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江山“号码学校”的由来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李端贞     时间:2020-09-07 08:48:51    「我要投稿

  1988年春,我们江山在同一时间设置了7所号码学校——“江山二中”“江山三中”“江山四中”“江山五中”“江山六中”“江山七中”与“江山八中”,全是市属中学,而且是当年3月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这不仅在衢州地区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就是在全省也不多见。一时市内外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担心邮递员该怎么投递信件。

  多所号码学校的设立并非偶然。1987年11月,江山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上下一片欢腾。整个浙江就我们江山和萧山两个县,太不容易啦!为了顺应撤县设市的新形势,加上市属中学的称谓也有需要理顺的地方,于是江山教育主管部门有了一系列“号码学校称谓”的构思,并报市委审批。

  1988年3月市委常委会讨论同意,7所市属中学易名为号码中学。我有幸列席会议。一位年纪较轻的常委还说了一句响当当的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好呀,设这么多号码学校,我们江山城市化啦!”他的一句话,说出了我们设置号码学校的初衷。

  当年从整个衢州地区看,“衢、龙、江、常、开”5个区县,每年高考上线率的排位,江山都是靠前的,兄弟县的同行客气地称我们是衢州地区高考的“排头兵”。我们也希望这几所市属中学易名后,有个新的开端、新的提升,进一步叫响号码学校的称谓。

  重视称谓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就是一个人的名字,取名前也是翻《辞海》查《辞源》的,极其重视,真所谓“世间唯名实不可欺也”。我也一点不敢小看称谓。

  我们江山的大陈乡,现在成了一个名声在外的旅游胜地。然而在1985年衢州设市前,江山归属于金华地区,今天的大陈乡,那时称作“大陈岭乡”。虽然我们江山上下希望把这个“岭”字去掉,但因为金华地区义乌县也有一个“大陈乡”,按照相关规定,同一个地区内不能有两个“同名同姓”的乡。于是,我们只能无奈地在“大陈”后面加上一个“岭”字。人家义乌的大陈乡,当年是省内闻名的产粮乡,演遍全省的婺剧《陈双田》,讲的就是义乌大陈乡种粮劳模陈双田;而那时我们呢?《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还没有问世,更没有从江山一直唱到北京,于是,对不起,这个“岭”字就落在我们的大陈乡头上了。

  衢州设市后,江山和义乌分属两个地区,“大陈岭乡”的“岭”字终于去掉了。原大陈岭乡初中校长扬眉吐气地对我说:“那一个‘岭’字,像一块石头,压得人喘不上气。”这位校长也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他自己是“全国优秀教师”,学校是省级劳技课示范基地。你能小看一个学校的称谓吗?

  当年设置多所号码学校,其实并不是对新建学校的命名,而是原有的几所学校的易名——原“江山一中”,地处城南经济开发区的原“江山二中”,原“清湖中学”“淤头中学”“峡口中学”“长台中学”及“坛石中学”,分别易名为“江山二中”“江山三中”“江山四中”“江山五中”“江山六中”“江山七中”与“江山八中”。这7所学校一律以号码冠之,被大家称为“号码学校”。

  据我所知,这7所号码中学的排序没有原则性标准,先后依次大致是从城区到城郊,再由北至南及至峡口,然后以205国道为轴,到轴两边的长台、坛石。

  或许人们要问,为什么从“二”开头?为什么把原来的“江山一中”改为“江山二中”?这话问到要害处了,我也多次被这样询问。

  原“江山一中”确是我们江山一所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性初中。列入该校招生范围的住宅,被称为“学区房”,其身价非同等闲。如果不是学校增容扩建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江山二中恐怕早已不是现在的这个规模了。而且,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在历任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在当年整个金华地区也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今天的江二中——当年的“江一初”,有一年曾在金华全地区初中毕业班的统一测试中一举夺魁,功底之厚可见一斑。

  “江一中”已叫了好些年了,又为何要更名为“二中”呢?

