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因为有你们,我们更精彩!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zhoug     时间:2017-11-08 08:40:54    「我要投稿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可是他们的身影却时常出现在新闻现场,他们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他们用敏锐的触觉为媒体提供线索,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新闻事件。他们有的是素来就热爱新闻写作,有的是“半道出家”熟能生巧,但最终,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把新闻采写当成了自己钟爱的“第二职业”。他们是一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通讯员。今天是第18个记者节,让我们走近这些“编外记者”代表,听听他们那些酸甜苦辣的新闻采写经历,并致以我们由衷的敬意!

  沈天法:我是一名通讯员

  从1976年初学摄影,至今已有40多年。行走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我用相机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忆。

  那时,从事摄影的人不多,摄影报刊也很少。复刊后的《江山报》自然很珍惜摄影照片。得益于编辑们的“厚爱”,从那时起,我就经常有摄影照片刊登在《江山报》上。

  母亲“有艺不穷”的传统理念固然激励了我一辈子,而家人的支持、影友的呵护,也使我在条件最困难的时候,把摄影这一爱好坚持了下来。多年以后,一次我在乡镇拍照片,有个乡镇的文化干部拿出一本剪报说,我剪编了一本你在《江山报》上发表的照片。惊奇、激动之余,更激发了我坚持拍照片、拍好照片的决心。

  如今我已有近20台相机,经常被评为《今日江山》的优秀通讯员。我也先后加入了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1998年还考取了国家高级摄影师的技术等级证书。

  经常有人会问我:你还在投稿啊,一年有多少稿费?其实对于我来说,照片的使用价值是最大的价值,使用的次数越多,证明这张照片的价值越大。唯有如此,我才会有更大的动力继续拍更多、更好的照片。所以,我总会毫不吝啬地把多年积累的照片,给那些有需要的部门、人们使用。

  如今退休了,《今日江山》仍是我每天必看的报纸。我仍然把摄影当作一种爱好,在摄影中寻找乐趣,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当好《今日江山》的通讯员。

  柴会昌:用新闻服务和推动社区工作

  虽说我接触新闻报道已有数十载,但真正引领我起步且让我有所收获的是《今日江山》。当时恰逢社区建设试点,我从首批竞聘社区居委委员、副主任到主职干部,先后辗转4个社区,无论岗位如何变动,我从未放松过新闻宣传。凭借自己的喜好与热爱、恒心与毅力,我先后采写发表800多篇(幅)文字和图片,连续12年被评为《今日江山》优秀通讯员。

  记得建立西门社区试点不久,我们新入职的“一班人”提出了“有困难找社区”的口号。这不,老太半夜因房顶瓦片被邻居的猫打碎要求处理;居民反映西塘弄百年老井被污染了寻求解决;五保老人20年没有电灯恳请社区帮忙……社区干部热情、迅速地一一帮助落实。我及时将这三个小故事写成一篇通讯《新来的社区干部不一般》在《今日江山》刊登。为解决居民双休日办不了事的问题,我们率先实行双休日轮流值班制度;为探索加强社区党建新路,我们率先建立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制度。而我随后采写并发表的《西门社区无双休日》、《西门社区建立六个支部》,很快在全市社区宣传并推广。

  2011年初,我调任乌木山社区后,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先后推出网格化管理、阳光助老服务、社会组织培育、低碳环保以及垃圾分类等试点,通过实践摸索,及时总结提炼,形成特色亮点做法,先后被《今日江山》等报媒采用,助推了社区建设,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多项先进称号。

  多年的采写经历让我深有感触:服务社区有作为,新闻宣传无止境。唯有对新闻报道满怀兴趣与热爱,重视时事政治学习,倾听百姓心声,把握新闻焦点,主动与编辑记者联络交流,多看勤思、积累知识,才能用镜头拍摄出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能用文字书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徐泽标:借媒体之力推进征迁工作

  屈指算来,我“爬格子”已有数十个年头了,每年在《今日江山》上都有不少于70篇稿件刊出。每当看见自己的辛勤付出,终于变成散发着油墨香的文字时,不论篇幅长短,喜悦之情总油然而生。

  若称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那么通讯员则是基层工作的“助推手”。许多工作通过通讯员这一“编外记者”的鼓与呼,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效果。我就有过切身经历。

  清湖是个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文化大镇。随着城南新城的建设、工业新区的崛起,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征迁工作。2014年11月启动48省道延伸工程蔡家山段后,清湖镇打破常规,探索出“搭好架子、编好笼子、用好尺子、想好法子”的全新方法,让整个征迁工作在“制度笼子”里运作。通过“阳光拆迁+集中签约”新模式,该路段涉及的120户拆迁户,达到了“公告公示全公开、补偿安置不谈判、集中签约选宅基、未签约先行拆除”的效果,创造了清湖征迁新速度。

  我至今还记得,2014年12月25日集中签约当天,就有62户拆迁户签约,其中25户拆除。当晚,我有感而发,连夜将写好的稿子发到《今日江山》编辑部。没想到第二天,稿子就在报纸头版头条发表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稿子的刊发给征迁工作带来很大帮助,许多拆迁户看到这一报道后,打消了“后进者得利”的念头。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有3户以上拆迁户主动找上门签约,而这种现象从来没有出现过。

  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征迁工作,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祝日耀:情倾稻艺摄影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县委机关工作的我,当起了《江山报》的通讯员。后来,尽管工作岗位有所变动,但通讯员的责任感仍在。1998年退休后,我又进入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充电”,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摄影。此后,我每年被各级报刊、网站采用的图片达100多幅,几乎年年都被评为《今日江山》优秀通讯员。

