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诗联歌盛世 史志载春秋——记江山中学退休教师何英豹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yumm     时间:2014-01-17 08:22:27    「我要投稿

  何英豹所拟须江阁楹联

  

  人物名片

  何英豹,笔名何因,衢州人,1927年7月出生。系上世纪江山县(市)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委员兼史地学科组长,浙江省首批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参加编写《衢州市志》、《江山市志》以及浙师大历史系主编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善写格律诗词、楹联,曾任衢州市诗词学会首届副秘书长、江山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是江山市政协第五、第六届学习与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英士大学杭州校友会顾问。出版有《何因诗文选集》。

  今年88岁高龄的何英豹先生,左眼已失明多年,但思路十分敏捷,笔述几十年前的往事,仍条理清晰、细致动人,儒雅温润的文人气息,不知不觉就从字语间透出。

  他曾是江山中学资深历史教师;江山文化界公认的史志领域和格律诗词的前辈;他还精通英语,教过多年初高中英语课;他爱好音乐,曾自己作词谱曲,创作多首校园歌曲——在江山文化人中,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出生书香门第好学提升自我

  何英豹1927年7月出生在东阳县城,他的父亲何建章是衢县乌溪江区岭头乡柴家村人,清末以秀才考入京师法政学堂,是我省法学界早期学者之一,先后任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师、律师,曾为国立英士大学法律系主任、一级教授。何英豹学识根底深厚,兴趣广泛,与他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是分不开的。

  10周岁前,何英豹随当律师的父亲先后在杭州、衢州居住。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全家躲到衢南老家避难。国难当头,家道中落,在家乡接触到淳朴勤劳的山村农民,看到社会底层贫苦群众的艰辛生活,何英豹觉得,必须努力学习,改变现状。他的父亲长期避难在山沟里的老家,成天为国事焦虑,一有时间就写诗作词,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两位哥哥则分别攻读数理和文学。

  何英豹没上过小学,而是在两位兄长的辅导下,在家自学。1940年初,他考入省立衢州中学前,在家不仅自学完了小学课程,还自学了部分初中课程。衢州中学抗战期间迁至衢西石梁镇,他在那里读了两年半初中、两年高中。假期回家,他仍不忘勤奋读书,常在桐油灯下查词典、翻译英语诗文。他最感兴趣的是战前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由夏丏尊、叶圣陶等主编的《中学生》和世界书局出版的《英语周刊》等。在衢州中学读高一、高二阶段,年仅16岁的他,就已能写一些符合格律的旧体诗词,并能用流利的文言文或英文写游记。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诗歌和小说,刊登在报刊上。

  1945年上半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从衢州中学辍学,经同学介绍,到江山县上余乡中心小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教国语、史地等课程。同年8月,他以同等学力报考国立英士大学热门的法学院经济学系。也许是英语考试成绩出类拔萃吧,在江山考点录取的3名新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一。

  历史教学献心力滔滔睿语五千年

  读大学的几年,政局动荡,物价飞涨,学潮频频,何英豹毕业前夕患上了肺病。直到解放初期,因疾病缠身,何英豹未能参加省地干校学习。1950年8月,经衢州专署文教科介绍,他到开化县立中学任英语教师,1952年9月调至江山县立中学(现江山中学)教高中和初中历史课,后兼史地教研组长。1958年,江山县文教局在江山中学试办师范专科学校,抽调年轻优秀的小学教师为学员。学校要他兼师专文史班历史教师,每周上8节课。当时,他担任初二(3)班班主任,教初二、初三5个班级10节历史课。他甘挑重担,自己编刻师专《中国古代史》讲义。

  何英豹讲课力求具体生动,尽量运用直观教具。积近30年的经验,他能凭记忆画出教科书中任何一幅历史地图,并自制了多幅历史挂图,如《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三大战役》等。他还积累、编著乡土史料,对学生进行爱乡爱国教育。他多方征集,积累了系统详实的乡土史料,编写江山县(市)乡土历史教材《仙霞史话》,并选取历代江山籍人物中有教育意义的事迹,逐一介绍。这些乡土资料,有的在报纸上发表,有的印发成资料,有的举办讲座。他撰写的教学论文《也谈运用乡土史料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些做法》,还被推荐到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上交流。1986-1988年,他被聘为江山县(市)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委员兼史地学科组长,他本人1988年3月被评为首批中学高级教师。

