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关注
中共江山市委关于制定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     时间:2021-01-26 08:38:49    「我要投稿

  中国共产党江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衢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江山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建设江山大花园,全力打造“一地三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在江山大花园目标引领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形势,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衢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江山大花园建设目标,全力打造“一地三区”,深化落实“两轮驱动”、“融衢接杭”战略举措,奋力续写“八八战略”的江山新篇章。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亿元台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全面振兴工业卓有成效,构建形成“1+3+2”工业重点产业体系,成功培育中国木门第一股,数字和美丽“两大经济”贡献度不断攀升,荣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美丽形态更加显现,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膺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城市规划编制系统推进,城市品质优化提升,城北新城繁荣丰满,江化基地关停、通禄门征迁“清零”、城南新城征迁等打开城市新空间,为新一轮城市发展提升积蓄潜能;乡村振兴纵深推进,荣获首批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成功承办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开放活力持续迸发,融衢接杭步伐加快,杭衢高铁(江山段)落地建设,科创飞地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环境优化、效率变革,跃升赛迪全国营商环境榜单50强。幸福生活更加美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民生保障更加健全,“学在江山”、“健康江山”、“文化江山”品牌进一步打响,平安建设实现“十连冠”。党建统领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主”字型体系架构、“王”字型运行机制构建形成,法治江山、清廉江山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胜利完成,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使命任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世界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和战略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全省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衢州已经站上发展“风口”,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随着高铁时代、数字时代和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我市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更加显现,发展的基础和动能更加坚实。但阔步迈向新发展阶段,我市仍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时期,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产业转型步伐不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繁重,发展要素、城市能级、开放合作、民生保障等方面自身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还肩负加快打造“一地三区”,推进江山大花园跨越发展,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使命。全市上下既要深刻认识到新发展阶段我市未来可期、大有可为,又要深刻认识到面临的矛盾挑战、使命任务,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争先意识,遵循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推动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3.到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一地三区”全面建成,江山大花园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体系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具有江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边际地区形成常态化协作,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形成,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和“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法治观念成为全民共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清廉江山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体系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水平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全域美丽形态更加完善,成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基本实现民生保障体系现代化,实现教育、卫生健康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八个嘱托”、“八大任务”,深化落实习近平同志浙江工作期间在江山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标衢州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朝着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江山大花园奋斗目标,全力打造“一地三区”,接续深化“两轮驱动”、“融衢接杭”战略举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奋勇争先,在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现作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体系、县域治理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四个现代化”,为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立足开好局、起好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城市建设、民生福祉、对外开放等方面短板有效补齐,县域治理、生态建设、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文明等方面优势更加凸显,“一地三区”打造取得阶段性成果,江山大花园建设迈上新的更大台阶,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智能制造强县。以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领跑四省边际地区,“1+3+2”工业重点产业形成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涌现新亮点,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全面呈现。多层次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创新体系基本形成,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每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3人(次),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达到450亿元,力争达到4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总量全省排位稳步上升,衢州龙头地位更加巩固。

  ——努力打造中心城市品质幸福之城。依托衢州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加快城市跃迁升级。城南新城成为产城融合发展新样本,城北新城更加繁荣丰满,城东新城基本成型,成功打造通禄门未来社区、老火车站商圈、风情鹿溪等城市新风景线,城市区块错位联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在衢州地区达到领先水平,城市精细化智慧管理体系基本成熟。城镇化率达到63%。市民群众诗意栖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争取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优化为1.81:1,教育、医疗、运动、休闲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暖心,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美好家园。

  ——努力打造区域协作开放开发枢纽。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成为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更加完备,浙西南门户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融衢接杭步伐加快,与衢州杭州同城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与长三角区域更紧密协同共享,山海协作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立体化”新格局,浙江西向发展“桥头堡”地位更加巩固,开放发展的通道和空间全面拓宽。

