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走进于都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危岳     时间:2021-06-09 08:28:09    「我要投稿

  两年前,我有幸参加了市文联作协组织的“寻找红色记忆,建设美丽江山”主题采风活动,走进江西于都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采访。

  于都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为了支援红军长征,为了革命胜利,于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先后有16338名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天动地,流芳百世。

  当天,我们依次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长征渡口等。所到之处带给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内心震撼,特别是在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看着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件件实物展品,我仿佛置身于当年炮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通过聆听讲解员那声情并茂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赣南苏区热血男儿上战场的感人场景。

  一走进纪念馆展厅,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大型浮雕墙,展现了红军出发、于都儿女送别红军以及长征胜利的情景。1934年10月,于都百姓找来800多条船,架成5座浮桥,组成一支船队,帮助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讲解员说,在这8万多红军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于都人。

  除了这幅大型浮雕墙,还有一幅用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也同样引人注目,据说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专门制作的。当年听说红军要开始北上长征,于都妇女们夜以继日,编织出20万双草鞋,送给红军将士们在长征路上穿……那一支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经历九死一生,将足迹印刻在两万五千里漫漫征途上。

  在纪念馆里,有一组于都群众和红军一起搭建浮桥渡河的雕塑。这组雕塑同样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年红军出发长征时要渡过的第一条大河就是于都河,当时河面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为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当时沿河所有民船全部停运,共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

  为不暴露目标,红军白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才开始渡河。一连几天,于都群众从下午5时左右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8时以前完成,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时之前,大家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不留任何痕迹。当时30万于都群众守口如瓶,保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让敌军探子一无所获。为帮助红军架设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材料都捐了出来。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后,又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当年,周恩来在得知于都老人将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后,感慨万分,连声说道:“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当年于都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支持帮助红军,红军也把于都人民当亲人,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鱼水之情,经常帮助他们干活,还将仅有的随身物品送给他们。纪念馆里摆放的“一床绸缎被单”“一口行军锅”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都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

  在于都这个红色革命摇篮短暂的一天采风,让我们采风组成员深受教育,在返回的途中我们一路高唱着革命红色歌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要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走好新的长征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伍江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