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霞光映照红岩顶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祝龙光     时间:2021-08-23 16:11:17    「我要投稿

  巍巍大龙岗,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在这金衢盆地最高峰的山腰上,矗立着一个叫红岩顶的小山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为红军挺进师的到来,红岩顶便与红军的名字、与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那是1934年9月的一天,一支6000多人的红军队伍,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转战闽浙赣皖边境,越过安民关,抵达红岩顶附近的周村外东坑一带宿营。红军宣传政策,遵纪爱民,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取消保甲制度!”这是红军在东坑口墙上写下的标语。80多年过去,当年像跳动的火苗般照亮山区农民心田的口号,仍保存完好。先遣队离开廿七都后,途经昭明桥,抢占清湖渡,激战乌沙坂,破坏杭江路,浴血大陈岭,然后继续挥师北上。5天的历程是短暂的,但先遣队将士却以英勇无畏和秋毫无犯的行动,赢得江山民众的信赖与尊敬。

  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失利,部队大部损失。在方志敏等掩护下,仍有800多名指战员突出重围。2月,根据中央分局指示,中共闽浙赣省委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部队和红三十师一部,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全师500余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黄富武。同月27日,部队翻越江西灵山,突破敌人六道封锁线,渡过信江,胜利到达武夷山。在闽北苏区崇安的车盘坑,部队进行整编,成立了以刘英为书记的师政治委员会,并将原3个支队扩编为3个纵队,将先遣队留在江山的原红三团编入二纵队,李重才任纵队长,洪家云为政委。 

  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境内仙霞岭斜贯东南部,峰峦层叠,云雾缭绕,古道悠长,雄关屹立,素有“东南锁钥”“浙闽咽喉”之称。肩负挺进浙江、长期行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并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长征任务的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的第一站便选择“早有革命活动、地形熟悉、群众基础较好”的江山。3月23日,红军挺进师到达江山,此后,留下二纵队转战江(山)浦(城)遂(昌)一带,点燃了仙霞山脉的熊熊革命之火。

  红军挺进师二纵队以红岩顶为中心,广泛接触进步农民,培养革命骨干,发展共产党员。1935年4月至1936年3月间,先后建立红岩顶、东家山、东积尾、横排和周村党支部。1936年9月,中共浙西南特委为加强对江浦地区的领导,建立和巩固游击根据地,决定成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调派红军干部原龙浦县委书记宣恩金任书记,浙西南特委肃反工作队政委肖国标任组织部长;县委机关设在江山红岩顶和浦城三岱岩,在江山境内的活动范围达11个乡。县委成立后,宣恩金、肖国标以收购茶叶、桐籽等山货为掩护,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反对抽丁拉夫和苛捐杂税,取消保甲制度。针对部分民众的疑虑,县委提出“红军是工农自已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和“上等人一扫光,中等人不要慌,下等人来相帮,贫苦人民入我党”等口号教育引导群众,同时以严明纪律、爱护百姓的行动,消除群众疑虑。在东家山、上塔心和徐复年等廖姓聚居地,宣恩金化名廖同海,与群众称兄道弟,列祖叙宗,进而组织了由300多名苦大仇深、斗争坚决的农民参加的10多个贫农团,为帮助红军站岗带路、探听敌情、传递信息、输送物资、救治伤员,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9月,先后建立内东坑、龙井坑党支部。至此,江山境内共有党支部7个、党小组3个,拥有党员63人。1937年1月,县委书记宣恩金调离江山,由肖国标代理县委书记。3月15日,肖国标不幸被叛徒杀害,县委及所属党组织遭受破坏,活动被迫中断。同年12月恢复建立的中共江(山)浦(城)县委,活动范围已不在江山境内。

  红军戎马仙霞,声东击西,夜袭独龙殿,包围白石乡,开展反“围剿”,战斗捷报频传。保安的石鼓溪,长台的嵩溪,还有塘源口的溪流,流水潺潺,川流不息。清清的溪水,当年曾映照着红军转战的身影。1935年7月的一天,150多人的红军队伍从遂昌到福石岭,由当地农民带路,出其不意地包围了塘源口溪畔的徐氏宗祠。结果一枪未放,便生俘了正在午睡的基干队官兵,缴获马步枪50余支、子弹数千发。从周村出发的二纵队四支队红军,连夜经石鼓袭击溪边的保安乡公所,烧毁田粮册、户口簿和壮丁册,缴获了部分枪支,并从缴获的《东南日报》上得知粟裕、刘英在瑞安坚持斗争的消息,像孩子找到母亲般高兴。