  ——努力打造诗画浙江最美核心花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科学完备的环境管控体系构建完善,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市区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26微克/立方米,出境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深度融入钱塘江诗路黄金旅游带和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全域旅游享誉全国。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美丽形态更加彰显、产业发展更加兴旺、中国幸福乡村品牌更加响亮,乡村振兴先行引领,形成全域大美格局,绿色成为江山动人的色彩。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高地。“文化江山”成为区域引领新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衢州有礼·锦绣江山”城市品牌持续打响,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4+1”区域特色文化内涵更加彰显,新时代江山人精神持续激扬,乡愁记忆、文化基因成为内外江山人密切联系的情感纽带,上下文化认同、奋斗动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持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努力打造中国之治县域治理标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清廉江山建设纵深推进,政治生态更加优化。民主法治实践持续深化,党建统领、整体智治全面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率先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达到一流水平。

  二、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全力提升创新引领发展水平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引才育才步伐,优化创新生态,构筑全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

  6.培育科创主体。完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开展对企业研发创新的精准化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科创型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加快培育建立一批以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为重点的各级各类研发机构。依托省“双尖双领”计划,力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引领性科研项目攻关取得突破,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创新应用水平。

  7.加快人才引育。牢固树立人才意识,突出集聚青年,全面落实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聚焦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美丽经济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事业发展,突出领军创业型、急需紧缺型、名优特专型、兴业带富型、借脑引智型等“五大领域”人才引进,不断壮大人才基数。完善聚才体制机制,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创业孵化、存量人才登高赋能、数字经济人才青苗育长、社会事业人才示范领航等“十大人才”计划,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培育本土技能型人才。强化双招双引工作格局,激发市场主体引才活力,落实党管人才、人才服务制度,为引才育才落实强大保障。完善人才服务暖心机制,在住房保障、联系慰问、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休闲旅游等方面优化举措,确保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

  8.优化创新生态。内外协同建设创新平台,推进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加快城北科创小镇建设,做强木门、输配电、数字消防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优化提升科创园、小微企业园、电商园,持续营优浙大飞地、江干飞地,积极打造上海飞地,建设数字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构建内外联动的“一区一镇三体三园三飞地”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推动财政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举措,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实施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科技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构建更加公平有序的科技市场体系。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推科技创新工作格局。

  三、融衢接杭扩大开放,全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开放作为最大改革,统筹深化开放和扩大内需,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力畅通“双循环”,融入强大国内市场,扩大投资和消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9.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突出交通先导,谋划建设便捷高效的对外通道网、互联互通的城乡基础网、协调联动的客货枢纽网等“三张网”,加快构建边际县级交通枢纽、大通道浙西南门户黄金节点。确保杭衢高铁(江山段)建成运营,推进衢武铁路、衢州—江山市域轨道等项目前期,谋划江郎山站、廿八都站等铁路车站,形成“三线入杭、四线连衢”铁路系统。加快甬金衢上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力争形成“一横一纵”高速公路网。加快江山江航道、通用机场等重大水运和航空项目前期。谋划实施清湖大桥改建、虎山大桥拓宽、桑淤大桥、205国道外移、江衢快速路、双江线拓宽、319(原315)省道东移、江遂公路等项目,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智能化、一体化的公交服务水平。

  10.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省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契机,以全面融入衢州、加快对接杭州为重点,积极推进与上海市辖区和长三角核心区县(市、区)交流合作,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北部乡镇发展规划,加快融入衢州市域发展进程。积极融入长三角和杭州都市圈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全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和提升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生态保护等社会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一体化发展中优化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

  11.提升浙江西向拓展“桥头堡”地位。紧抓衢州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契机,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主动向西拓展,推进西向开放,全力打通“牵动四省边际”开放大通道,打开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新局面。主动对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推进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全力推进江玉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土地资金要素资源支持,形成更加紧密的省际毗邻区域协同。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努力在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寻求合作,打造成为全省西向开放的枢纽节点。

  1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重要短板,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进省市县长工程、省市重点项目,落实市领导挂联等项目工作机制,每年滚动编制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逐个构建项目链条、工作链条、责任链条,确保项目能批、土地能供、资金能保,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夯实发展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统筹推进挂帅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专职招商,发挥江山人经济优势,优化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形成“信息归集、研判洽谈、决策落地、推进服务”工作闭环,扩大投资增量。

