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
半世纪出10名博士 探寻江山“博士村”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del_user_4407     时间:2011-12-07 09:47:48    「我要投稿

  一个仅有370多户、1100多人口的小村庄在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出了10名博士,40多名硕士,240多名学士以及多位专家、学者和高级工程师。一时间,“博士村”、“硕士村”、“文化村”等荣誉纷至沓来,给这个小村庄披上了神秘面纱。近日,记者来到淤头镇——探寻“人才培养基地”棠坂村

  205国道上车来车往、淤八线边人流如织。在这两者交汇的不远处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就叫棠坂村。棠坂村三面环山,植被茂密;村中古树葱葱,一条蜿蜒曲折的九曲溪绕村而过;座座砖墙瓦房鳞次栉比,在九曲溪和古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具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棠坂村走出了10名博士,40多名硕士,240多名学士以及多位专家、学者和高级工程师。“博士村”、“硕士村”、“文化村”等美名传播开来,一时间,这个仅有370多户、1100多人口的小村庄“神秘”了起来,而“神秘”的背后,却有其一定的文化脉络。

  退休教师毛毓培:

  “我家出过四个秀才。”

  在棠坂村的村入口处,除了一座博士村记碑,还有两座石墩非常对称地矗立在道路两侧,尽管没了当年的旗杆,但仍然十分显眼。今年82岁的退休教师毛毓培对这两块石墩情有独钟,不管严寒酷暑,老人每天都会过来看看。“不为别的,只为纪念。”说起这一举动的缘由,毛毓培说得很朴实。

  都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毛毓培老人为何会对两块石墩留有一种独特的情怀,采访后得知,这两块石墩就是为了纪念以毛毓培老人的曾祖父——毛时英为代表的9位清朝秀才。“自清朝以来,我们村出了9位秀才,我家就占了四席,分别是我的曾祖父和三个祖父。”毛毓培老人一边骄傲地说,一边还伸出四个手指头向记者比划着。

  “世上好事忠与孝,天下良谋耕与读。”走进毛毓培的家中,房梁上的这副对联悄然映入眼帘。“曾祖父和三个祖父能成为秀才,和老一辈留下来的这一宝贵财富密不可分。”毛毓培说,清朝初期,毛氏先祖迁居至棠坂村,就带来了对联上呈现的这一山村耕读文化,并将其作为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清同治年间,学子毛维翰受此熏陶,成为棠坂村历史上的第一个秀才,并在村里创办了第一所私塾,教书育人。接下来的几年里,棠坂村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又出了8名秀才,从此,棠坂村被冠以“秀才村”的美名被叫响开来。

  村民毛井水:

  “三个叔叔都是高级工程师。”

  新建的棠坂村水泥路从村头延伸至村尾,在这条路的尽头,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屋吸引了记者的眼球。随行的“土导游”毛井水向记者透露,这是村民的文体活动中心,更是棠坂村的对外“展览馆”。

  “记‘夫妻博士’毛立松与王艳丽,记‘兄弟博士’毛明与毛东……”文体活动中心里,一幅幅传记画挂在了墙头上。“这就是我们村的荣誉。”毛井水的一句话让记者如梦初醒。

  和一幅幅博士传记画挂在一起的,还有一幅名为“毛氏兄弟三‘高工’(高级工程师)”的传记画格外出彩。“毛德甫、毛谦甫、毛聪甫都是我的叔叔,分别是航天科技专家、国防工业研究员、建筑设计高级工程师。”毛井水说,相比之下,父亲毛高仓只有小学毕业,是位农民,在2010年以87岁的高龄驾鹤西去。“小时候家里不宽裕,靠爷爷毛兆熊做木工维持生计,为了供三个叔叔读书,父亲小学毕业便辍学陪爷爷一同前往大陈乡做木工。”毛井水向记者诉说着父亲毛高仓生前告诉过他的话。

  “三个叔叔发愤忘餐求学,没有辜负爷爷和父亲的期望,光耀了门楣,用知识改变了命运。”毛井水说,如今他的三个孩子也继承了三个叔叔的好学品格,都拿到了学士学位。

  村支书姜学勤:

  “欢迎更多的学子反哺村庄。”

  耗费近30万元,长达2公里的村道硬化工程、投资近8万元的村庄公厕改造计划、1.8万株树苗的村庄绿化工程……翻开棠坂村的新农村建设史,村党支部书记姜学勤向记者说起了件件棠坂村学子参与家乡建设的实事好事。

  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在改变自身的同时,更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力争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角色转变。

  几百年以来,棠坂村的众多莘莘学子在村庄山水的哺育下,在山村耕读文化的熏陶下,牢记先辈们留下的“发愤忘餐求学,勤俭朴实治家,严己厚人立身,光明磊落做人,清正廉洁奉公,赤胆忠心为国,坚持一日三省,力求日有长进”这一宝贵祖训,发愤图强,力争上游,成为了栋梁之才。“他们用知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同时,一些人也尽自己的能力为村庄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但和从棠坂村走出去的众多才子相比,反哺村庄,为村庄发展做贡献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姜学勤说,他和棠坂村村民欢迎更多的学子反哺村庄,为棠坂村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做贡献。

  让文化的脉络代代相传

  在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棠坂村为国家输送了10名博士,40多名硕士,240多名学士以及多位高级工程师等人才。他们分布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但欣喜的背后需要新的希望——棠坂村在“幸福乡村”建设中,需要让这个村“文化”的脉络代代相传,而这就需要从这个村走出的学子们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家乡的建设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作为旁观者,理应为他们个人的成功喝彩,然而,这喝彩声中或许还夹带着一些期盼,期盼着他们功成名就时能够想起曾经哺育过他们的家乡。都说人生因奉献而精彩、因感恩而美好。我想此言不假,要不雷锋的名言“如果我是一滴水,就要滋润一片土地;如果我是一线阳光,就要照亮一片黑暗”怎么会成为众多学子心中的“座右铭”。但奉献没有衡量的标准,更不是应尽的义务。所以,从棠坂村走出去的这一大批人才想要他们反哺家乡,我们的态度应该像村党支部书记姜学勤说的那样,只有“欢迎”二字。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周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