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新手妈妈VS长辈婆婆,两代人育儿观大PK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zhoudd     时间:2014-06-24 08:41:02    「我要投稿

  随着大多数80后甚至90后们步入婚姻,育儿逐渐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少新手妈妈们因为要上班工作,宝宝都由家里的老人来带。当新手妈妈遇到长辈婆婆,当新观念碰撞到老经验,两代人的育儿观该如何求同存异?

  ■两代人育儿观大P K ------------------------------------------------

  ①穿少PK穿多

  “婆婆就怕宝宝穿不暖冻着。去年端午前后,宝宝穿的是一件短袖单衣,今年差不多时间,穿的是棉毛衫加两件毛衣还有一件马甲,棉毛裤加稍微夹点棉的双层外裤。后来他热得一身汗,给他一件件脱到单件,难免就受凉了,唉!”陈小姐的宝宝今年已经22个月了,说起儿子穿衣服的事,她直摇头抱怨。

  不过她的婆婆可不这样想:“江山人说‘端午寒’,这几天下雨这么凉,怎么能不多穿点?等天再热起来穿短袖也不迟啊!”

  婆媳俩都觉得自己有理,最后的结果是宝宝因出汗没及时换衣服,又遇上端午变天,风一吹,感冒了。

  ②母乳PK米饭

  全母乳妈妈小金:“我是纯母乳的,宝宝六个月的时候,周围的老人们都说母乳没营养了,叫我别喂了,要给宝宝吃奶粉、喝米汤什么的,可是我坚持认为母乳是最好的,要不然配方奶粉怎么都标榜自己是最接近母乳的呢?”

  对于很多全母乳妈妈来说,这样的境遇很是常见。而对于混合喂养的妈妈们来说,要坚持长期的母乳喂养更是需要勇气和信心。

  小范的宝宝刚刚六个月,一直是混合喂养,三个月产假过后小范就去杭州上班了,宝宝留给婆婆带。婆婆每天除了给宝宝喝1000ml配方奶,还给他吃蛋黄、香蕉、苹果、米汤,吃钙粉、鱼肝油等补品,甚至连米饭也喂给宝宝吃,但几乎不带宝宝到公园、户外玩。六个月的宝宝,已经经历了湿疹、感冒、拉肚子、发烧等各种状况,成了医院的常客。婆婆怕他营养跟不上,还是坚持每天给宝宝吃很多东西,半岁体检的时候宝宝体重超标了3斤,婆婆非常高兴并引以为豪。

  ③把尿PK纸尿裤

  “你们给宝宝把尿了吗?”在一次聚会中,小茜的问题一抛出,好多妈妈们就讨论开了。

  “为什么不用纸尿裤?国外根本没有把尿一说,宝宝大了自然会学会的,不用把。”

  “小宝宝不能把尿吧!特别是女宝宝,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我也不想给宝宝把,可是白天我们上班,老人们带的话都会给宝宝把尿的,没办法,现在宝宝也被把习惯了。”

  “我觉得那些个医生的言论有的也太过激了,什么会导致便秘痔疮肛裂,咱们不都是被把大的吗,还不是好好的?”

  ……

  总结 

  中医上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其实宝宝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物极必反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把尿,都应遵循季节气候以及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来进行,任何过度关爱、拔苗助长的行为都会为宝宝以后的健康发育埋下意想不到的隐患。  


育儿达人支招:求同存异------------------------------------------------

  新手妈妈们和长辈婆婆们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在育儿态度上难免有分歧。一边是积累多年的老经验,一边是新时代学到的新观念,大部分60后婆婆们表示自己是“过来人”,有实际经验,加上多年来的所见所闻,在育儿方面比“没经验”的媳妇要好得多。而80后妈妈们则觉得即使自己没有“实战”经验,但是接受到的文化教育和从各渠道获知的科学专业育儿知识,不应被婆婆称为“纸上谈兵”。

  但不管哪一代人,出发点都是对孩子的爱。新旧育儿观其实都各有优缺点,新手妈妈不应迷信权威,资深婆婆的育儿经也不可全盘否定,两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于该如何求同存异,来看看几位育儿达人是怎么说的吧。

  “婆媳之间要坦诚相见,如果育儿有不同意见的,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沟通,讲出你的道理,特别是有关宝宝身体健康的,相信大家都是为了宝宝好的,这也是原则上的问题,自己说不动就让老公去说,好多婆婆都比较听儿子话的。”

  “我觉得不可能什么都听婆婆的,她的一些思想肯定很传统,那样对宝宝的发展肯定也是不利的,我会和婆婆沟通的,沟通不了,我会多请教一些别的当妈妈的年轻人的做法,然后再和婆婆去说。”