  13.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抢占线上消费市场,积极发展生鲜电商、无接触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消费新模式,加快创建省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县及特色镇。大力推进高品质商业街、商业综合体和智慧商圈建设,加快发展夜间经济。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支持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不断做大提升消费市场。落实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迎合绿色、健康、安全消费趋势,丰富旅游消费市场。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创建浙江自贸试验区衢州创新区江山片区契机,大力支持企业、产品“走出去”,推动对外贸易稳步健康发展。

  四、加快全面振兴工业,全力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工业第一经济,锚定“存量+增量”、“上市+科技”、“平台+资源”、“政府+企业”、“扶优+倒逼”根本路径,切实提高工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成为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4.推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聚力提升产业量级,加快建材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稳固传统产业“百亿”支撑;推进“1+3+2”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打造智能家居、数字消防、智能装备等标志性产业链,全力创建木门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打造中国数字消防产业第一城,加速重点产业“百亿”崛起;壮大复合材料、新型动力电池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力争新兴产业“百亿”突破。深入推进省智能制造试点,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原则,分阶段分领域推广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等产业数字化改造模式,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提质扩面。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和优质企业集中,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落实“凤凰、雄鹰、雏鹰”三大行动,大力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加快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培育,全面推进市场主体升级。

  15.推进平台集约化、高效化。抢抓全省开发区改革提升契机,突出江山经济开发区产业主平台,按照高能级产业新城定位,加快整合扩容、挖潜提升、产城融合步伐,力争规模能级加速提升,全力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做好整合提升文章,坚持“组团连片、功能集成、资源共享”原则,剥离社会管理职能,明晰权责边界,完善派驻授权,锁定托管区块和乡镇功能区四至范围,优化整合空间资源,推动城南工业园、莲华山工业园、江东工业园整合提升,打造江山版“智造新城”。做好挖潜提升文章,按照“收储一批、倒逼一批、腾退一批”思路,统筹推进“园中村”整治搬迁、闲置空间转化利用、低效用地处置盘活、低丘缓坡有序开发,实现园区用地有机更新。做好融合提升文章,围绕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功能配套、生活服务配套等方面,加快推进与城南新城、贺村小城市融合发展。

  16.推进数字产业化、融合化。对标全省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要求,紧抓衢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契机,加快数字产业化步伐,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力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坚持“外引+内培”,积极引进电商总部、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努力培育壮大本地电商优势企业。抢抓“网红带货”风口,打造“1+1+N”直播电商产业带。建设中国(衢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江山园区,积极融入杭州义乌跨境电商产业链,构建完善跨境电商生态体系。大力推动本地农产品“上网”,打响农村电商“买全国、卖全国”品牌。强化数字经济多元支撑,鼓励企业开发工业机器人、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探索引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信息技术企业,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和品质。加快建设数字社会,积极推进5G、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数字化基建应用场景,着力提升数字化的广度和深度。

  17.推进配套多元化、完备化。优化关键资源要素供给,构建更趋多元、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分享经济、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业态。紧盯专业化、高端化方向,推进网营物联智能供应链和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批发贸易、中介咨询、研发设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挖掘金融潜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信贷结构优化、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等力度,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水平。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规划引导、市场配置”原则,滚动式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征迁攻坚战,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布局,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的新方式、新途径。

  五、加快旅游产业化步伐,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以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为导向,推动旅游资源转化、市场转化,推进设施、产品、业态、服务全面升级,提高旅游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全域旅游再出发、再提升。

  18.升级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坚持全域景区化理念,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后半篇文章”,深化落实“百千万”工程,切实推进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创建,构建核心景区、乡村休闲景区、新型体验式景区等多层次旅游格局,形成全域大美格局。强化重大旅游基础项目布局,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形成便捷、舒适、安全、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以提升整体旅游服务水平为目标,健全落实旅游服务全行业标准体系,支持石门、保安、廿八都等重点乡镇发展特色高端民宿,支持有条件乡镇(街道)打造民俗集聚区,擦亮“衢州有礼·江山味道”品牌。以开放共享姿态,积极推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共建等区域旅游合作,建立与周边知名景区捆绑营销机制,扩大江山旅游影响力。