  其实,我们江山真正设置号码学校,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现在的江山二中,当年大名是“江山县第一初级中学”,规范的简称应是“江一初”。原峡口中学的前身——“江山县峡口初级中学”,曾被命名为“江山县第二初级中学”;随后,现江山第五中学的前身——江山县淤头初级中学,也曾被命名为“江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再后来,还有长台的“江山县第四初级中学”。

  然而这些名称还没有来得及叫开、叫顺,“江山县第二初级中学”“江山县第三初级中学”“江山县第四初级中学”,分别由初中发展为完全中学,于是乎,“江山二初”“江山三初”及“江山四初”,也随之更名为“峡口中学”“淤头中学”与“长台中学”。而“江山一中”没有从初中扩展为完中,再加上又是我们江山举足轻重的一所学校,就依然保留着“一中”的称谓。这次借着几所学校易名的机会,一并把原来“江山一中”的称谓调整理顺。

  那么,原来“江山一中”的称谓有什么地方不顺吗?那就是和各中学的排头兵“江山中学”,有那么一些不顺之处。

  江山中学全名为“浙江省江山中学”,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列为金华地区重点中学,上世纪80年代初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中学。简而言之一句话,江山中学是我们江山“当然的第一中学”。如果江山还有另外一所“第一中学”,你能说很合适吗?

  我们再不妨看看其他地方的情况。杭州市当年有“杭高”——“杭州市高级中学”,是杭州当年“当然的第一中学”;而至今在全省享有盛名的“杭州二中”也还是叫“杭州二中”,杭州再也没有出现过叫“杭一中”的学校。金华有“金一中”“金二中”,另有一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享有盛名的初中——“金华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一直叫“金一初”。衢州地区的龙游、常山、开化的“龙游中学”“常山中学”“开化中学”,都是本县当然的“第一中学”,再无其他的“一中”。相比之下,我们既有“江山中学”,又有另一所“江山一中”。我记得当年兄弟县的同行中多人问过我:到底哪一所学校才是你们的“第一中学”?所以,严格说,当年我们江山县属学校称谓,从这两所学校看,是有不规范之处。于是,1988年3月,经中共江山市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如前所述,原“江山一中”等7所学校被正式命名为“江山市第二中学”一直到“江山市第八中学”。

  当然,在江二中工作学习过的师生,对原来“一中”的称谓有感情有留恋,也是人之常情。甚至时不时还能听到一些人要求恢复“一中”称谓的声音。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已退休的我偶然去教委机关,在市教委办公室无意中看到一份打印的文稿,内容大致是:经研究,同意“二中”恢复“一中”校名云云。我一看急了,请办公室同志无论如何暂缓发送这文件,容我向市委请示一下再说。于是,我急忙跑回家把“二中”为什么不宜恢复“一中”称谓的理由作了书面陈述,匆匆呈送市委主要领导,并请急事急办。当时,市委书记即批转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批示中还专门提到“尤其要听听”我的意见。终于,“江山二中”的称谓不再更改。

  说到这里,还要再补充一点。其实,当年“江山二中”的校名原本已有所属,那就是1988年与全市多所学校统一易名的“江山三中”。“江山三中”创建于1987年,原称“江山二中”,就是现在的滨江高中。1988年3月,经多方面考虑,“江山二中”校名让位于市区的原“江山一中”。这样,我市各所市属中学的称谓关系也基本理顺了。

  顺应我市撤县设市的新形象、理顺市属学校之间的称谓关系,是设置多所号码学校的初衷。更为不易的是,号码中学从设置的那一天起,就见证了我市教育从艰辛办学到打响“学在江山”品牌的历程;见证了校长到底是姓“钱”还是姓“教”的事实。而当年办学条件的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也是难以想象的。

  一位从江山走出去、如今还在重要岗位的领导,在为《江山市教育志》(1990—2014)所作的序言中有一段这样的陈述:“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曾有句令人心酸的口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其实这也是当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纠结的无奈,那些年市财政的确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改善办学条件,区域内破旧校舍多、学校流生众、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那时的教育工作者真的要用精神的力量来弥补物质的匮乏。”

