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抗疫 广施救济 ——江山县卫生院创建前后相关事宜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徐青     时间:2022-04-02 11:44:50    「我要投稿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传播,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成为了时代的英雄,各地的公立医院成为了抗疫的主战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1940年成立的江山县卫生院,是江山最早的公立医院,即江山市人民医院的前身。经查档案得知,该医院因抗战需要而成立,成立初期便承担着抗击日军人为制造的鼠疫的重任。可惜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且目前的志书记载有误。笔者通过查找档案、翻阅志书、询问当事人,试图还原其真相。

筹建县立卫生院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后改卫生署)成立,大力推动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江山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开始起步,初期以继承和发展民间中医为主。1929年12月,江山成立县中医药联合会,会员60名。1931年,县中医药联合会分设为中药同业公会和中医公会。中医公会有会员77名;中药同业公会隶属商会,有会员40名。当时城乡有中药店铺110家,其中城区13家,城内较大中药店有庆仁堂、永年堂两家。个体西医大多为挂牌的家庭诊所,少数开设私人医院,城内名气较大的,有1924年到1927年毛鹏仙开设的江山医院、1927年到1929年毛鹏仙与真焕章开设的博爱医院、1936年到1938年汪春瑞开设的江山病院等。1933年,江山开设施医所,是民国时期江山最早的官方医疗机构,地址在通化门(即县河西路原江山中学门口附近),有医务人员1名。施医所隶属救济院,曾兼做卫生防疫工作。

  根据《国家卫生服务的三年计划(1931-1934年)》,通过试点后推行全国统一的多级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截至1936年,全国已建立181个县级卫生院。1937年,浙江省卫生处下发卫生组织大纲,要求每个县级卫生院配备全职的卫生官员、多名公共卫生护士和助产士,负责卫生院的门诊、住院、药品和消毒、卫生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37年,江山县政府成立由胡勤昌等9人组成的江山县立医院筹备会,筹建江山县立医院。1938年8月23日,江山县抗日自卫会又召开本县第19次常务会议,讨论筹设县立医院事项,推选汪春瑞、汪民立、毛钟駼、毛鹏仙、杨德中为县立医院筹备委员,指定汪民立为主任委员。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县立医院的创建受到直接影响,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等战斗的打响,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素有“东南锁钥、八闽咽喉”之称的江山,此时交通大动脉浙赣铁路已开通,公路、水路交通也便利,因此很快成为抗战大后方,几十家中央、省级机关单位陆续迁移至此。江山市档案馆保存有一份1941年10月填写的《中央机关驻江调查表》,当时仅中央部队机关就有27个,如中央振济委员会金永鄞难民总站江山办事处、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五检查所、军政部第二十二补训处、中央伤兵管理处第三休养院、财政部两浙盐务税警八十八队、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央红十字会六十七队、航空委员会空军十三总站供应站、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第十五军械库等等。除部队外,中国儿童时报社、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东南日报社、青年报社、省战时作者协会、东南戏剧协会、大陆高级测量学校等京沪杭等地的文化团体也先后撤退到江山。各种机构、单位和各地的难民纷纷来到江山,一时间城区繁华热闹,治安秩序、粮食供应、难民安置、医疗卫生等问题,也给政府管理带来了重大挑战。民国时期,疟疾、天花、麻疹、痢疾、脑膜炎等传染病就已在江山流行甚广;抗战时期,城乡疟疾、痢疾更是数度爆发。据《江山市志》记载,1940年,仅廿八都镇疟疾发病人数就有496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0%,死亡率高达25%,有“谷子黄,睡上床,一声老子、一声娘”的民谣相传。

江山县卫生院设置计划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上级卫生部门要求加快建立卫生院,防止疫病传播。江山不得不第二次提出加快筹建县立卫生院。江山市档案馆保存有一份1940年的《江山县立卫生院设置计划书》,清楚记载着卫生院筹建的背景,称“查江山地处浙边,接近闽赣,水路交通,人烟稠密,际此抗战当前,难胞麕集,贫病恒多,抚此时光,爰有筹设卫生院之举,俾得广施救济”。计划书详细标明卫生院设置的标准、院址、经费、组织、设备、药品、治疗、诊例、附则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其标准为设置乙种卫生院,专施广济为宗旨;院址暂设江山县政府昆虫室,俟有经费来源,再行建筑新院址;经费包括建筑院址、设备药品及器材购置等,并建议由屠宰户每月“乐捐经常费400元”;建议设置院长1人、医师1人、公共卫生护士1人、助产士1人、护士2人、药剂员1人、卫生稽查事务员1人、卫生助理员l人;暂设病床10张,药品专以西药为原则;承担疾病治疗、疾病预防、医药卫生管理等三种职能。

