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版画家周国芳:黑白光影间的艺术人生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12-19 10:12:58    「我要投稿

  

  人物名片

  周国芳,出生于1932年8月,祖籍浙江诸暨,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版画家协会顾问。1996年被评为“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代表作入选纪念国庆十周年画册《十年来版画选集》、国庆五十周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和国庆60周年的《春华秋实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浙江美术作品集》。

  周国芳是一位身居基层却名扬海外的画家,是中国第二代版画家代表之一。1996年5月,中国版画家协会评选他为“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并授予“鲁迅版画奖”。随着光阴的流逝,面对人生的磨砺、生活的困顿,有的同学、朋友早已丢了画笔、刻刀,但周国芳仍在坚持。近日,记者拜访了年逾八旬的艺术家,了解他的创作经历。

  兴趣:开启艺术之门

  周国芳1932年出生于诸暨,10岁那年日寇入侵,他举家逃难至常山。当时住的地方是一个大杂院,门口有一家裱画店。每天进出都要经过,耳濡目染,让他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之后的版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我从小喜欢画图,立志长大了进美术学院深造,当个画家。”为此,周国芳苦苦奋斗,几经周折。他对画画一直满怀热情,在衢州师范就读时,便与学校的美术老师投缘。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术老师林琼的启蒙下,周国芳开始接触版画。“看着老师在木版上雕刻作品,我觉得很神奇。于是也开始尝试着在木版上用刻刀作画,这感觉与在纸上画图截然不同。”版画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他艺术人生一段新旅程。

  对美术的痴迷,让他声名在外。当时《衢州大众》还没有美编,编辑听说他热衷作画,便联络他。不久,他的第一幅版画作品“毛主席头像”发表了。之后,周国芳担任了2年《衢州大众》编辑和3年的龙游县文化馆美术干部。

  但小时候梦想,一直萦绕在他脑海,1957年,他放弃已有的生活,毅然决定到大学继续深造,前往浙江美术学院系统地学习版画,直至三十岁毕业。“当时在同学中,我是年纪最大的一个。”谈及美术学院的生活,他满是怀念。

  用心:意外之作扬名海外

  对于好作品,周国芳有着自己的定义。“其实画画和写文章一样,要富有内容,激励他人,向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于是,他时常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将每个感动的瞬间记录下来。

  1958年,周国芳所在的版画系去缙云壶镇钢铁厂体验生活。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注意观察身边的每个细节,收集创作素材。“当时在钢铁厂里住大草棚,用稻草铺在地上当床。”一个寂静的深夜,正在睡梦中的周国芳,突然被一阵“啪啦啪啦”的算盘声吵醒。睡眼惺忪的他,看到对面的草棚里透出灯光,女会计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聚精会神地算账,而她身边正躺着熟睡的孩子,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他顿时睡意全无,拿出速写本描绘感人的一刻。第二天,他将对面草棚中,蓑衣、铁锹、奖状等有关物件,一一都用画笔记录下来。

  回到学校后,他的创作稿《工地女会计》由于画面简洁,富有时代精神,得到了当时系主任张漾兮的充分肯定,并在艺术处理上给予热情指导。周国芳用了2个月时间,刻出了这幅作品。在师生创作展览上,这幅作品被《人民日报》记者看中,不久便发表了。之后,这幅版画还被全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选送出国展览,在苏联、东欧、东南亚等地展出,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也成了周国芳的成名作。这幅作品还入选了纪念国庆十周年画册《十年来版画选集》、国庆五十周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和国庆60周年的《春华秋实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

  信念:坚守理想不放弃

  1962年美院毕业后,他原本分配在某大城市新闻单位当美术编辑。但当时江山婺剧团团长是他同学,得知他美院毕业,就专程赶到杭州,邀请他到婺剧团工作。钟爱版画的周国芳当即表示,舞台美术并不适合自己。但老同学的一句话打动了他,剧团的舞台美术任务很轻,一年只需两三个月就可以完成,其他时间可以从事版画专业创作。于是,他来到了江山。

  没想到六年的婺剧团工作,并没有他想像的那样轻松,常常要忙于下乡、搬道具、贴海报等,根本没有闲暇创作版画。他因钟情美术工作,而主动要求调动单位,考虑到很多素材源于农村,他希望调往农村学校。但是,在中学四五年时间里,他既教语文、图画,也刷墙头标语,美化环境。之后他又在电影院工作了十年,检票、清扫场地,偶尔动笔绘制几幅电影海报。 虽然从事的都是与文化有关的工作,却与他喜爱的版画创作毫无关系。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版画的兴趣和追求。直到1985年以后,周国芳成了文化馆的美术创作员,这期间,有了时间的保证,他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二十年。其中黑白木刻《初晴》,入选第七届全国版画展;套色版画《醉秋》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黑白木刻《晨牧》入选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黑白木刻《天鹅》入选由国际奥委会等组织的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同时被奥林匹克艺术中心荣誉收藏,并收入大型画册。


