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制茶往事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谢水根     时间:2021-04-14 08:54:53    「我要投稿

  这段时间,多阴雨少晴天。老伴站在阳台上,看着绵绵春雨,情不自禁地说:“我们以前的采茶生活够苦的。”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回忆。

  老家在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巍巍大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是茶叶生长的“黄金宝地”。祖上世代种茶,120多人的生产队有150多亩茶山,茶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山上长年气温比山外低,茶树发芽缓慢,过了清明节后才开始采茶。星期天,我和哥哥跟奶奶到自留地,将茶树上的嫩芽摘得精光。奶奶说,春茶采得干净,夏茶才能长得好。刚开始采茶,拇指和食指会发酸,两个手指头被染得黑黑的。

  在雷阵雨的攻势下,茶芽争先恐后萌发。母亲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拎竹篮,冒着倾盆大雨参加集体采茶。蓑衣虽然能防水,但几个小时的雨下个不停,三四斤重的蓑衣变得足有七八斤重,穿在身上沉甸甸的,半天下来双肩发酸。后来,塑料布替代了蓑衣。塑料布轻巧,但刮大风下大雨时被风吹翻,身上反而淋湿了。春天气候多变,有的日子气温急剧下降,采茶时双手被冻得发抖。

  家乡加工的是绿茶,最好的茶是“白毛尖”。晚上制茶时,奶奶在灶膛前烧火,母亲给茶叶杀青。柴火烧得旺,铁锅温度至少有150摄氏度,母亲娴熟地将2公斤左右的茶青快速放入铁锅,双手不紧不慢地伸入铁锅翻滚茶青。下雨天采的茶杀青时,更烫手,我站在母亲边上用麦秆扇打扇。母亲凭着茶叶散发出来的香度和铁锅里茶青的干湿度,叫奶奶把火调弱,稍后飞快地将茶青捞到茶笠上。

  茶笠放在长条凳上,凳子两端各坐一个人,同时揉捻茶叶。等揉捻好,就开始烘焙茶叶。先将茶条理开,否则结块的茶条既难烘干,烘干后又散不开,影响干茶的品质和卖相。理茶条成了我小时候的“专利”,但常要让大人帮忙返工。之后,则是烘焙茶叶。刚揉捻好的茶条水分多,火要旺盛,间隔二三分钟将茶“翻身”,让茶条受烘均匀。这些循环往复的事儿,我和哥哥在帮忙中从生疏干到熟练。后来,从山外30多公里处嫁来的妻子也成了采茶、制茶的好手。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3年后,我们兄弟几个分了家。我在外工作,妻子采茶、制茶忙得不亦乐乎。条件所迫,两个女儿就在采茶、制茶等活儿中慢慢长大。家乡茶色泽翠绿,泡起来有氤氲香气,滋味浓厚,十分耐泡。妻子天未亮就挑着茶叶到峡口赶墟,山外人喜欢喝高山茶,我们的茶叶成了峡口集市上的抢手货,谷雨茶每公斤卖到了七八十元。那些年,我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出售茶叶收入超千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我已两鬓斑白,采茶、制茶的往事,成了不可忘却的记忆。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伍江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