  计划书报请省卫生处审核,同意预算经费6324元,开办费3500元。

成立县卫生院

  省卫生处不断下令催促县政府加快成立卫生院,因时值抗战,政府焦头烂额,经费短缺,但迫于时局需要,1940年10月26日,第二次筹建县立卫生院正式有了结果,宣布将成立浙江省江山县卫生院——按照省里的标准,卫生院名称在正式成立时与筹备时有变化,没有“县立”的“立”字。

  根据《县各级卫生组织大纲》规定:“医院院长由县长商承省卫生处长遴选,呈请省政府委派。”民国二十九年(1940)12月24日,江山县政府派令民字第366号称“兹派周重厚代理县卫生院院长”。周重厚,诸暨人,当年29岁,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曾任省民政厅卫生处技士、上虞卫生院筹备主任等职。周重厚接到派令后,于12月26日来到江山,同日报到的还有事务员王子安。县政府随即召开会议,宣布江山县卫生院成立,办公地点暂附设于县政府的昆虫实验室内。

  1941年1月6日,县长丁琮发布江山县政府府卫字第1号训令,令称,查《县各级卫生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县为改善全县卫生、增进居民健康,设置县卫生院,卫生院隶属于县政府,兼受省卫生处之指导,办理全县卫生行政及技术事宜等。1月24日,启用“浙江省江山县卫生院钤记”印章一枚,用于对外办公。

浙江省江山县卫生院钤记印模

  根据规定,医院医师是由院长遴选呈请县政府委派,并转呈省政府备案的。周院长建议医师由浙江医药专门学校毕业的骆龙江担任(骆龙江解放后任杭州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常委、副主任委员)。骆龙江于1941年1月1日赶到江山报到,次日县政府下达委任令。之后,医护、管理人员陆续到位。2月,事务员祝理谦、会计员吴骋群到位;3月,药剂员鲍安芳到位;4月,护士邓桂凤、卫生员汤兆英、检验员周甘泽、助产士陈诚到位;5月,卫生员郑一民、护士王志元和徐素曼、练习护士汤莲娟、助产士童筱雅、医师杨序宾到位,同月陈诚、童筱雅辞职。5月之后,人员进出较多,但总数动态平衡,在14人左右。

迁址毛鹏仙医院

  卫生院虽在县政府的昆虫实验室挂牌办公,但因人员、设备等均没有实际到位,因此初期一直在做开诊准备。1941年9月16日,省财政厅的下拨江山县卫生院专项经费文件称,江山卫生院虽于前一年12月26日成立,但实际对外开诊时间为1941年4月,所以不享受1940年成立的1000元奖励政策,只拨补江山县卫生院设备费2000元。

  昆虫实验室不符合卫生院开诊要求,县政府就一直在寻找合适院址。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江山中共党员毛鹏仙、徐再振、朱曜西、张实、吴逢庚、徐葆兰等被国民党宪兵八团江山宪兵队逮捕,囚禁于上饶集中营。当毛鹏仙、徐再振夫妇被捕后,他们的医院和民生旅社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毛鹏仙(1897-1981),又名思民,江山人,1920年考入江苏省立医科大学,1924年回江山雅儒坊110号(现市心街与中山路交叉路口位置)开设江山医院,这是江山最早的西医私人医院。他利用医院作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斗争。1926年冬,他经姜天巢、王侃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筹建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创办农民部特刊,参与组成化装宣传团,将农民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受到通缉,避居武汉后在叶挺部胡公冕团当军医,后又辗转苏州、广西等地从医。1937年抗战爆发后,毛鹏仙回到江山,与妻子徐再振继续开办医院和民生旅社。医院和民生旅社就设在慈巷江山私立志澄中学。

  志澄中学是江山最早的初中,由茅坂先贤徐志澄创办。1937年,日军开始疯狂轰炸,徐志澄为确保师生安全,把位于县城慈巷的志澄中学搬到茅坂徐氏宗祠内继续开课。徐志澄就是徐再振的亲哥哥,如今妹妹、妹夫回江山要开医院旅社,因毛鹏仙之前开江山医院的雅儒坊110号偏小,而志澄中学又空置,于是徐志澄便将校舍的一部分租给妹妹、妹夫使用。据今年93岁的离休干部何清泉回忆,当时他常在姑姥姥徐再振家,对于徐志澄将慈巷的部分校舍租给徐再振办医院和民生旅馆这事,他记忆犹深,具体位置是原学校大门进去左边的一排房子。他说:“1939年,姑姥爷毛鹏仙亲自在该医院为我做了次手术,毛鹏仙还经常让我和一名叫毛元益(音)的小孩,一同上街卖《新华日报》,也常安排我去车站接人。医院和旅馆的招牌是用毛笔直接写在墙上的,字很大。”

