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寻找徐霞客笔下的“山坑”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钱华     时间:2021-10-09 11:22:52    「我要投稿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载:“崇祯改元戊辰之仲春,发兴为闽、广游。二十日,始成行。三月十一日,抵江山之青湖,为入闽登陆道。十五里,出石门街,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十五里,至峡口,已暮。又行十五里,宿于山坑。”

  文中说,徐霞客“至峡口,已暮。又行十五里,宿于山坑。”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没有找到准确定位。“山坑”在哪里?是三卿口吗?前几天,我约了当地收藏家老王、作家老周,特地前往峡口镇三卿口村一探究竟。

  我们的运气特别好,车开进三卿口村后,刚好碰到几名七八十岁的当地老人,在文昌桥上聊天。于是,我凑过去和他们攀谈了起来。其中一名叫王贵富的82岁老人非常健谈,他对当地人文地理了如指掌。

  我问他,这里为什么叫“三卿口”,附近是否有叫“山坑”的地名?他说,三卿口有三条溪坑,溪坑水的汇合点,也就是文昌桥下面的水口,当地人叫“三坑口”“三川口”“三卿口”。三坑口右边的溪坑,是“上坂溪坑”,这条溪坑的溪水从箬山、广长安、窑里流下来;左边的溪坑,是“东坑”,再向前走100米左右,往左拐弯是“蚕坑”,这条溪坑的溪水从大铺山、峦华山下来。从三坑口向左沿小溪上去约1公里,再往右,过桥,有个小地名叫“泉水春”,泉水春左侧向上走有座新建造的“张仙殿”。老人说,自泉水春自然村以内,有约1.5公里的水溪坑,就叫“山坑”。明代,王氏发族太公从金华兰溪始迁后就住在这里,山坑里面有座老学校,距离学校不远处就是始迁祖的老房基。山坑三面环山,一股清澈甘甜的山溪水由东向西流入三坑口,汇入峡口溪。山坑山势陡峭,呈“M”型,山上树木茂密葱茏,环境优美,是处人间仙境,特别适宜人们居住。

  之前,我一直误以为右边的“上坂溪坑”就是徐霞客住夜的“山坑”,其实不是。随后,我们在村民王桂庭家八字大门口下了车,青砖筑砌的大门非常精致,隔壁是王氏下大厅正大门,大门朝东南,下大厅门前左右安置着一对极其漂亮的抱鼓石,门额上有后人新写的“卿堂流辉”四字,门前是上游山坑流下的溪水。王贵富老人说,溪坑里原架有独木桥通向对岸,前几年已改建为水泥桥,对岸的村庄有条约3公里长的鹅卵石古道跨山而过,直通窑里。若如是,徐霞客在383年以前,宿于山坑,然后,从这条小道去三卿口窑里、过保安窑岭脚、登越仙霞岭,完全有可能,因为当年其他地方没有村庄,只有山坑有人居住,从山坑出来后,走这段路不但近也方便。

  王贵富老人说,外面的三卿口村庄,是王氏家族人丁兴旺后,经几百年发展才有现在的规模。徐霞客当年宿于山坑时,还没有三卿口地名一说。现在村口的文昌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距今239年,而徐霞客是1628年3月11日经过的,中间相隔154年。桥附近的水晶殿、10组水碓房,建造年代比文昌桥稍微迟点,村口的王氏宗祠,始建年代更晚,约为清中晚期。村落中绝大多数旧民宅是清末民初时期建造的,古道上的老街店铺以木排门为主,从风格上说,民国时期建的占大多数。由此推理,当年徐霞客只是路过这里而已,宿于山坑,与后来建的三卿口村应该没有联系。真正的“山坑”是在三卿口村泉水春自然村。

  现在要说下窑里,窑里自然村距三卿口约2.5公里远,处三卿口村东南方向,这里只有七八户人家居住,但姓氏却有好几个,王、陈、张。老人说,这些人多是当年在这里烧瓷器人的后裔。村庄右面的路是仙霞古道,左边小道通往箬山。窑里村在元明清三朝,有6处古瓷窑在此烧制。元明时期,窑里到保安窑岭脚的仙霞古道边,专门烧青瓷,清代早期,又烧出一代绝瓷——青花瓷。《三川王氏家谱》上说,山坑的王氏家族都以造纸制瓷为业,王氏发族太公明代迁入山坑,依山傍水,靠山吃山,以竹造纸,以土制瓷。估摸着,当年42岁的徐霞客从山坑越岭而过后,路经窑里时一定嗅到那里的瓷土芳香。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吴鹏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