  “有事要好好商量,不要和妈妈老是脸红脖子粗的。妈妈帮我带孩子不易,况且她的有些方法也是准确的。我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带好孩子。对于那些育儿观我们从中可以取长补短,老人对的并且通过实践正确的当然要听她的。”

  “不要一看自己看不惯的事就冲老人使脸色,说出难听的话,这样谁都下不来台,老人也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就更加难处了,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遇到那种特别固执的老人,可以默不作声,先把孩子从老人身边带开,尽量让孩子和老人单独处得时间减少,管教孩子时不要在老人的面前,过后让老人的子女好好和老人说(媳妇不要和公婆直接冲突,女婿不要和丈人直接冲突)。”

  “尽量多地去看积极的一面,有意识地忽略消极的一面。各取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老人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孩子的日常起居大多由公婆来负责,而我则负责孩子的日常所需采购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家庭关系也比较和睦。” 


 ■专家点评:冲突是烦恼,更是机会------------------------------------------------

  儿科专家章淼榕医生认为,婆婆和媳妇毕竟是两代人,在养育孩子的观念和做法上不一致是很自然的。但若由此引发矛盾、冲突,甚至“大规模战争”,那就值得深思了。首先需要扪心自问的一点:婆媳育儿冲突的根源真的是育儿这件事情吗?或许彼此内心的不理解、看不惯由来已久,现在不过是借着“育儿”集中爆发而已。又或许在共同育儿的合作中,“距离美”被打破了,婆媳关系这才呈现出真实的面貌。

  在婆媳的这场以“为了孩子”为名义的战争中,年轻的妈妈千万别一个劲纠缠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之中,不妨让自己时而跳脱出来,进行一些有利于成长的思考。也许你会悟到:冲突是烦恼,更是机会。

  你可以有机会检视伴侣的成熟度以及夫妻关系的质量。在这一事件中,年轻的爸爸起着举足轻重的“双面胶”作用。如果他能够正视婆媳双方的立场,恰到好处地充当聆听者、和事佬角色,在母亲和爱人之间巧妙地周旋与协调,自然而然就能及时“灭小火,防大火”。这样的伴侣是稳重并充满智慧的,值得信任与依赖。同时,这样的夫妻关系也是牢固而可靠的。反之,如果伴侣因此搞得焦头烂额,甚至对这个问题采取漠视的消极态度,那就表明,他本身的成熟度,连同你们之间关系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你可以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对于不同意见的真心接受和吸纳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涵养。当婆婆坚持与你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养育观念,并付诸行动的时候,你可能会相当愤怒,因为你觉得她在故意和你作对,战争往往就是这样拉开序幕的。也有可能你会深呼吸几下,暂时化解愤怒的狂流,想想婆婆这样做除了与你作对之外,有没有其他的用意,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和可取之处,让自己慢慢平静之后再去正视这个问题。这两种做法显然体现出了不一样的思想境界。

  你可以有机会检视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冲突源于育儿,却渐渐演变成了大人间的权力之争。假如你觉得尊严受到挑战就不假思索地一概推翻婆婆的主张,假如你已经意识到婆婆是对的,但为了面子固执己见,那都说明你对孩子的爱不够纯粹。当然,假如你毫不忌讳地当着孩子的面与婆婆争吵,不顾他的惊恐和哭泣,那更显示出你的爱多么的自我中心。

  冲突并非坏事。它是一面镜子,借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并且找到“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也必须学着去解决冲突。下面列出3个问题供年轻妈妈参考,希望对你面对和处理与婆婆的育儿冲突时有所启迪。

  问题1:养育第三代是谁的责任?

  答案:父母。

  对祖辈而言,他们的养育责任已经完成。帮忙带养第三代并非他们应尽的义务,而是情分。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完全的、唯一的责任,必须持有百分百的育儿自信。祖辈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做决定并承担一切后果的永远是父母。很多冲突源于父母因为不够自信或者忙碌而放弃了对孩子事务的决定权,当出现差错时又把责任推卸到祖辈头上,这样就犯了双重错误。

  问题2:对媳妇而言,婆婆是什么?

  答案:育儿合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养育孩子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在他(她)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人的帮助,而婆婆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她是你的育儿帮手,而且是最为无私的合作者。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要把婆婆放到你的对立面,当然,婆婆不光是来付出的,她自身也有很多情感需求,比如希望被倾听、被尊重等,这些都不容忽视。

  问题3:冲突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和讨论、协商一样,冲突本身也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如果冲突了半天不但没什么结果,反而导致婆媳关系恶劣,那就得不偿失了。当你和婆婆观念上一有分歧就沟通,每次沟通都要争取一个明确的结果,及时化解矛盾。否则等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爆发冲突的话将一发不可收拾。有一个原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哪个意见更有道理,对孩子成长更有利,就按照哪个来;在无法作判断时,先去寻找双方公认的权威。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周丹丹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