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诗性杂谈缘清溪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祝瑜英     时间:2021-05-08 19:31:37    「我要投稿

  《清湖码头文化丛书》第二辑《古今诗人咏清湖》就要付梓了,全书选录古代和近代70多名诗人的诗作约180首,现当代70名诗人的诗作约220首,另有现代新诗50多首、对联70多副。品赏着古今诗人隽永的诗句,不禁心波荡漾,浮想联翩。

  我自1990年参加江山诗词学会至今,经过了三十年学诗、写诗、当“诗官”(“诗官”指诗不一定写得好,因工作条件便利而担任一方诗词学会领导的人)的历程。三十年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中国人爱诗!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可以说无处不诗、无时不诗。诗意地生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先辈,在生活中把诗性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且不说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作,也不用说“二十四节气歌”“九九歌”等脍炙人口的民谚,就是你任意走进一个古村落,浏览那些曲水环绕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古民居、描红点金的老物件,就可见诗词楹联等诗性元素无处不在;你任意享用一顿传统酒食或去品一盏功夫茶,扑面而来的诗情画意让你应接不暇。可以说,国人吃喝拉撒都讲究诗意,甚至卫生间也有雅号,诸如男用的称“观瀑亭”,女用的称“听雨轩”;老百姓生气骂人也诗意盈口,什么“胡琴两根线,越拉越死变”,什么“鸦片吸上瘾,头发结成饼”;满腹悲愤时咆哮出来的是诗,如“四·五”名句:“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面对屠刀时喷薄而出的豪情是诗,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守着至亲的遗体,悲从中来,也会哭诉出绵长的哀歌,以彰显逝者的美德、舒缓自身郁结的悲伤……千百年来,国人就如此这般诗意地生存着,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良敦厚的诗性性格逐渐长成。

  民族的诗性植根于真情。白居易曾概括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花树作比,思想感情是诗的根,语言句子是诗的枝叶,音律声韵是诗的花,内涵意义是诗的果实。没有根,哪里有枝叶花果?情是诗根!只有情义深厚的地方,才能诗意盎然。由此我联想到,清湖古镇作为四省要会、丝路名津,一千多年来曾有“三千船筏,十万挑夫”的运作,能留下多少情和意啊!也许正因为此,古码头乡贤会振臂一呼,这本《古今诗人咏清湖》的诗集就应声而出了。然而,这千年情根生发出来的诗情画意,满山满河满市井,千船装不完,万担挑不尽,一本小小的诗集怎能装得下?

  这本诗集,只能收录部分有形的诗,有形的诗里面也只能收录古今诗人咏清湖的诗。很多清湖本地人不是写清湖的诗还留在他们的家谱或者诗囊里。而更多有形或无形的诗,散落在历史时空中,我们无从收集。比如纤夫一步一叩首的深情吟哦,如可定格,就是一幅幅健美的诗画;挑夫一呼一应和的号子,如有录音,就是一组组壮美的诗歌。他们“喂肥了泉州,撑胖了钱塘”(毛建新《浦城担》),却没有留下一点自己的作品,所有的情和意都和着汗水、泪水滴落在古道的草泥里。船夫、船娘的生活和生态,更是诗意环生。曾有一首不知是谁写船夫的诗说:“想当初,绿荫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莫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诗人以竹篙比喻船夫,而百姓则称船工为“死罢未殡”之人,其千载悲欢又何从提起?船夫船娘们“下越舟如马”(清·张远《重过清湖》),“此情流水间”(清·成肇璋《普明寺》),正像有首诗所说:“清溪河上的船夫,斩波劈浪,挥舞竹篙,在蓝色的黑板上,写下无数的篇章。”(柴俊树《清湖书院》)而这些篇章,都和珠泪或歌声一起,撒入滚滚东去的流水。还有那些儒商墨客,他们背着行囊,走进古码头的茶楼酒肆,一时兴起也做起诗来。他们的诗除了题壁所留外,多数也在浅吟低唱中飘入“八坊九行十医百店”的街市,散落民众的心田耳际,无从收拾。更有那些古祠堂庙宇、驿站钱庄、书院戏场,各有精彩篇章,皆无从收拾……

  这些无从收拾的诗情画意,对《古今诗人咏清湖》这本诗集来说是一种遗憾,但对清湖古镇来说仍有无限的价值。过去无知,以为无形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什么都没有。现在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运作,无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转换。那些看似消失的诗情画意,早已转换成别种形式的信息和能量,储藏在清湖古道的山水间,清湖街坊的乡风民俗中,清湖卸倪、清湖娜倪的基因里。它们隐伏着,一有机会便张扬发力。诸如当今清湖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能说和那些信息和能量无关么?特别是这本诗集中的当代作品,哪一篇与前贤创造和遗留的信息无关呢?萦绕在古镇上空,吸引我们,给我们创作冲动的文明气息,不就是先辈们诗意性情的再现么?

  那么,先辈的诗性来自何处呢?我觉得,一方面来自天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钟灵毓秀”,就是指这种来自天地涵养的秉赋。另一面,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教育和传承。孔子曰:“小子,何莫学诗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小孩子健康成长要靠诗教,曾教导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孔子开始倡导“诗教”,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诗三百”是永不过时的启蒙教材,“子曰诗云”是诸多经典的导语箴言。这种传承,还通过族规家教、教坊梨院散入民间,以致小脚老太太也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孔子提倡诗教,并非想培养诗人,而是教人从诗中学做人,学做真诚快乐有诗性的人。诗的功能可“兴、观、群、怨”,可“燃情、培德、育美、创新”, 读诗的好处可谓一言难尽!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思无邪”就是如《诗经》这样经典的诗篇,没有虚浮邪曲之思,全是真诚实意。这样的诗熏陶出来的诗性,充满正念和真情。千百年来,中华诗教不仅收获了大批不朽的诗人和诗作,特别可贵的是,诗教的传承“以诗性塑人性,以诗魂铸国魂”,造就了中国人民乐观向上、博大宽厚、求真向善的诗性品格。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崔静文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