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秘境仙霞岭 生灵栖息处——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动物概述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     时间:2020-05-15 11:02:27    「我要投稿

     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市的一颗绿色明珠。地处浙西南的浙闽边境,位于廿八都镇周村村、张村乡双溪口村等地,保护区总面积为6990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98.0%。仙霞岭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地势高峻,峰峦嵯峨,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多为中生代侏罗系火山岩覆盖,岩性坚硬,节理发育,侵蚀后常成陡崖峭壁,主峰大龙岗海拔1500.3米,为金衢第一高峰。仙霞岭保护区具有保存较完好的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之一,伯乐树、黑麂、白颈长尾雉等是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代表。保护区的核心区是以森林植被保护最完好的原野猪浆猕猴自然保护小区和大南坑、中坑天然次生林自然保护小区为基础,以及珍稀动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半坑、华竹坑、大中坑等区域共同组成,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62%。近几年,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珍稀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多,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其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据调查统计,该区域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31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3种;鸟类15目46科153种;爬行类2目9科39种;两栖类2目8科28种;鱼类3目10科48种。这些脊椎动物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钱豹和云豹等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藏酋猴、猕猴、穿山甲、仙八色鸫等27种;还有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秉志肥螈、崇安髭蟾、中国雨蛙、九龙棘蛙、崇安草蜥等51种,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黑斑侧褶蛙、乌龟、山烙铁头蛇、短尾蝮、小麂等19种。

  今年的5月22日是第27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此,我们选取了部分栖息在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科普,倡导社会公众保护自然环境,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黑麂4.jpg

  黑麂

  【别名】乌金麂、蓬头麂、红头麂、青麂

  【保护等级】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IUCN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形态特征】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至110厘米,体重21至26公斤。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从此而来的。

  【生活习性】黑麂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响动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其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至20厘米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有固定的路线。黑麂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冬季则向下迁移,在积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山坡下的农田附近,大多在阳坡活动。

  【地理分布】保护区内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大子坑、枫树凹、半坑、白确际、大龙岗、龙井坑、苏州岭和深坑口等地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区域。黑麂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

黄腹角雉.jpg

  黄腹角雉

  【别名】角鸡、吐绶鸡

  【保护等级】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IUCN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形态特征】体大(61厘米)而尾短,虹膜褐色,脚粉红色或肉色。雄鸟具一短距,具肉裾;额和头顶均黑;头上羽冠前黑,后转为深橙红色;后颈黑,颈两侧深橙红色向下伸到胸的中部。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均黑。下体几乎纯皮黄色,仅两胁及覆腿羽稍杂以与上体近似的羽色。雌鸟无距,亦不具肉裾,肉质角亦不发达;上体棕褐,而满杂以黑色和棕白色矢状斑;头顶黑色较多;尾上黑色成横斑状;下体较背淡皮黄色,胸多黑色粗斑,腹部杂以明显的大形白斑,肛周羽和尾下覆羽灰白。

  【生活习性】留鸟。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

  中活动。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亦栖于树上或在树上取食。主要以蕨类及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如白蚁和毛虫等少量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节。

  【地理分布】保护区内分布于大龙岗、苏州岭、白确际、华竹坑、枫树凹、大岗尖、香菇棚、高峰等海拔较高区域。中国鸟类特有种。罕见于海拔800至1400米的亚热带常绿丘陵山地;省内主要分布于浙南山地,见于衢州、泰顺、云和、遂昌、龙泉等地。

图虫-仙八色鸫 (4).jpg

 仙八色鸫

  【别名】五色麦鸡

  【保护等级】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VU);

  IUCN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18厘米)而色彩艳丽浑圆型八色鸫,雌雄羽色大致相似。虹膜褐色;嘴偏黑;脚淡褐。头深栗褐色,中央冠纹黑色,眉纹皮黄白色、窄而长,自额基一直延伸到后颈两侧。眉纹下面有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经眼先、颊、耳羽一直到后颈相连,形成翎斑状。背、肩和内侧次级飞羽表面亮深绿色,腰、尾上覆羽和翅上小覆羽钴蓝色而具光泽。

  【生活习性】夏候鸟或旅鸟。常在灌木下的草丛间单独活动,边在地面上走边觅食,行动敏捷,性机警而胆怯、善跳跃,多在地上跳跃行走。主要以昆虫为食,常在落叶丛中或以喙掘土觅食蚯蚓、蜈蚣及鳞翅目幼虫,也食鞘翅目等昆虫。

  【地理分布】保护区见于大龙岗、红岩顶;省内分布于全省丘陵山地。

白颈长尾雉1.jpg

  白颈长尾雉

  【别名】山鸡、红山鸡、高山雉鸡、锦鸡

  【保护等级】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近危(NT);IUCN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形态特征】虹膜褐色至浅栗色;嘴黄色;脚蓝灰色。雄鸟,体大(81厘米)的近褐色雉;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颊裸皮猩红色;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黑色的颏、喉及白色的腹部为本种特征。雌鸟(45厘米),体羽大多棕褐色;枕及后颈灰色,喉及前颈黑色,上体其余部位杂以栗色、灰色及黑色蠹斑;胸和两胁浅棕褐色,具白色羽端和微杂黑斑,下体余部白色上具棕黄色横斑。

  【生活习性】留鸟。喜集群,常呈3至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以见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有种子、浆果、嫩叶等,也吃昆虫。在地面以枯枝落叶筑结构简单的巢。

  【地理分布】保护区内发现于徐罗坑、龙井坑、苏州岭和山坑尾等地;省内分布于各地丘陵山地,沿海地区在海拔200至500米,内陆为海拔1000至1500米。

黑熊 (1).jpg

  黑熊

  【别名】狗熊、黑瞎子

  【保护等级】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VU);IUCN物种

  红色名录易危(VU)

  【形态特征】黑熊身体肥大、头宽,吻部短,眼、耳均小。四肢粗壮,

  全身色毛黑,富有光泽,面部毛色近棕黄,下颏白色,胸部有一由白色短毛构成的月牙形横斑,十分明显。耳被毛长,颈侧尤长。

  【生活习性】栖息于高山,以陆地生活为主,亦具潜水能力。善攀爬,

  可爬到高达4至6米的树洞中。嗅觉灵敏。不喜合群,除繁殖期外,一般均单独活动。杂食性,以采食植物幼枝、嫩芽、嫩草、野菜、野果为主,也吃小型动物,如昆虫、蚂蚁,尤喜吃蜂蜜,也能涉水捕鱼。

  【地理分布】历史记录,据保护区当地居民介绍,在老虎坑、高峰区域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发现有黑熊的活动痕迹。黑熊在浙江省内主要分布于浙西、浙南山区。

藏酋猴1-王聿凡.jpg

  藏酋猴

  【别名】短尾猴、断尾猴

  【保护等级】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VU);

  IUCN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形态特征】藏酋猴身体粗壮,四肢等长。颜面随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变化,幼时白色,成年雌性为肉红色,雄性则为肉黄色。有颊囊,面部长有浓密的毛,成年雄性还有颊须。

  【生活习性】藏酋猴栖息于高山密林中,主要活动场所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悬崖峭壁等处,尤喜在山间峡谷的溪流附近觅食活动。群栖性,活动范围受季节和食物条件影响。食物以植物的叶、果实、种子等为主,也吃少量的动物。

  【地理分布】保护区内主要见于田塘岩、吴家篷等高山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浙江省内主要是仙霞岭一带。

  (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图片资料)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方晶晶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