同驸马,寻命佩招讨大将军印,镇仙霞关”。气数已尽的大明江山,虽有骁勇善战的郑成功,但在竭尽忠勇之后,也只能泣别古道而离去。清朝的铁骑、南明的弱旅,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龙虎交遇;廿八都的上空,曾鼓角震天,漫道似铁、残阳似血。这个“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的军事重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一度变为闽、浙、赣三省交界的、繁华若市的商埠,商贩们如同过江之鲫,穿梭其间。

  “古道黄莺啼春早,浔里净水醉红尘。晚来谁处好投宿,枫溪岸头灯笼闹”。

  如今,穿越古镇,刀光剑影已黯淡远去,鼓角震天也已消失归于寂静,但那斑驳的青石板、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巧夺天工的壁画,却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演变与不变。

  古镇居民徐先生,是这里祖辈居住的原住民,祖上曾经在此经营客栈生意,他说廿八都有三个与其他古镇不同的地方。古镇的第一个特色,是个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博物馆”,建筑风格呈现出南北兼容并蓄的特色:徽派的马头墙、浙式的屋脊、赣式的檐橼、闽家的土墙、仿巴洛克风格的商店,家家户户房屋有楼阁式木门罩,上覆黛瓦,飞檐翘角,斗拱交错,雕有活泼灵动的鸟兽神怪,无一不显示出古代匠工的巧工神技。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廿八都便是一曲天籁之音。古镇至今仍保存着各类明清民居、厅堂36幢,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忠义祠等11处古建筑,其中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古建筑中,尤以精湛的木雕艺术和丰富的内涵最为吸引人:自然山水、人物造型,以及龙、凤、花、鸟等浮雕或镂空雕,犹如一座艺术宝库,熠熠生辉。

  古镇的第二个特色,是姓氏多、语言多种多样,南腔北调……当年镇上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却繁衍生息着143种姓氏的居民,交融着闽南话、客家话、江山话、广丰(江西)话、徽州腔、河南腔和廿八都官话等13种方言。你可以想象到,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兵们,坐在月光下的城楼上,遥望故乡,思念着远方的妈妈……你也可以想象,曾有“十万挑夫”在落日黄昏时,疲惫地依靠在古镇的酒店柜台前,喝着老酒,就着茴香豆聊天,之后直接一个横卧直躺,露宿在古镇街边……你还可以见到有钱的商贾,戴着红顶西瓜帽、穿着长衫走在街上谈笑风生……

  古镇的第三个特色,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仙霞岭是仙女与江郎相遇相爱的地方,他们演绎了一段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凄美故事。镇内至今仍传承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廿八都山歌(情歌)、木偶戏、划旱船、踩高跷、抛绣球、剪纸等40多种民俗文化遗产,还联合中国社科院举办了“中国古镇文化论坛”,率先发出了《中国古镇文化保护廿八都宣言》,使廿八都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时代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美丽浙江魅力示范点”等称号,更被誉为“文化边城”“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古镇独特的社会形态、生活秩序,归根结底,是以人为载体的一本百科全书。在当下的大众化旅游和百姓休闲时代,它必将吸引更多的四海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廿八都古镇的一天之行,使我们终身难忘,仿佛梦回昔时,见到刀光剑影、繁华商埠、熙熙过客等的一切景象!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4581120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017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