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在孩子心中播下书的种子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zhoug     时间:2016-12-01 08:38:11    「我要投稿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亲子共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通过共读,他们有了更多的沟通时间,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

  言传身教 寓教于乐

  “妈妈,我们上楼讲故事吧。”每天吃过晚饭,在楼下玩耍片刻后,市民周女士6岁的儿子总会主动要求,让她给他讲故事,一起看故事书。这两天,他已经听了好几遍《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每翻一页,都要仔细看下书中的插画。

  周女士表示,儿子喜欢看趣味性强的图书,每天都要让她讲睡前故事,每天讲半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很多故事百听不厌,有些过了好几个月,他仍记得书中内容。还会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行角色扮演。一本故事书,如果有他喜欢的故事,他总会要求重复听讲。”

  市民刘女士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她就给他读绘本,陪他一起看书。随着年龄增长,儿子看的书已经从绘本逐渐升级到童话和寓言,甚至开始接触《西游记》等经典著作。闲暇之余,母子俩还会扮演其中的角色,满足下表演欲望,“亲子共读”,成了两人每天最享受的时光。

  “和孩子一起演故事,感觉自己又过了一个美丽童年。”刘女士表示,从阅读图画故事书培养孩子的兴趣,到现在向文字阅读的转变,“亲子共读”像涓涓细流,带来无限快乐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绘本、童话故事、国学启蒙……各种各样的“亲子共读”内容,越来越受年轻家长重视。家长们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了阅读榜样,和孩子一起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

  持之以恒 养成习惯

  每天抽出半小时,和孩子一起阅读美文。很多家长在“亲子共读”过程中,给自己打卡,以便把阅读习惯坚持下来,自己从中也有很多收获。

  市民吴雯是个育儿达人,女儿夏夏虽然才两岁半,但已经拥有自己的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国内外绘本。从夏夏半岁起,吴雯就开始给女儿读绘本,刚开始是她一人读,孩子没有回应。但她一直坚持给女儿读,到女儿18个月时,就会模仿说很多的词语。不到两周岁,夏夏就会复述第一个故事《不可思议的小刀》,一边翻,一边自己讲述。

  “和夏夏读了不少童书,不知是安慰了她,还是治愈了我。”“给娃读书的同时,自己也在修行。”为了保持阅读习惯,她在微信中记录了“亲子共读”时光。每天的阅读带给吴雯很多感动,一次女儿看着她的眼睛说:“妈妈的眼睛里有夏夏,夏夏的眼睛里有妈妈。”家里的书柜,原先放满了唱片和大人的书籍,现在已经换成孩子的图书。

  市民周女士的女儿今年刚上二年级,上小学前就认识了近500个汉字。去学古筝时,她会不自觉地看桌子上的报纸、书籍。对孩子来讲,读书就像吃饭、玩耍一样自然,而不是需要完成的硬性作业。

  “和女儿一起读书,在亲子共读的路上一起成长,不经意间我们就进入了书的海洋。长年累月的积累,也增加了孩子读书的兴趣,不仅仅是识字这么简单。”周女士表示,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她感触最深的是要坚持,只要家长能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对阅读产生兴趣。

  注重方法 少些功利

  现在,很多图书上面都有二维码,扫一扫,下载相关APP或者关注公众微信号,就能进行有声阅读。不少家长为了省事,下载了故事或国学诵读方面的APP之后,就慢慢减少了“亲子共读”的时间。很多家长表示,有了这些软件,能让“亲子共读”锦上添花,但是并不能取代“亲子共读”。

  “其实看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得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吴雯说,育儿的过程,是一次自我修行,而共读,是其中最愉悦、最有回报的方式。为人父母,每天都要鼓足十二分的热情,元气满满地陪宝宝读书,那也是在为自己读书。她不赞同完全用故事类有声APP取代亲子间面对面的共读。

  “这个字念什么?”“读懂了没有?”江滨幼儿园陈老师表示,很多家长不清楚科学的“亲子共读”方法,还有部分家长错把阅读当成了识字。共读的时候,总是给孩子提问题,或者要求孩子多识书中的汉字。打开书的那一刻,孩子就开始紧张起来,等待父母的提问,最终导致孩子离书越来越远。

  她表示,“亲子共读”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过程中,父母不要有任务式的阅读。所谓阅读就是“悦读”,就是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感受阅读的魅力。就算工作再繁忙,父母也应该做到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读书,做好孩子读书的领路人。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周耕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