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追梦路上的多彩人生——记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zhoug     时间:2017-03-07 08:35:00    「我要投稿
  人物名片

  出生时间:1963年3月2日。

  所任职务:历任宁波日报社农村部主任、光明日报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站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兼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主要荣誉: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寄语故乡:江天一色无纤尘,山清水秀有仙境。

  “我的父母是江山塘源口人,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长眠在那里,我经常回去扫墓。我出生在开化,幼年时曾在外婆家上过学,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江山一直魂牵梦萦。在我眼里,江山是我的故乡,开化是我的家乡……”说起老家江山,徐锦庚的浓浓乡情溢于言表。

  伴随梦想步步成长

  当军旅歌手苏小明唱红《军港之夜》时,徐锦庚正在开化读中学。他是个多梦的年轻人,做过大学梦、从军梦,也做过记者梦、作家梦。这首歌,让他做起了水兵梦。

  1981年9月,徐锦庚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进入海军潜艇学校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海之滨的潜艇某部。

  徐锦庚心中最想圆的是“作家梦”和“记者梦”。早在上小学时,他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元曲;读中学后,更是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饥似渴。入伍时,揣着《诗词格律》《诗词例话》《唐诗三百首》跨入军营。

  刚到潜艇部队不久,一位著名军旅诗人出身的老将军下部队考察,看到黑板报上的一首词,十分惊讶,当即让人把作者徐锦庚叫来。在看了徐锦庚填的几十首词后,老将军更是吃惊,并给予热情勉励。徐锦庚没有辜负老将军的期望,一篇篇反映部队生活的散文,见诸于军内外许多报刊上。

  后来,徐锦庚考入海军政治学院,改行当了一名政工干部。1995年秋,他转业到宁波市工作。一位市领导十分欣赏他,希望他进市委机关工作,但他毅然选择加盟宁波日报记者团队。

  徐锦庚非常勤奋,进报社的第一年,便以发稿总分第一名的佳绩,走上报社年度表彰会的领奖台。3年后,徐锦庚又走上了宁波日报社农村部主任的岗位。在宁波日报社工作6年,他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由于表现出色,2000年徐锦庚被宁波市委宣传部推荐到浙江省委宣传部挂职锻炼。半年后,省委宣传部领导希望他留下来工作,但他心里还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要当“名记者”、“大记者”。

  追梦者的步伐不会停止。短短两年中,他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了“三大跨越”:先从宁波日报社调到光明日报社,创建宁波记者站并任站长;又被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引进,创建宁波记者站并任站长。

  守住“一亩三分地”

  2005年1月,徐锦庚调任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圆了自己的“西藏梦”。这个梦,缘于1998年。那年夏天,他作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青海分团成员,曾穿越昆仑山口,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采访。有人因“脑缺氧”而怕去西藏,他却眺望直入天际的青藏公路,对远方的西藏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的主动要求下,他终于登上“世界屋脊”。

  徐锦庚来到拉萨当记者,不仅要受到高原缺氧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民族风俗习惯包括语言方面的不便。

  2005年秋,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在拉萨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率领中央代表团出席。新华社派出6名记者参与报道,徐锦庚却独立承担人民日报的采访任务。

  在这次采访中,徐锦庚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用散文手法写新闻,不仅牢牢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文章亲切可读,还受到贾庆林同志高度赞扬,称人民日报的报道“广、深、细、透”。事后,中宣部特约徐锦庚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中宣部一位副部长称赞徐锦庚“为人民日报的重大时政报道杀开了一条‘血路’”。

  2008年春,西藏发生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已是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站长的徐锦庚,正在北京采写全国“两会”报道,闻讯后连夜离京赶往拉萨。报社领导担心他的安危,他却说:“危急关头我没有退路,一线记者必须冲到前线!”他克服高原反应,迅速采写了长篇通讯《阳光下的罪恶》,成为国内第一篇揭露拉萨暴力犯罪事件真相的报道。短短两个月,他有6篇长篇通讯被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领导指示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

  由于业绩突出,2008年6月20日,徐锦庚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开人物报道先河

  2008年10月,徐锦庚调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阔别西藏6年后,他再次进藏。

  那是2014年9月6日,徐锦庚接到报社编辑部任务:赴西藏采写一对援藏博士夫妻马新明、孙伶伶的事迹。他奇怪:怎么不安排西藏分社的同志采写?编辑部说了理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宣传的典型,中宣部要求派出人物报道的骨干记者采写。

  根据中宣部要求,《人民日报》要发表两篇通讯、一篇评论,并配图片。作为资深记者,这并非难事。但采访结束后,徐锦庚却不知如何入手,这在他的记者生涯中,是很少有的情况。援藏夫妻的突出事迹是奉献,并无轰轰烈烈的故事,在别人看来或许显得平淡,但徐锦庚揉进了自己的情感后,产生强烈共鸣。

  如何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徐锦庚想到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可以把作者摆进去,犹如一叶扁舟,能载着你划到对岸,让你融入美景之中。不过,这次的任务毕竟是写新闻作品,必须体现出新闻特性。于是,他想到了日记体,把日记体与报告文学相嫁接,用日记体的“现在进行时”,装进主人公事迹的“过去时”。

  理清思路后,已是9月13日深夜。中宣部规定的发稿时间是17日见报。

  9月14日凌晨3点,徐锦庚坐到电脑前,一边吸着氧气,一边开始写作。按照编辑部的要求,通讯稿一般不超过2500字。开始,他还字斟句酌,提醒自己控制字数。当他进入角色后,直写得泪眼模糊,任情感在键盘下一泄千里。当他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已是晚上8点。一查字数,吓了一跳:12000字。他狠心删掉一个章节,将全文压缩至9000字。此时,已是晚上9点半。

  徐锦庚如释重负,忽然有一种虚脱的感觉。这才想起,一天只吃一顿早餐,午餐和晚餐都忘记吃了。为了写这篇稿子,居然在电脑前坐了18个小时!