  这些年来,我对稻艺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记得第一次拍稻艺是2014年8月上旬的一天。那天凌晨5点多钟,我随摄友到界牌向日葵基地采风。因为听说江郎山附近有一处新的稻艺风景,因此,当上午9点多钟,摄友们都因耐不住高温而回家后,我独自去了江郎山风景区。当时,我还不知道拍摄稻艺的具体位置,经打听,才知道江郎书院是最佳拍摄平台。乘游览专车上了山,游客们都兴高采烈地去欣赏山顶的风景,我一个人朝着江郎书院走去。当时已近正午,烈日悬在头顶,汗水不停地往下流,衣服已经湿透,我甚至能感受到脚下的台阶也是滚烫的。过了江郎书院,坚持爬到山顶,发现周边堆满施工用的水泥、沙石等材料。我拨开高高的灌木丛,往下一看,一幅用紫色、黄绿色和草绿色三种颜色水稻“绘制”而成的中国地图以及大大的“梦”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我内心激动不已,赶紧拿出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直到自信“可以了”才停手。

  辛勤劳动,必有收获。今年前10个月,我已有20幅图片被《今日江山》采用;所拍摄的江郎山稻艺照片,也被多家报刊、网站采用。今年3月,我以江郎山“中国梦”稻艺为题材的“立志复兴”摄影作品,在“我看浙江新变化”老干部摄影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并在全省各地巡回展览。

  周凌云:一切的美好,源于那场邂逅

  说起我与《今日江山》的缘分,其实源于那场“邂逅”。

  2008年3月初,我结束了6年在外求学、工作的旅程,在公务员考录中“金榜题名”。面试结束后的一天下午,我在高中同学的办公室,看到了一份《今日江山》报纸。随手翻了翻,当天三版是“江郎山”副刊,看完心有所动。在征得同学的同意后,我将这份报纸带回了家。

  初次与报纸“牵手”,是在2008年3月12日,一篇千字感悟随笔在《今日江山》变为铅字。此后,在编辑的指点、关照下,我的名字伴随着散文、随笔、诗歌、言论等文体,频频见诸报端,同学朋友还给我冠了个“诗人”的雅号。那年年末,我凭借在副刊的发力,被评为《今日江山》优秀通讯员。

  法院是个新闻“富矿”,每个案件只要深入挖掘,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次成稿,《今日江山》总是及时刊用,遇有稿件中法律术语的疑惑,编辑也会主动电话沟通。每念及此,感动常存。此外,通过《今日江山》这个平台,内向寡言的我“以文会友”,也结识了不少爱好写作的好友。

  至今已当了9年《今日江山》通讯员。在这之中,我付出了很多,亦收获不少。可以说,《今日江山》见证了我思想、文字的成熟和成长。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品性。这些年,借助《今日江山》等平台,不仅传播了法院“好声音”,也打造了专属自己的“品牌”。诸多收获源自何处,了然于心,亦感怀于心。

  我想,只要我还在写,与《今日江山》的缘分应当会长长久久地延续。

  谢水根:三十年写稿酸甜路

  1988年,在一名同事的指导下,只有小学文凭的我开始学写新闻稿,至今已30个年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的老家在深山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一个姑娘冬天跟父母亲一起扛石头造梯田;春夏起早摸黑采茶叶,晚上炒制绿牡丹茶;春节发动团员青年为五保老人送米糕、粽子。据此,我写成稿子《一位农家女的追求》,投往江山报社,没想到几天后便见报了。那年的五四青年节,她被评为全县“优秀共青团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青年到一家银行兑换破损人民币,柜员以忙为由而拒绝;他跑到另一家银行,柜员热情给他兑换了300多元破损人民币。为此,我连夜写了一篇《同样一块牌,服务不一样》的稿子,传真到江山报社。稿子刊发后,前面那家银行领导急忙查找投稿人,说要给予“奖励”……

  近几年,市粮食局退休干部王天鸿热心做好事、乐当民情沟通员,峡口小学退休教师王石心情系留守儿童、教出19支铜管乐队的事情,深深打动了我。我将其事迹写成稿子,先后在《今日江山》《衢州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王天鸿荣获2017年“浙江民革骄傲人物”等荣誉称号;王石心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爬格子虽说辛苦,而且占用业余时间,但看到身边的典型得到树立弘扬,一些不良现象得到纠正祛除,我就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周婧钰:用笔和镜头讲述“贺村好故事”

  2013年,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进入贺村镇政府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成为《今日江山》一名通讯员。然而,刚开始写新闻时,连续投了10多篇稿都如石沉大海,不免心灰意冷。后来,身边的同事、《今日江山》的编辑给我指点迷津,我慢慢找到了门路,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为了便于查找并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我养成了剪报的习惯。工作4年来,我积累了3本厚厚的剪报本。

  成为通讯员久了,我体会到了“无冕之王”的辛苦与不易。不管阴晴雨雪,只要有任务,我们都奔波在采访路上。仍记得2014年大年初一,贺村镇湖前村举办第八届春节联欢晚会。那时的我参加工作不久,由于之前没有独立采访写作的经验,为了做足准备,我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初一下午就早早来到湖前村。了解到台前幕后的诸多情况后,我被深深打动了。当天晚上,我便一口气写下了一篇近2000字的新闻稿件,后来刊登在了《今日江山》的头版。

  一篇篇新闻稿件的刊登,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也鞭笞着我继续前行。每年我在《今日江山》上刊登的文章数量都保持在40篇以上。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见证了贺村小城市的蓬勃发展,见证了贺村镇的诸多好人好事,见证了乡村的日渐美丽富裕……所有这一切,我都用手中的笔头和镜头记录了下来。作为一名通讯员,我想自豪地说:我用笔头和镜头讲述“贺村好故事”!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周耕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