 

  刀笔:记录基层生活

  1972年,周国芳受命放下了电影院的工作,去江山水泥厂矿山体验生活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他创作了套色木刻《争分夺秒》。“当年全省参加这次创作活动的画家有数百人,参选的作品少说也有几百件。”周国芳回忆说。经过评选,最终参加全国美术展的只有16件作品,《争分夺秒》位列其中,不久之后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周国芳将这一点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版画创作中。1986年创作的版画《醉秋》,便是他小时候生活经历带来的灵感。“那年我和家人逃难到了兰溪的杨梅山上,那时我只有9岁。记得那里几十里都是杨梅,有事没事都会去摘杨梅吃,在那里我吃的杨梅从青到红再到紫。”小时候的生活画面就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清晰回放。“杨梅成熟了,树枝被压得垂到地上,我躺在地上,张嘴就能吃到它们,感觉很浪漫,很有趣。”

  多年后,杨梅山上的这段经历,让他无法忘怀,他便想以此为素材,创作一幅作品。但在创作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杨梅叶多、果实小,如何表现果实满枝呢?”他用艺术的手法,对实际情况加以升华,撇开现实因素,在作品中只留下果实。周国芳指着《醉秋》上鲜红的果实,向记者讲解创作的过程。“作品展出时也有人对图中的水果表示好奇,我觉得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

  那么又如何设计果树的结构呢?在当时周国芳工作的文化馆窗外,有一棵苦楝树。“这幅图中的树形,如叶落完后的苦楝,这样更能突出果实。仅仅构图、设计,我就用了几个月时间苦苦思索。”《醉秋》参加了第九届全国版画展,并选送香港展出,被香港冯平山博物馆入选大型画册,后又选送去日本、美国展出。

  在清晨的薄雾里,一个工人正在牛群中挤奶,或远或近,每头牛神态各异,有的甩尾吃草,有的舔犊情深……这幕“风吹草低见牛羊”场景,正是悬挂在周国芳家中的《晨牧》。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周国芳十分喜爱的一句话,他一直想以牛为题材进行创作。1990年,他有几个月时间常常下乡,到山上、野地或是牛场观察牛的习性,画素描、速写、拍照,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牛的素材。“白天出门收集素材,回家后就构思,不足再去补充,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完成创作。仅收集素材就用了很多本速写本。”他说,“这幅画的构图是个难点,如何布局、虚实如何表现,都花费很多心力。”

  对周国芳而言,创作版画的生活是幸福的,有时甚至有点“走火入魔”。哪怕躺在床上休息,版画的构思也会不断在他脑海中翻腾。“有时躺着会灵光一现,我就会立即拉亮电灯,起来把它记下来。我想每个人对于所爱之事,都会有相同的经历吧。”周国芳说。

  晚年:笔耕不辍搞创作

  “我一直遗憾没能在自己年轻力壮时专心从事自己的专业,只能利用退休后的时光来弥补。”周国芳对艺术充满了热情,退休了还是一个工作狂,一刻不得闲。除了继续创作版画,他还用了八个寒暑,十易其稿,创作了35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刀笔春秋》。每天看报、看新闻成了周国芳的休闲时光。他了解天下大事,关心时政。他对每篇文章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他笑着说:“虽然我是搞艺术的,但很关心政治”。

  最近,他又投入全部的精力编写20多万字,名为《七十年画家记事》的回忆录,记录了周国芳与画家好友间的故事。“之前我所有的手稿都写在素描本上。”周国芳翻开2本厚厚本子,字里行间还夹杂着一些语句、标点的修改备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周国芳的双眼通红。周国芳解释说:“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校对手稿,中途基本上没怎么休息,这样的状态已持续了好几个月。”记者劝他保重身体,多注意休息,他笑着说:“我也知道要注意休息,但是一开始工作,就停不下来。”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对待每件事都如同他所爱的版画,专注、刻苦,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完成。

  周国芳生性乐观、健谈且好交朋友,哪怕是第一次见面,性情爽朗的他都能与人侃侃而谈。从画家到知识分子,亦或是裁缝、水泥匠,他都能和他们交往。他说:“朋友多了,会给生活增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他的很多素材都源于生活,正因如此,他的版画才会接近生活,尽显人生百态。

  “只要我有一口气在,而且身体健康,仍会搞版画。”版画制作是个体力活,周国芳依然钟情于它,言谈间不时透露着他对版画的热爱。但他依然有着自己的烦恼,他略显遗憾地说:“任何艺术创作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我的时间过去由不得自己,现在可以自由支配,但我已经老了,精力衰退了!”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