  编辑部收到长稿后,删不下手,请徐锦庚自己删减至4500字。徐锦庚不同意删,坚持要发一个整版,后来见编辑部为难,提出折衷方案:按上、下篇分两天发稿。编辑部向社长杨振武请示,杨振武看了稿子后,果断拍板:发一个整版!

  2014年9月17日,在《人民日报》第六版的要闻版,以整版篇幅刊发《因为爱,所以爱》一文,字数8800字,开人民日报人物报道先河。《人民日报》总编李宝善还作出批示:“昨晚看版,一口气读完六版整版长文《因为爱,所以爱》。文章虽是日记体、流水账,但恰恰这种文章最难写好、最见功力。文章行文流畅,取舍得当,人物鲜活,生动感人,平实中见真情、见精神、见境界,体现了作者驾驭题材、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徐锦庚同志不愧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称得上《人民日报》的‘大记者’。真心希望我们队伍中这样的‘大记者’多起来!”

  在文学高原上登攀

  记者当久了,少年就萌发的“作家梦”,又开始在徐锦庚心里激活。他选择用新闻与文学有机融合的报告文学,反映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毕竟是厚积薄发,他迅速在文坛崭露头角,跻身于“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一流方阵”(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之语),在很短时间里,就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后来又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因台儿庄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国民政府曾决定重建台儿庄。虽然这一愿望终未实现,但“台儿庄”三字一直联结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心。徐锦庚到山东工作后,适逢台儿庄古城开始重建。他深知其中的意义。2012年4月,他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发表了一个整版的报告文学《台儿庄复活》,受到广泛好评。由于台儿庄的机缘,他与郁慕明结下莫逆之交,他俩的对话记录,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发两个整版,被国台办认为是台湾政治人物在大陆的最大规模宣传。

  2013年,徐锦庚与作家朋友铁流合作,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先在《中国作家》杂志刊发,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引起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中国作家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作品研讨会。与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以及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范咏戈等,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予以肯定。

  2014年9月23日晚,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流光溢彩,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此隆重颁奖,徐锦庚与合作者铁流登上奖台,他们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从1359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全票入选,摘取了令人瞩目的鲁迅文学奖。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徐锦庚的报告文学《懒汉治村》,展示了一个小人物别样的人生。3月21日,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作出批示:“选好选准村级班子一把手非常重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好好宣传这个典型。”3月28日,《浙江日报》整版转载《懒汉治村》全文。中国作协将这版的《人民日报》张贴在食堂门前,大家都围着看,纷纷叫好,这份报纸一直贴了近两个月。在中国作协的一次会议上,中国作协党组原副书记王巨才高度评价说:“别看这篇作品不长,在将来中国文学史上必将留下一席之地。”

  徐锦庚还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短篇作品,如《曙光中的足迹》《颁错奖》《尼山远望》《一个村庄的抗战》《邂逅》等。创作长篇时,他注重谋篇布局;创作短篇时,他讲究精雕细刻。为此,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长篇气势恢弘,短篇字字珠玑。

  喜事接踵而至。2014年9月19日,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在北京揭晓,徐锦庚与铁流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榜上有名。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大火种》去年七一前夕公映,并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庆祝建党95周年重点影片。

  历经5年采访积累和1年艰辛创作,2015年8月,徐锦庚又推出长达4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台儿庄涅槃》,先在《中国作家》发表,后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为此发新闻《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徐锦庚推出〈台儿庄涅槃〉》,《中国作家》杂志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共同举办了《台儿庄涅槃》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称之为“厚重之书”。著名评论家李朝全称其是“后抗战文学”代表作之一。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台儿庄涅槃》并不囿于战争场景本身,而是挖掘出战争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以及人性的思辨,把宏大历史和局部历史结合起来、历史线索和具体细节结合起来,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突出毁灭与重建的多维视角,从而展现出宏大的视野与向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刊发新闻和专家学者的评论,文艺报刊发了整版评论,何建明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标题就是“什么是厚重之书”。

  2017年伊始,徐锦庚又新推出长篇传记文学《大器晚成》,《中国作家》杂志已于2017年第2期发表,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这部作品浓墨重彩地再现其恩师——著名军旅作家陈明福不畏命运多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传奇人生。

  “……追梦天道酬勤,梦乃人生启航。只要勇气长存,输赢成败何妨?只要信念不倒,屡败无惧屡战。”从徐锦庚的这首赋中,我读出了一位追梦者的心志,也看到了他人生成功的足迹……

  (徐忠友)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蒋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