  当年百废待兴,老师们一年到头加班加点、苦干实干,可逢年过节学校连几斤水果也送不起,更谈不上什么多劳多得的奖励了。幸亏当年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办校办工厂、校办农场,学生学工学农,工厂农场的营利所得可归学校支配。一时秀才学打铁,校办工厂成了改善办学条件的重中之重。市属学校的校办企业,有做电器的,有做螺丝的,有做浆糊的,也有搞印刷的,各个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江山当年还有一项支持勤工俭学的好政策,叫“春播秋收”。每年年初市财税部门把当年年尾的教师工资,提前借支给学校用作校办企业的流动资金,而且不要分文利息,但年底必须如数归还——那可是老师们的工资!为此,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快到年底时,常常因这笔资金能否如数如期回笼而惴惴不安。

  《江山教育志》(1990—2014)对当年勤工俭学高度概括地评价为:“曾是弥补教育资金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举措。”至今,我看到由当年江山二中校办厂转型的“浙江天际互感器有限公司”,在一年年发展壮大,并跃上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等可喜的平台,心头都会涌上一种骄傲,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感、亲切感。

  虽然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千方百计、校办企业千方百计,还有热心人的慷慨解囊,但办学依然困难重重。“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这样一项简称“一无二有”的标准,是当年上下奋力追求的目标。全县4万多平方米的学校危房,成了当年我们江山父母官的一块“心病”。县(市)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乡镇领导,担子重啊!记忆中,每当遇到刮大风下大雨的日子,教育行政部门办公室要安排人通宵值班,驾驶员晚上要作好随时出车的准备。有一年,原敖村乡天井小学的门梁在大风中折断,一位民办教师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用双手全力托住门梁,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安全撤离。虽然第二年这位民办教师理所当然地转为正式公办教师,但每当提起这件事我都会不寒而栗。

  当时的办学条件之艰苦,就是市属学校也不例外。一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主持我市一所市属中学工作的校长告诉我,那时学校生活设施的简陋,到了“每逢雨天,师生们用的几乎是泥浆水”的地步。而且长期以来校园不能封闭,操场成了村民临时的晒谷场,学校的大门和校内的主干道是村民赶集甚至办红白喜事的通道。

  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校长们不得不四处奔走。于是,校长们碰在一起时,很自然地议论起“校长到底该是姓‘教’还是姓‘钱’”的话题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学生都一个劲地向品牌学校聚集。学生有了择校热,学校有了“计划外”招生。“择校生”交“赞助费”,被群众十分形象地称为“买分”。前面所提及的那所市属中学,也凭着自己的质量、声誉和努力,把号码学校的旗帜亮到了温州、台州,两年时间先后从这两地招收了30多名学生——这桶金分量可不轻,足足有几十万元呢,学校经费得到了有效的补充。随后,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学校自筹资金,并给予30%的补贴奖励。于是,短短四年半时间,上面提到的这所市属中学,一是在校园东面征用临时土地5亩多,用于给村民过往另辟通道所需,实现了校园封闭,而且出校道路全部硬化;二是新建教学大楼1幢,总投资110万元,自筹70万元;三是自筹资金10多万元征用邻村土地,修建深井1口,并配套建造高水塔一座,从此师生用水有了保障;四是自筹资金建造1幢6层学生宿舍。如此,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而这位年轻有为有担当的校长至今回想起来,觉得对不起的是教职工,创收来的钱没有更多用在教师福利上。

  其实,这所号码学校的前几任学校领导,也个个是办学的行家,有一位老校长还以“求贤若渴”、突破藩篱,招募各类人才来校任教而享誉全市。当年并非他们不作为,实在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沧海桑田。从2007年起,我市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12年,全面推行“阳光招生”政策,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零择校”;2014年我市基本实现“教育搞保障,学校抓教学”的目标……

  号码学校见证了教育的艰辛,也见证了我市教育的崛起。从校长到底是姓“钱”还是姓“教”,到全市基本实现“教育搞保障,学校抓教学”的目标;从全市学校4万多平方米的危房、12.28万平方米的破旧校舍,到今天全市乡镇最漂亮最气派的房子是学校;从当年生源流失、师资队伍不稳,到今天打造“学在江山”的品牌,前后才20多年时间。20多年风雨兼程,校长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杆说声“我是姓‘教’的”了!

  进入新世纪后,我市7所号码学校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校布局的调整,除了“江山二中”和“江山五中”,其余都先后或撤或并了。

  一切都成了过去,一切又历历在目。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伍江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