  1936年6月8日,红军挺进师直属队和二、三纵队各1个连共300多人,在闽北红军配合下,攻打嵩溪边上的长台镇,更是惊动了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东南日报》6月12日刊登了“闽北残匪窜长台镇”的消息,哀叹“被俘六人,枪杀一人,损失重大”。每次战斗结束后,红军当即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穷人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还把缴获的物资分给贫苦农民。红军还张贴布告,书写标语。福石岭、敖村、洪公等地留下的红军标语,似号角、像明灯,唤醒了山区的无数热血青年,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不少青年纷纷追寻红军,投身革命。塘源夫人殿,曾设立红军报名处,如今殿宇虽不复存在,但江山青年踊跃当红军的故事,仍被广泛传颂。福石岭翁氏宗祠墙上的标语,在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军队曾将“当红军最光荣”的“红”字改成“国”字,后来农会干部又将“国”字改为“红”字——当地百姓铭记红军的功绩,就这样默默守护着红军标语。

  红军在江山的频繁活动,令国民党大为震惊。他们竭力对廿七都等地实行军事包围,强制推行“保甲联坐法”和“惩治奸匪条例”,经济上严密封锁,凡食盐、粮食、布匹、电池和药品一律禁运。当地民众来往,得凭保长开的“路条”放行。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县委和二纵队领导派出党员骨干,主动接近思想倾向进步的东家山保长廖积元,县委书记也多次登门,争取他为红军服务,建立了“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廖积元以保长身份作掩护,想方设法支援红军。一次,他专程到清湖镇,托人到兰溪购回40双力士鞋、10匹粗布及一些电筒、雨伞,并顺利通过沿途盘查,把物资交给县委,有力支援了红军。上山凤地方,有股专门劫富济贫的“土匪”武装,县委和红军领导人也经接触交谈,彼此以诚相交,用抗日救亡大业共勉。对方慷慨为红军捐助驳壳枪子弹100发、机枪子弹2箱,资助军装30套,使“身无冬衣夜无被,野菜萝卜来充饥”的红军战士,困难得到了缓解。

  人民是红军的靠山,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江浦县委和红军二纵队,在人地生疏、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紧紧地依靠江山人民,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的那条花麻毯,讲述的就是红军首长与当地农民的鱼水故事。那是挺进师刚来江山不久,一位首长在战斗中负伤,东家山的两名农民用担架将首长抬到目的地,首长出于感激,将花麻毯送给他们作纪念。不久,这支部队重返东家山,特地补付了抬担架的工钱。1937年初,国民党驻军分两路袭击红军,驻徐复年一带的70多名红军闻讯后及时转移。敌军扑空后恼羞成怒,放火烧毁了当地的泥墙茅屋。红军获悉后,立即将160块大洋连夜送到受害群众手中。当蔡全义等5户农民从红军手里接过大洋时,感激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般落下来。

  江山人民视红军为亲人,与红军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甚至用生命和乳汁养育了革命、养育了红军。红岩顶一带深山老林中搭建的28个红军棚和筑起的一个个红军灶,周村、双溪口等地设立的22处秘密联络点,以及选定的32名红军联络员,无不见证着群众与红军的深情厚谊。红军攻打猪腰口缺少弹药时,当地群众奔走相告,将国民党军队追赶先遣队时丢弃后由他们捡回的弹药收集起来,支援部队一举攻下猪腰口,重建了根据地。当敌军连夜去袭击驻上塔心廖家祠堂的红军,强迫中塔心的一对兄弟带路时,兄弟俩心里一盘算,想出了好主意:哥哥乘敌军不备溜出队伍,抄小路给红军报了信,弟弟则故意带敌军绕山路拖延时间,结果让敌军扑了个空。市博物馆珍藏的一盏旧马灯,则记载着外东坑另一对青年兄弟的故事。那是1936年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福建方向来的500多名敌军,正步步逼近红岩顶,企图把驻扎的80余名红军一网打尽。郑天有、郑天旺堂兄弟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便以松明作灯,抄小路登上红岩顶报信,使红军及时得到转移。为感谢郑氏兄弟,红军首长特地将马灯送给他们。从此,郑氏兄弟提着这盏马灯,成了红军忠实的联络员。悠悠马灯情,传颂着红军与人民的动人故事。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不少红军指战员抛头洒血,在所不惜;当地群众也有多人为掩护、支持红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青山有幸埋忠骨。长眠于红岩顶的肖国标烈士,他的英名与业绩,将彪炳史册,千古流芳!

  粟裕将军曾说过:“当年来自仙霞岭的革命霞光,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红。”江山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自豪的。历史是一座丰碑,更是一面镜子。80多年前,中共江(山)浦(城)县委和红军与江山人民心心相印,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扎根群众”的红岩顶精神,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弘扬红军传统,续写辉煌篇章,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这些年来,全市上下,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共青团员,登上红岩顶,追寻先辈足迹,接受思想洗礼,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这方红色的土地上。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吴鹏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