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书信往来已成了一种回忆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cc     时间:2014-10-10 08:27:04    「我要投稿

  昨天,邮政人迎来了属于自己最重要的节日——第45个世界邮政日。笔者从市邮政局获悉,2000年的时候,全市每个月有约10万封私人信件的投送量;而今年1至9月,投送量不到9000封,不到当时的十分之一。

  多数市民已超过5年没写过信

  周晓雄是淤头邮电所的一名投递员,在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干了20多年。他对那个年代人们对书信的热爱程度印象深刻:“那时我负责的片区,每天能收到两百余封私人信件,相当于现在一个月的量。”

  其实,准确地说,目前信件总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少的是私人信件。市邮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年前,每月的私人信件占全部收发信件数量的9成以上;近年来,信件总量并未下降,只是其中的私人信件越来越少,伴随的是大量商业信件的增加。这名工作人员说,我市私人信件急剧减少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因为固定电话、手机和网络发展迅速,人们联系更为便捷,手写书信逐渐被人舍弃。”

  笔者对30名市民就“是否还写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30名市民中,目前还在坚持写信的仅有1人。这位还在写信的张女士生于1980年,她认为,在几乎没有人写信的年代,写信是“文艺青年”的标志,收信者也会觉得自己很有情调。

  “写信的事,怕是要追溯到读大学的年代了,反正最近这些年是没写过。”市民周一凡说,“现在谁还写信呀?想找谁打个电话就行了。不好意思说的事情,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留言和邮件交流。”他的话,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采访中,多数市民都表示,自己最少已经5年没写过信了。

  笔友——无法割舍的回忆

  谈到书信,不能不说说笔友。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许多人都有过未曾谋面的朋友——笔友。

  38岁的吴富刚提到当年写信的经历时很开心。吴富刚说,他上大学时,交了两位笔友,还经常与高中同学通信,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信。“一个月要写二十几封信,写信给笔友解闷,和亲人聊家常,写给同学聊心事。”吴富刚告诉笔者,那时每天最兴奋的事,就是上午第二节课下课时到传达室拿信件,要是哪天没有自己的信,会觉得很失落。

  调查显示,30名市民中曾有过笔友的都出生在1970年至1985年,198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几乎没有笔友,写信的人也少。杨小姐出生在1990年,她说,读大学时,手机已相当普及,跟高中同学的联系,一般都是通过短信来实现。“那时候移动公司有个‘动感地带’的业务,每个月几千条的短信套餐,足够跟好朋友们联系了。”

  年长些的市民表示,20多年前,书信几乎是唯一的交流方式,人们只能通过书信和父母、爱人、朋友沟通,不写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市民刘女士说,她曾到广西工作三年,三年时间里,信件是她与当时男友联系的唯一方式。

  老年人更愿通过信件感受温暖

  虽然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仍有许多人坚持写信。周晓雄说,目前仍在写信的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此外就是中学生和军人。“看到老人和学生接到信件时的笑脸,我都能感觉到那份幸福,这种笑容是通过电话和网络等快捷方式难以得到的。”周晓雄告诉笔者,在邮政业务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他的主要工作变成投送包裹、报纸和商业信件。

  “现在人们联系通常是电话、短信、微信以及电子邮件,逢年过节一条冷冰冰的短信就算互相问好。但是,收到信件阅读时的感觉真的是很不一样的,那种感觉很温暖。”72岁的毛志鸿老先生说,手机的诸多功能对于自己来说,仅限于打电话。“我不会发短信,更不会玩微信,我宁愿天天收平信。”在他看来,不论短信还是微信,在经过一段时间,或者更换了手机后,都有可能消失,而且无从查找;但手写的信件,可以好好地保存,有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翻翻,见字如见人。

  “今年世界邮政日的主题是‘情系万家,信达天下’。”市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市邮政局不但不会抛弃平信业务,而且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封信件,将书信及时准确地送达人们手中。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姜层层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