  19.打造高等级旅游度假区。以“千万级核心景区”培育为目标,加快推进以“春风江山”田园文旅颐养小镇为核心的江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快推进廿八都古镇二期、仙霞关综合体建设。积极跟踪一批央企、上市公司及头部企业,持续推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全面完善基础配套、景观风貌以及旅游度假、运动健身、文化创意、康体疗养、夜间娱乐等休闲业态,做强旅游核心板块。加快完善构建以城市为中心集散地、“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连接,江郎山旅游度假区、廿八都—保安南部旅游区以及大陈、清湖为核心窗口的旅游平台体系,形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业态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休闲度假功能。

  20.做好“旅游+”文章。大力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全方位发展、多角度拓展。做响“旅游+体育”,顺应大众户外运动休闲潮流,推进全国登山户外产业示范城市建设,力争固化全国新年登高等一批国内外精品体育健身赛事承办权,开发多形态运动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和精品线路,争创省极限运动小镇。做精“旅游+农业”,依托良好生态资源、特色农产品、民俗文化,积极培育生态游、观光游、农业体验游等旅游业态。做特“旅游+工业”,以木门、消防器材、蜂产业等特色工业产品为核心内容,注入旅游元素,实现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特色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迎合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结合人口老龄化等趋势,大力发展“旅游+养老”、“旅游+养生”等业态。

  六、聚焦城市品质空间重塑,全力建设“四宜兼具”的美丽江城

  坚持完善城市体系和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品质功能,更加注重城市赋能兴产、数字转型和软实力提升,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美丽城市。

  21.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坚持“按需配套、适度超前”原则,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城市各区块控制性详规重大专项规划的修编,形成等级清晰、服务全面、功能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全面强化规划引领。树立“精明增长”理念,严格落实控规,统筹城市开发建设时序,推动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合理增长。明确城市区块功能定位,科学合理推进各区块联动错位发展,力争将城东新城打造成为以旅游消费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未来休闲新区。推进城南新城与江山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打造人文、产业高度融合的城市新亮点。加快城北新城科技服务、数字智慧经济、旅游消费服务业布局,打造融衢接杭门户和科创小镇。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内涵。

  22.提升城市能级水平。聚焦城市品质功能提升,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路网建设,谋划推进一批城市交通主干道、主要出入口道路项目,打通“断头路”、修复“瓶颈路”,加快形成“八横六纵两环”核心路网,打造城市大环线。实施老旧生活小区综合改造、主要街道外立面改造、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小区改造、中心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农贸市场“五化”改造提升、天然气入户工程等一批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虎山运动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打造老火车站商圈、通禄门未来社区、风情鹿溪等特色亮点。建好城市公园、山体、水系、标志性建筑等综合性景观,打造城市优美天际线。

  23.做精城市经营管理。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依托智慧城市平台、雪亮工程,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打通部门数据信息壁垒,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格局,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管控城区。常态化长效式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物业小区管理试点,加大对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农贸市场、违章建筑、施工污染等系统整治。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环卫保洁、园林养护、市政维护等城市管理,形成统一管理、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加快城市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引导入室、入点规范经营。挖掘城市空间资源潜力,逐年增加停车泊位供给,有效破解“停车难”问题。

  24.统筹集镇协调发展。强化中心镇集聚辐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功能,加快推进贺村镇小城市新一轮培育试点、峡口镇省级中心镇建设工作。支持贺村镇围绕江贺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目标,按照区域一体化、产城融合化、发展协同化总体方向,以城市一体建设标准,推进江贺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加快打造市域副中心,成为浙闽赣边界第一重镇。支持峡口镇立足省级中心镇,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商贸流通,打造江山的南部副中心。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引导集镇区块组团联动发展,统筹推进集镇道路交通、社会福利、商贸物流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健全依托集镇、布局合理、城乡衔接的公共服务网络,全面促进集镇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提升集聚水平。巩固提升小城镇综合整治成果,推进美丽城镇迭代升级。

