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学生带手机上学利弊几何?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cc     时间:2015-01-22 08:24:35    「我要投稿

  如今,家长们为了联系方便,也纷纷给孩子配备了手机。中小学生拥有手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把手机带进了校园、带进了课堂。那么——

学生带手机上学利弊几何?

    尽管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明文规定是否允许带手机进校园,但手机在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的同时,肯定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其他或好或坏的影响。近段时间,记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并邀请部分学生、老师及家长参与讨论。

  现状:手机成了学生的“随身网吧”

  采访中,实验中学的一名老师表示,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手机已经逐渐成为各中小学生的随身必备品,能在网吧电脑上做的事情差不多都能在手机上实现:聊QQ、踩空间、发微博、看小说、听音乐、玩游戏、传图片……如今的手机功能强大到已经可以媲美一台小电脑。而与在网吧上网的提心吊胆不同,学生可以堂而皇之地用手机上网,手机俨然变身为时下学生的“随身网吧”。

  “每天孩子啥都可以忘,就是不忘给手机充电。”市民蒋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原本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可没想到手机竟然成了孩子的“便携式小电脑”,孩子每天用手机上网,流量费逐月升高。为了制止孩子用手机上网,蒋女士专门到移动公司将孩子手机的上网业务全部取消,但孩子却自己通过手机短信又开通了上网业务。

  其实,像蒋女士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的初衷是方便联系,但许多孩子却“趁机”迷上了手机上网。记者在市区多所学校调查发现,现在学校拥有手机的学生很多,几乎90%以上的学生会使用手机上网功能,最普遍的是用手机QQ聊天、更新QQ空间、发微信、浏览网站和看电子书,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随身网吧”。

  担忧:手机上网监管存在真空

  在手机上网的过程中,除了QQ聊天、微信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会用手机浏览网站,或下载电子书、图片等,而这些手机网页链接中也不乏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很多老师表示,用电脑上网有过滤功能,网吧也实行“未成年人禁入”,可用手机上网却漏洞重重,一些在电脑网页上无法显示的内容,却能让手机用户畅通无阻地访问,“10多岁的小孩子好奇心强,但分辨是非的能力低,又处在青春期的懵懂阶段,根本就没有自控能力,怎么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

  记者通过拨打移动、联通、电信等客服电话得知,手机上网服务只需用本机拨打客服热线就可顺利开通。运营商只给人们提供一个连接网络的服务,用户具体利用网络从事什么活动,却并没有得到监管,手机上网内容监管实质上存在真空。

  “让老师对学生如何使用手机时刻进行监管不现实,只能在强调学校纪律的同时,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管。”接受采访的多数老师,都建议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年龄太小或自控力太差的孩子,不宜过早配手机。

  共识:虽然弊大于利,但是堵不如疏

  家长给孩子配上手机,自然是出于方便联系的考虑,同时也希望手机的各种先进功能,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实际上,学生带着手机上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弊端——

  很多同学对微信上瘾,把各式各样的信息发来发去,甚至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自己没有认真学习,也严重地影响了周围的同学;有的住宿生在宿舍熄灯后,用手机来玩游戏、上网、听音乐、发短信息至深夜,睡眠不足,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有些同学甚至把手机带进考场,利用手机作弊,严重地破坏了考场纪律、形成了不正学风。

  另外,由于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无论外形还是功能,都日新月异,每到课余,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很容易造成部分人心理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同学开始盲目追逐,从而给家庭增添了新的负担。

  尽管弊端不少,但参与讨论的老师和家长还是产生了一个共识:教育的方式应是疏而不是堵。“手机只是个工具而已,关键是使用者是否具备合理使用、控制自我的能力。其实这方面能力欠缺的同学,就是没有手机,也会因别的东西影响学习。”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刘全洋说,配不配手机要因人而异,关键是教育孩子文明使用,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比如限制话费和开关机时间等。“手机已在全社会普及,不让孩子用的话,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有碍他们的心理健康。”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姜层层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