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

来源:多娇江山客户端    作者:作者:周燕     时间:2023-05-10 10:10:47    「我要投稿

  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脍炙人口,歌词虽简单易懂,却感人至深,这首歌唱出了多少儿女对母亲的心声。每当听到这首歌,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

  1935年10月,我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县江郎乡余家坞村贫困农民家庭。3岁时,生父病故,后来随改嫁的母亲来到茅坂乡三村。继父家也很穷,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那时饱一顿饿一顿,有点好吃的,母亲总让给我。衣服破了,母亲会抱出小竹筐,里面全是旧衣料、破布头,各种颜色,各种质地,长的、短的、宽的、窄的,应有尽有。她会寻找颜色相近的碎布,把我磨破的衣服补好。母亲是个“无师自通”的裁缝,她的针线活做得很好,连补丁都打得很别致,有的补丁上还绣了小花,修整得十分好看。

  印象里,家里虽然穷得揭不开锅,但母亲仍省吃俭用供我上学。好在我也算争气,成绩一直不错,后来我一心想报效国家,又报名参加人民海军,背井离乡去了外省。记得参军的前夕,母亲专门为我包了粽子。时至今日,我仍记得那天屋里飘满了粽子的清香,粽子十分可口,因为我知道那一个个软糯的粽子里都包含着母亲对我深切的爱和离别前的不舍。

  在外的那些年,我和母亲鸿雁传书不断,在那通讯工具欠发达的年代,我全然相信“家书抵万金”的说法,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家书是最容易拨动游子感情的弦。所谓见字如面,就如同两人面对面拉家常,给人以亲切、朴实、自然的感觉。那长方形的信封上,工整清晰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感受到家书的重量,因为我知道一同送来的还有沉甸甸的母爱,所以不待拆阅,心中的情感已经涌起。母亲的来信总是不拘格式,她其实不识几个字,大多是由村里的“秀才”代笔,信里歪歪扭扭的字、半文半白的家乡话语,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朴实无华的温情。

  因为地方差异,北方冬天格外寒冷,母亲知道部队的被子薄,故在同乡战友回家探亲时,让其千里迢迢给我捎来了棉被。我掂着手里厚实的棉被,心里暖暖的。每当金秋季节,母亲总会到山上采集黄荆子,晒干后再掺些糯米、芝麻炒熟磨碎,加入红糖拌成“三糊糊”,作为绿色营养品寄给我。每每收到这充满清香的“三糊糊”,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用开水冲调着吃,那苦里透着甜的滋味,渗透着母亲的深情!十多个春节,因部队工作需要,我不能回家团聚,哪怕后来结婚我也是在烟台,对此母亲都是理解我、支持我。休假回乡探亲时,母亲总是一边嫌我的假期短,想多留我几日,一边又催促着我早点归队。军人母亲的思念和牵挂,真的要比一般母亲还要沉重很多!

  岁月如梭,母亲老了,身形佝偻、神情憔悴。长期闹“胃病”的母亲,为了不让我分心,一直对我隐瞒病情,直到我回乡探亲时才了解到她真实的病情,已然是癌症晚期。尽管我百般劝说她到烟台治疗,她仍不愿为部队增添麻烦,硬是在茅坂老家熬着。那次离家时,我流着眼泪不忍告别,母亲却做出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叮嘱我安心留在部队,好好工作。1970年7月4日,母亲悄然离我而去,走完了人生的76载。噩耗传来,我泪如泉涌,母亲的一生坎坎坷坷,经受了风风雨雨。她为儿女倾注了全部心血,以博大的胸怀、超人的毅力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父亲去世早,母亲成了我人生旅途的引路人,她一直谆谆教导我:“学习要抓紧,干活要出力,对人要宽容,为人要正直。”

  莎士比亚说得好:“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母亲虽然没有留下多少物质遗产,却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来,我走南闯北,保家卫国,始终牢记着母亲的教诲,一步步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4581120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017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