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弹棉花50年 老手艺显活力 汪有亮:“我会一直干下去”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谢水根     时间:2020-06-05 08:50:48    「我要投稿

  “嘭嘭嘭、嘭嘭嘭……”每当路过市区市心街南端时,总能听到这样有节奏的弹棉花的声音。路人只要稍微侧头,便能看到弹棉花的匠人是一位老者,身形瘦削却精神矍铄。他身上挂着一把大长弓,左手紧握长柄,右手握着一只木槌,“嘭嘭”的声音随着他有节奏地将木槌击打在牛筋绳上而发出。昨日,笔者走进店里,与老人攀谈起来,听他讲述自己与棉花的“情缘”。 

  少年学艺求生计

  “仔细算算,我弹棉花已有50个年头了!”老人名叫汪有亮,今年64岁,我市大陈乡大陈村人,生长在一个弹棉花世家。汪有亮的爷爷年轻时开始学弹棉花,后来传给了汪有亮的大伯,大伯出师后,自己带了个徒弟。因家境贫寒,汪有亮读了3年书就辍学了。为挣一口饭吃,15岁那年,汪有亮跟着大伯的徒弟学弹棉花。

  “当学徒规矩多,不过也让我在掌握了一门手艺的同时,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汪有亮告诉笔者,做学徒时,师傅带着他上门为东家弹棉花,用的长弓、木槌、磨盘等工具虽然不重,但都是他挑的。在东家家里吃饭,他要照顾师傅生活、替师傅打饭。这些,都是尊师重教的基本表现。在弹棉花技术上,师傅要求严苛,没弹到位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师傅说:如果粗心大意或以次充好,饭碗就被自己砸掉了。”汪有亮说,弹了50年的棉花,自己一直把师傅的教诲谨记于心。

  凭技艺打开市场

  “只有技术好、心诚,才能赚到钱。”汪有亮相告,3年学徒期结束后,师傅按行规,把大伯送给师傅的一套长弓、木槌、磨盘、棉花筛4件弹棉花工具送给了他,他也开始独当一面了。

  经熟人介绍,汪有亮来到原城关供销社和县前居委加工棉絮。当学徒时刻苦好学,工作上精益求精,他弹起来的棉絮经供销社卖出去后,在消费者中获得了良好口碑。因为他的技术和人品得到供销社领导的肯定和信任,因而,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汪有亮带出了3名徒弟,其中1名还是女的。

  之后,汪有亮在大陈乡、四都镇一带上门弹棉花。“那年代手艺人外出挣钱要交钱到生产队买工分,每月交25天,每天交1元钱。吃住在东家,弹棉花每斤可得3角钱工钱,一天弹一条10斤的棉花有3元钱,除了交生产队的1元,自己每天还剩下2元钱,挺合算的。”说起往事,汪有亮颇为自毫。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后,汪有亮在常山县城开起了弹棉花店。凭着娴熟的技术和诚信经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10多年来积累了一批顾客。至今还有老顾客请他过去把棉花运过来,棉絮弹好后又给他们送回去。

  老手艺再显活力

  随着社会发展,弹棉花的生意也日渐清淡。10多年前,各地掀起了养猪热,闲不住的汪有亮也养起了猪。尽管养猪很忙,可他始终放不下弹棉花活,“忙中偷闲”给老顾客弹棉花。关停猪场后,2011年上半年,汪有亮来到市心街,租了一间店面,重操旧业。

  “近些年,人们又变了,开始重新喜欢上从前的手工弹制的棉絮。虽然市场上随处都可买到羽绒被、丝棉被,可来买手工弹的棉花被的人不在少数。”汪有亮指着刚弹好的棉絮说,棉花弹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弹出来的棉絮是否均匀、四边是否平直。棉花被要想用着舒服,棉絮一定要中间区域厚、四边薄,而这个从厚到薄的坡度是否平缓,是棉絮好坏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他弹的棉絮质量上乘,赢得不少顾客的信任。聊天中,就有两名顾客进店预约新弹和翻新棉絮。

  “现在用手工弹棉花的匠人已经没有几个了!”汪有亮说,他用手工弹棉花,一天弹一条10斤的棉絮,每斤加工费10元,这把年纪一天还能挣到100元,也是不错的。屈指算来,一年他也没几天休息。

  经过50年的坚持,师傅送给他的那套已有70年历史的大长弓等工具被用得泛起光泽。当笔者问及准备将这套工具传给谁时,汪有亮坦言,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是不会回家学这门手艺的,“这个活赚不了大钱,没人会想学这个。”汪有亮说完,沉默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但我要继续弹下去,直到弹不动为止,至于工具传给谁,只能随缘了。”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伍江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