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盐商文化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柴俊树     时间:2022-09-21 10:36:08    「我要投稿

  清湖的盐商文化始于明代。据《清湖张氏家谱》小江郎阳基图记载:明代,清湖码头有装卸埠头6个,而其中一个就是盐埠头。

  清光绪六年(1880)起,盐商在余姚、岱山场设廒收购,均系租赁民仓。江山划定有余姚、岱山盐场仓廒销售区。当时,清湖码头市场繁荣,水陆运输方便,是浙闽皖三省货物集散之地。据说绍兴盐商鲍氏家族,看中清湖码头优越的地理环境,斥巨资在清湖码头建盐仓售盐,《清史稿》记载:“当始认时费不赀,故承为世业,谓之引窝”。清代盐商欲取得盐的行销权,必须按户部榜示,在指定的仓所向上缴纳规定的物资,然后持该仓所发的仓勘和《纲盐执照》,到所报中的盐运司进行比对,再到盐运司派定的盐场支盐行贩。

  清之盐法,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清代引盐,每引四百斤,其后改为二百斤。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古代实行原盐缴官,储盐之所称“仓廒”“仓坨”。民国时期储盐之所称“盐仓”。

  绍兴盐商在清湖行盐,街里俗称其绍兴帮。清湖有三大盐仓,上街岭底的鲍兆泰盐仓、中街头的恒兴盐仓、下街仕阳弄口的继和盐仓。盐埠头,为三个盐仓的共用专用码头。盐商从余姚、岱山盐场购盐,经水路运至清湖盐仓,主要销地除本埠外,为江西省广丰、玉山,福建省浦城、松溪、政和,浙南遂昌、龙泉等地。清湖盐仓是为世业,传承了几代人,积银颇丰,盐仓还在清湖置买了大片山场,山场名至今仍叫“盐仓山”。其址,在东岭岗东面。

  盐是历代官府垄断专卖的重税商品。原盐出场应缴纳盐税,盐未税出场,谓之“私盐”。为遏制走私,清末还建立缉私武装,专司查缉任务。民国时期三个盐仓联办设盐卡子,盐卡子设队长一名,队丁十二人,专司食盐走私偷漏事宜。盐卡子办公地点先设盐埠头,后移址至洲旧所。民国最后一任队长,名杨祥林,廿八都人。

  清湖的盐商文化一直是江山老一辈人口中的辉煌产业,但自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至八月,日军窜犯清湖。鲍兆泰、恒兴两个盐仓大部被烧毁,下街仕阳弄口继和盐仓,幸免于难。又逢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洪水猛涨,盐运专用码头也被大水冲毁,盐埠头上铺设整齐的青石板片石无存。从此,清湖古老的盐仓不复存在。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吴鹏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4581120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017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