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厦门是在1995年的夏天。那时从江山去厦门要到衢州乘特快列车,每天只有两趟车。衢州站的车票是限额出售的,我们一伙人只好分两批走。绿皮火车从衢州到厦门要开足足10个钟头。车厢非常拥挤,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晚上瞌睡来了,就把报纸垫在座位底下睡。
我们住在厦门大学招待所的学生宿舍,一天连吃带睡40元。招待所的工作人员说可以代购回程车票,但要每人收取5元费用。我们思忖,总共才51元的车费要多支出5元,不合算。于是在返程的前两天下午4点多,派两个同事去排队购票。5个多小时后他们回来说,购票的队伍几乎没向前挪动过。第二天我决定和总务主任亲自去购票,结果情况与前一天相差无几。许多人为买票是扛着铺盖睡在候车室的。
在换班排队的间隙,我无意中得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上午10点左右有音乐茶座的位子卖,一客5元。所谓“音乐茶座”,无非是铁路部门的一种创收手段,原意是铁路部门为旅客提供一个可以喝茶听音乐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凡具有“音乐茶座”的旅客可以购到票。在那个车票相当紧张的年代,它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两天的购票经历已经让我们足够认识到这5元钱的重要意义了,于是和同事一商量,毫不犹豫地付了钱,终于买到了票。
2019年4月初,我们又去了一次厦门。时隔20多年,境遇却有天壤之别。
我们再也不用为买车票而伤透脑筋了。网上可以轻松订到票,还可以自选座位;车站设有自助购票取票机器,昔日排长队的景象是一去不复返了。火车时速也大大提高,原本去厦门要10个小时,现在四五个小时就到了。联席车票中转可以不出站,甚至可以不取票,直接刷二代身份证进出站。科技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在厦门大学,昔日借住的地方已无从寻找,教学楼间挂满芒果的林荫道也未再相遇,但后门出海的关隘仍记忆犹新。今天的厦大,无论从规模、校舍、乃至教学的形式,与昔日都是不可同日而语了。环岛路的开通,让往日的后门变成正门。为安全起见,设置了很有艺术性的天桥供行人前往海滩。
海滩还是那么迷人,不少游客兴奋地赤脚沿海浪线追逐浪花,或买块塑料布坐在海滩上玩沙沐浴阳光,或在岸边踯躅。
与厦大一箭之遥的五里山炮台,也已成为一个重要景点。原来是一座单一的炮台,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处是有关五里山炮台的石刻、实物展示、介绍,还模仿雕塑了当年的指挥部,设置了视频演示厅。我们在下午4时到达,正赶上观看表演时间,清兵着装的演员模仿当年炮台官兵的演练、战斗场景,增强了观赏性。
虽说当地的芒果还未上市,但厦门到处售卖外地硕大的芒果,摆在摊前甚是令人生爱。旅游景点或游客集中吃饭的地方,一杯杯削了皮的芒果、西瓜不时被游客端走。中山路已开辟成步行街,这条街有一个特点:即使下雨也不用打伞,沿街走廊让人晴雨无忧。厦门人做生意的文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像中山路的沿街店铺没有一家是把商品摆到店外的,在吃饭的地方也没有那种让人难为情的拉客现象。昔日在稍微偏僻一点的马路上是很少看到行人的,也很少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如今到处是人流,是游客。
重游厦门见识到的沧桑巨变,折射出了我们的国家在迅速发展,在飞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