  七、成为乡村振兴先行引领,全力擦亮“中国幸福乡村”品牌

  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持续落实“千万工程”,按照“3752”党建治理大花园体系,深入总结提升“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成果,找准先行方向再出发,确保让乡村“兴旺起来”。

  25.深化“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坚持“片区化开发、集聚化建设”理念,推动引导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优质资源率先在带上集聚,全力将诗画风光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带、未来社区先行地、幸福产业大平台、改革创新试验区。依托“百里须江·美丽长廊”,以江山港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基础,加快打造风光带沿线“最江南”绿色休闲实验区等示范样板。加大对有实力、有品位、有情怀投资主体引进力度,注重与核心景区、产业功能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城镇等有机衔接,努力在风光带上形成世遗江郎休闲样板区、花园门户风光段、品质城区风景段、美丽镇村风情段、仙霞古道风韵段“一区四段”的发展格局。

  26.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提标改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及粮食生产功能区,争创稻鱼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现代畜牧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蜜蜂、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线上交易、直供直销、三产融合等新经济新业态,打造一批示范带动强、辐射范围广的村播基地,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乡村夜间经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7.塑造美丽乡村风貌形态。坚持“全域谋划、整体打造”理念,高标准统筹乡村规划和风貌建设,构建山水格局、生态基底、历史肌理、聚落形态更加融合共生的美丽乡村形态。强化超前思维、整体融合理念,注重规划系统衔接,构建完善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农村特色风貌规划“1+4+1”乡村规划体系,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布局。不断做优农房管控“后半篇文章”,加强房地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健全农房整治风貌提升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广落实生态节地公墓建设,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力争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在资源整合中塑美山水田园形态。

  28.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盘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资源。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创客、新农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营改革,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强化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监管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农村消薄成果。

  八、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示范样本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突出保护优先,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开转换通道,完善绿色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统领,全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浙江的示范样本,让绿色成为江山发展最动人色彩。

  29.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实行新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推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加快水泥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转型,推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环保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谋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支持新能源汽车使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银行“个人碳账户”试点。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工作。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0.构建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完善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建立和实施常态化国土空间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建设和重大项目选址等的重要依据。实施差异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推动形成以市域西北部和东南部生态保护区、市域中北部城镇产业集中发展区、市域中南部生态经济区为主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31.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赢“清废”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深化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争创清新空气示范区。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统筹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强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水平,推动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提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推进土壤环境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治理修复全过程风险管控,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创建“无废城市”。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持续推进河湖、湿地、山区重要水源地修复,打通河流生态廊道。推进“森林江山”建设,强化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加快全市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利用,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创建浙江仙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地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非法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32.健全科学严格完备的管控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导向的领导责任体系、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推行生态环境报告制度,深化河长制、湖长制,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和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升环境保护规范化水平。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要素全覆盖、天地湖河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环境风险防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常态化生态环境风险应对能力。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公益诉讼、环境违法有奖举报等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进市内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保共治。

  九、建设文化强市,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新时代“文化江山”品牌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激扬新时代江山人精神,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

  33.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高质量深入推进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以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目标,深化“八个一”系列有礼活动,全社会引导推广文明礼仪标准规范,打响“衢州有礼·锦绣江山”城市品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弘扬“崇学、务实、包容、创新”江山精神,持续注入敢闯敢拼、勇于争先、美美与共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加强好人关爱帮扶机制建设,常态化实施“最美江山人”评选,打造好人好事频出的大美江山。

  34.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围绕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庆活动,推出一批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二期等文化设施建设,发挥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作用,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全面夯实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提升乡镇(街道)、村级各类文化场所,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振兴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共建,提升整体功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围绕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积极举办“三山”艺术节等各类特色活动、群众活动。

  35.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记忆,让居民望得见山水,更记得住乡愁。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深化“4+1”区域特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研究和延伸,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推进江山婺剧、廿八都木偶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品牌培育。加强历史文化、重点古镇、古村落和重点文物、自然遗迹等系统保护、研究、利用。加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推进江山西砚等老字号品牌转型升级振兴,鼓励支持编纂出版江山历史文化系列著作,讲好江山故事。

