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怀念——深切悼念毛江森院士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周光星     时间:2023-05-24 10:22:33    「我要投稿


  惊闻我们的校友,敬爱的毛江森院士于2023年5月18日15时15分逝世,享年九十。

  清湖古码头的“上街”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半街双院士”,下联是“一埠五商帮”。这“双院士”,其中之一就是毛江森。毛江森院士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出,古街之上,一片肃穆。清湖书院、清湖码头乡贤参事会,所有知道,或是认识毛江森院士的人,都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

  我与毛江森院士有过多次的交往。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与毛江森院士的第一次交往,那是在1997年下半年。那时,我刚调入毛江森院士的故乡——江山市清湖镇贺仓村维书小学任教,挂了个所谓的校长之职。这座学校是毛江森院士当年因对甲肝病毒研究有突出贡献,故从联合国奖给他个人的奖金中抽取20万元捐建的。为纪念毛江森院士,江山市教育局特地用他儿时的学名“维书”命名。

  我去时发现学生的课桌老旧,破损了不少,故写信给毛江森院士,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能伸出援手改善一下学生的学习条件。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就收到了毛江森院士的亲笔回信。苍劲有力的字,句句充满温馨的语言。信中说,准备捐赠100套学生新课桌,全校8名教师的办公桌也一同置换成新的,将特地派他的外甥前来洽谈联系。在收信后的第二天,果然有一位青年教师前来学校联系,说他是受毛江森院士之托,专程从杭州赶来协助解决这一事情的。这封信,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毛江森院士的一位近房亲戚曾与我说起其当年研究甲肝疫苗的事情。他说,那年上海暴发严重的甲肝疫情,为探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毛江森院士毅然冒险前往,从病人的粪便中取得甲肝病毒的血清样本,拿回浙江医学科学研究院研究,整整好几个星期,连日连夜都呆在实验室里,衣不解带。给他送去的吃食,也只是放在实验室门口,家人担心他这样身体会吃不消,奈何拗不过他,只能隔一段时间,再去看看碗空了没有,如果碗没空,就拿去热一热再送回原处。

  毛江森院士虽然常年身在杭州,但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故乡的发展,只要家乡有人去他家探望,总要问起故乡的事来。有一回,贺仓村村支书毛江礼与他说当地的贺仓小学校舍破旧,问毛江森院士能否解决一下这个难题。毛江森院士二话没说,就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并说这笔钱由他个人来支付。不久,就与江山市教育局达成建设协议,很快就开工起建了。

  毛江森院士不仅有贡献特大的科学发明,还将他的发明专利转化为企业产品,办起了生产甲肝疫苗的公司,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这一巨大难题。药厂办成了,他首先想到的是贺仓村的乡亲,让他们能有个就业场所,一家一个招到他的企业上班。那时,外出打工的人很少,特别是在像贺仓村这样的偏僻小山村,青年人能外出打工找到一份工作,那是十分不容易的。村里的百姓对他很是感激,都说毛江森院士是故乡人民的亲人。

  村里只要有求于他,只要要求不过分,他都会一一帮助解决,比如捐款修路,捐赠树苗等。甚至有村民去杭州求医,他都会尽力帮助解决。在贺仓村及邻村,受过毛江森院士帮助的人比比皆是。

  我很幸运,能在毛江森院士故乡执教当老师,每时每刻被毛江森院士无私的乡情及他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所折服。毛江森院士是贺仓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江山的骄傲。他的事迹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一股强烈的愿望,让我不得不拿起笔写了起来。一篇是散文《毛江森院士的二三事》投在当时的《江山日报》,被其文学版采用。另一篇是新闻稿,内容是写毛院士情系故乡的人和事,我把这篇稿子投给《浙江老年报》,不久就给全文登出来了。后来,此文还被收录在浙江医学科学研究院编写出版的《走近毛江森》一书中。

  在我调离毛江森院士捐助的维书小学的第3年,毛江森院士又给故乡维书小学捐款10万元,用于学校建造围墙,保障学生安全。

  2019年夏天,我在退休之后返聘清湖小学编写校史,特地陪清湖小学党支部书记徐学忠、校长陈小慧一行,专程去杭州拜访毛江森院士,受到他老人家的热情接待。忆起往事,才发现我和毛江森院士都是清湖小学的校友。说起就读清湖小学的那段往事,毛江森院士很是感慨。临别前,毛江森院士还与我个人单独合影留念,临走时还特地赠书两本。

  作为一位我国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毛江森院士的离去,无疑是我国一个巨大损失,也让家乡人民深感悲痛。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吴鹏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4581120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017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