  毛鹏仙医院和民生旅社是当时江山地下党组织的最重要活动地和秘密联络站。1937年11月,徐莲溪、朱曜西等地下党员在毛鹏仙医院召开会议,宣布中共江山支部成立,毛鹏仙任支部宣传委员。1938年10月,中共江山县委又在毛鹏仙医院成立。这期间,在毛鹏仙夫妇的掩护和资助下,江山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邵荃麟和夫人葛琴、叶挺将军的侄儿叶钦和、金衢特委书记林一心等一大批党员干部得到掩护。

江山县卫生院开诊地

  档案馆保存有一份1941年4月7日江山县卫生院呈请江山县政府报告,称:“案奉钧府30年(1941)2月秘字第18号训令内开:‘查本县慈巷毛鹏仙医院及民生旅社房屋因案发封,在该院房舍未建筑完成前,暂作为卫生院址,除分令警察局遵照外,行令仰该院长遵照即日会同警局前往整理筹备为要,此令!’等因,奉此,遵即会同警察局将毛鹏仙医院及民生旅社房屋,除拨一部分为毛鹏仙之子女暨保管人管理兼住室外,并于2月迁入办公,一面稍加整理修葺,并积极筹备,现已大致就绪。”据4月25日江山县卫生院呈江山县政府总第36号文称:“兹已于4月24日将门诊部先行开诊。为免空袭危险,暂定每日下午三时半至五时半为应诊时间,至住院部分暂不收容病人,以策安全。”这两份文件明确了卫生院是2月接到县政府秘密训令后,当月搬入毛鹏仙医院办公的,直到4月24日正式开诊。

投入抗击鼠疫

  在江山县卫生院紧张筹建的同时,从1940年10月开始,日军对衢州实施鼠疫攻击。1940年10月4日晨5时,一架敌机低飞盘旋,掠屋而过。之后,衢州柴家巷一带发现很多麦子、粟米、跳蚤,鼠疫开始在衢州流行、暴发。1941年3月上旬,鼠疫在衢县城区坊门街等地再度流行,并很快波及江山、义乌乃至上饶等地。为切断鼠疫的重要传染源,1941年4月9日13时,衢县防治鼠疫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

  江山县长丁琮察觉到形势危急,要求迅速落实经费,将卫生院组织成立,并以救济贫病、预防传染病为中心工作。1941年4月12日,江山县第一次鼠疫防治所筹备会议在县卫生院召开,15个地方相关部门、上级驻江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院长周重厚担任会议主席,会计员吴骋群作会议记录。会议商定,由卫生院将治疗组、环境卫生组、检疫预防注射组合并改为疫病防治所,并将治疗地点设在毛宅岗毛氏墓庵和火车站周家祠两处。推卫生院周院长兼疫病防治所主任,下设治疗股,股长推第二十二补训处医务所担任,并推第三休养院、卫生院为干事;预防注射股,股长推四十后方医院担任,并推五十五、六十六两后方医院为干事;检疫消毒股,股长推国民兵团医务所担任,并推火车站、汽车站、中医公会为干事;侦察情报股,股长推警察局担任,并推三民主义青年团江山分团筹备处、青年会军人服务部、消防队、军医署第十三汽车组、船舶站、第二十二补训处政治部为干事。要求各推定机关指定负责人员到所服务。

  为此,卫生院在还未对外开诊之时,就因日军惨无人道地使用细菌战,而主动承担起鼠疫防治任务,并牵头动员,组织全员抗疫。当时,卫生院仅10多名工作人员,其困难可想而知。如今经历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更容易理解,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在仓促上阵、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疫病防治的难度之大和鼠疫等细菌战的危害之深。

  对这段历史,《江山人民医院院志》是这样记载的:“民国26年(1937)县政府成立筹备会,筹建江山县立卫生院。民国29年(1940)12月26日,江山县立卫生院正式成立,院址暂设在县政府的昆虫实验室内。民国30年(1941)2月,卫生院迁址至位于慈巷的私立志澄中学校。4月,接收毛鹏仙医院及民生旅社房屋,卫生院正式开诊。时有院长1人,医师、卫生稽查员、卫生助理员各1人,共4人。”这与事实有较大出入,江山县立卫生院筹建过两次,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筹建成功,而成立时改称江山县卫生院;江山县卫生院在县政府昆虫实验室成立后,1941年2月就直接搬到毛鹏仙医院及民生旅社房屋,而非迁至慈巷私立志澄中学,到4月开诊没经过第二次搬迁;成立时应有14人,而非4人。

  80多年后的今天,原在县政府昆虫实验室成立、在共产党重要活动地开诊的江山县卫生院,已发展成如今的江山市人民医院——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在争创“三乙”,是全市61万人民的医疗救护中心,全院占地面积70.3亩,医疗用房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138人,实际开放床位712张。真是今非昔比!

  今天的成就不能掩去昨日的耻辱,而今日的荣光也不能涂饰过去的灾难。建院之初医院广施救济的宗旨不该忘记!那段国难当头、全民抗战,疫情肆虐、积极抗疫的最艰苦历史更不该忘记!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吴鹏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4581120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017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