  36.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完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升规上限入库的扶持力度,推动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聚焦文化产品生产、文化艺术服务、向其他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三大功能,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重点发展以微电影、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兴文化产业,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本土优秀文创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人才和文化名家培育行动,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握共同富裕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构建幸福家园。

  37.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坚持发展保障就业导向,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农民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园。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创新模式发展。深化建设“无欠薪市”,落实联合预警监控、治欠保支等长效机制,提升劳动争议案件处置效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就业和帮扶,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38.加快民生事业现代化。深化“学在江山”品牌建设,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和现代化市。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协调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强化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名校、知名高校合作,加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引育力度,加强智慧教育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引培高等教育,力争实现高等教育机构“零”的突破。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深化“健康江山”品牌,优化各级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市人民医院争创三级乙等医院,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医联体、医共体深度融合,深化与邵逸夫医院医疗服务合作,加大高层次、紧缺型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体育,发展一批本土品牌体育赛事,争创省体育现代化市。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和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9.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能力,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成熟定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基金可持续保障能力,健全医保基金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医保治理创新,优化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加快完善大救助体系,推进分类分档精准救助,动态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完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有效改善。

  40.关注帮扶重点群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推动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高质量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残疾人就业、就学、就医的帮扶政策,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关切老年群体,健全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医康养护融合发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打造幸福颐养江山样板。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就业技能,推动就业,加强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构建高效协同治理体系,全力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围绕形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治理格局,推动基层治理各领域从“事”到“制”再到“治”根本转变,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更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更加便捷高效服务环境。

  41.增强统筹安全发展的理念和能力。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做到居安思危。加强统筹安全发展能力系统性培训,着力深化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等传统安全和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认识,提高识别和应对能力。广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双拥工作发展,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42.形成“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坚持将“县乡一体、条抓块统”作为改革“一号工程”,与“主”字型体系架构、“王”字型运行机制等整套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做实做细做深做优“三联工程”、“周二无会日”、“网格+”、基层治理“四平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三通一智(治)”以及三级“两难”问题钉钉群。深度完善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构建明晰化县乡权责体系。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相关运行机制,构建模块化乡镇(街道)职能体系。落实“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向“一个平台管执法”升级。集成县乡之间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一件事”和乡镇(街道)内部“一件事”,加强数字赋能、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构建集成化事项运行体系。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打造集合集成数据资源、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治理平台,推动平台整合、数据共享和场景应用协同化,提升基层“智治”水平,构建数字化平台支撑体系。健全乡镇(街道)派驻人员管理和干部考评机制,构建制度化考核评价体系。

  43.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数字化转型引领改革,围绕“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要求,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更高水平建设“掌上办事之城”、“无证明办事之城”、“信用示范之城”,推动营商环境水平保持全国县域前列。加快政务服务2.0建设,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动改革向乡镇(街道)、村(社)基层延伸、向公共场所延伸,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深化信用江山建设,全面实施信用“531X”工程,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化信用体系。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政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4.深化“平安江山”建设。树牢“大平安”理念,统筹推进各领域平安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坚决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诈骗等重点领域犯罪。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落实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防范应对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开展网络治理行动,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完善信访制度,争创信访工作“三无县”。

  十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心聚力为深化江山大花园和“一地三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45.强化党建统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落地。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健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突出强化党建“三个用来”,增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4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基本理论、团结各方力量、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推动统战工作向大局聚焦、与大局融合、为大局聚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基层组织监督机制,健全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大普法力度,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司法监督权、审判权、检察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

  47.深入推进清廉江山建设。深化从严治党,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完善落实“四责协同”机制,持续推进高压反腐、高效监督、高度自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强化政治监督,推动纪律、监察、巡察、派驻“四项监督”有机贯通,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提升监督执纪实效。

  48.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衢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深化重点领域重大政策研究,谋划推进重大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深化重大改革攻坚,为“十四五”全方位各领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支撑增动力。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清单台账管理,强化督查检查考核,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在全省建设“重要窗口”和衢州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中展现江山风采,奋力夺取高水平现代化新胜利!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伍江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