  有人形容何英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现江山二中教师毛谦义是何英豹的学生,2010年教师节曾发表《山脊的那边》一文,回忆30多年前他在江中文科班求学的经历,其中写到任课教师何英豹:“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他都驾驭自如,得心应手;疆域典故,风土人情,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一根粉笔行世界,滔滔睿语五千年。何老师上课风趣,堪称是一场精彩的演艺。博闻强记,何老师能娴熟地勾勒出历史地图;学富五车,何老师能流利地用英语畅述世界知识;胸有成竹,行云流水,目睹何老师的神韵,你会饱览到一个精英教师的无限精彩。”背地里,大家都称何老师为“博士”,只要不懂的去问他,他都能让你满载而归。

  热心史志工作勤奋积累硕果

  何英豹爱江山,热心江山地方史志研究和编撰工作。他退休后的生活是单调的、封闭式的,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修志工作中。

  他先后参加编写了《江山市志》、《江山市教育志》、《衢州市志》和浙师大历史系主编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他一人承担《江山市志》中“大事记”、“建置篇”和“人物篇”三大部分初稿的编写任务。除参考清代《江山县志》外,他还查阅了《二十五史》中有关内容,研读繁多的江山近现代档案材料和民间牒谱,写出数十万字的志书三大篇初稿,并对清代县志中某些记载失实或存在悬案部分进行考证,在《江山报》发表《古“泉山”并非仙霞岭》、《唐宋(咸淳三年改“礼贤县”前)江山县治地址考证》等文。鉴于当时新编的《萧山县志》、《建德县志》对县乡以下“都”与“图”初设时间说法不一致,他查考了宋、元、明正史,写了《古代“都”与“图”初设时间的管见》一文,受到省地名学会的重视,初载于《地名文汇》,后收入《浙江地名研究》论文集。

  1993年至2002年,他被聘为第五、第六届江山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1988年市政协文史委汇编《江山揽胜》及后来编《江山民国史稿》、《江山史话》、《江郎骄子》、《江山留胜迹》、《江郎儿女》,他都参与规划,并积极写稿审稿。其中介绍江山籍知名专家学者的《江郎骄子》一书中,他个人写稿20多篇,占全书的三分之一。此外,他还为《衢州文史资料》撰写有关军事、教育、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文章40多篇。

  更难得的是,2000年他迁居杭州以后,仍然关注江山市政协文史委的工作。2007年文史委编辑《清漾毛氏名人》一书,2009年编著《江山历史文献辑略》,年逾八旬的何老从杭州多次来信,提供征稿线索和史料,帮助审稿,提出有关《文献》注解的修改、补充意见近100条。

  本市方志专家朱云亨回忆和何英豹共事的经历时说:“在编修《江山市志》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及令人尊敬的何英豹老师。他知识渊博,精通廿五史、明清时期的《江山县志》;他善于积累资料,也十分熟悉江山近现代史料。市志的大事记、建置沿革、区划、人物传等部分的资料或初稿,大都由他提供和撰写。他热心修志,且从不计较报酬,确实是我们每个修志人员的学习榜样。”

  诗联楹联作品屡登大雅之堂

  由于家学渊源,何老师中学读书时就学写格律诗词。后来当了教师,仍乐此不疲,坚持关注、抄录报刊上发表的诗词佳作。1987年退休后,他积极参加江山、衢州两地诗词学会的活动,曾被推选为衢州市诗词学会首届理事、副秘书长,江山诗词学会副会长,江山老诗人作品《何炯诗选》编委。

  他的诗词很少写花鸟虫鱼,而多以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2005年创作了两首词《满江红·抗战争胜利60周年》和《金缕曲·纪念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被收入全国性纪念抗战胜利诗集《胜利之歌》和《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2011年又被收入《共产党之歌》。

  同样,他对楹联创作也很感兴趣。1985年江山礼贤城隍庙重建,他撰联“古镇曾管领须江,任物换星移,堂庙犹存,殿宇茸修喜炫异彩;新风正激扬乡县,赞天迴地转,国魂再振,河山建设普展宏图”。1988年江山中学建校50周年校庆,题联“俭学勤工,勿忘艰苦创业史;言传身教,长记辛勤育树人”。上世纪末,为江郎山徐霞客纪念亭拟联“遍访名山,独尊江郎奇幻;长思伟著,共仰霞客风流”;为江郎山烟霞亭拟联:“一亭占崔嵬胜地,三石撑浩瀚长天”;为郎峰瞭望亭拟联:“石顶园林天上景,云端亭阁日边人”。

  本世纪初,江山须江公园建须江阁,他拟联:“楼榄风云,千里江山收眼底;心存寰宇,万般宏愿涌心头。”由衢州书画院毛嘉仁先生书写悬作门联。

  上世纪他有9幅楹联入选北京文华图书编著中心2000年汇编的《新中国楹联大观》一书。2000年他加入中国楹联学会,为衢州地区最早的中联会会员,2004年被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聘为研究员。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