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草根的史诗 ——读严元俭的《我的时代我的风》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徐勤     时间:2020-11-10 08:52:32    「我要投稿

  浙江新闻客户端衢州频道连载严元俭的诗自传《我的时代我的风》,让读者尝了90天诗歌美餐。我尝后品味,严元俭是一位非常勤奋非常努力的人,作为一位小学毕业就不得不告别校园的农民,全凭他的努力,他的奋斗,一步步走来,成为《浙江日报》一位优秀的高级记者,家乡一个脱颖而出的诗人,这部诗自传就是他几十年奋斗历程的忠实记录。

  农民的儿子严元俭,一来到这个世界贫穷两个字就如影随形,陪伴他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他的家乡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更加艰难,他也承受了更多的磨难,一家人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吃饱饭,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目标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却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本该拿书握笔的手,过早地拿起了镰刀锄头;本该背书包的稚嫩肩膀,却压上了难以承受的扁担柴冲;虽然强烈地渴望课堂,却不得不走向田野山岗。但艰辛并没有击倒他,他与命运抗争,他一直在努力,这些在《我的时代我的风》中都有真实的再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是小小少年,就为父母分忧,为家庭分担。他年仅12岁,就跟着同村的大人把母亲打好的草鞋挑到30里路外的墟市去叫卖:“后头跟个小儿郎,篮担草鞋若干双。爬坡过坎三十里,露背敞胸汗打裳。/这个小儿郎就是我啊,才十一岁就把草鞋穿在赤脚上。横一道竖一道的血印子,就是系鞋麻绳给的赏!”更艰苦的是上山砍柴。严元俭的家乡是黄土丘陵,因过度的砍伐,早就是光秃秃的,要砍柴就必须到数十里外的山里:“寒冬跟爸进大山,走进樵夫老课堂。祖祖辈辈难毕业哟,第一课,最难忘。/梦中唤醒把床起,饭热菜鲜口口香。门开风入身一抖,刀碰“担抵”响当当。/出门借月光,月落借星光,急走三十里,上山砍太阳。”砍柴是重体力活,砍柴已经很累了,还得把砍下的柴挑回家,“咬牙咬牙再咬牙,步步向前汗淋漓。此时此刻啊,我才信服一个理:远路无轻担,少年缺耐力!”为了挣点力气钱,他十三岁就和同村的大人外出当“割稻客”。面对种种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磨难,他没有退缩,没有抱怨,只有努力,只有向前。年仅14岁,严元俭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在那“吃大锅饭”的时代,大多数社员出工不出力,他却认定“人力如泉水,用了又会来。”“青山不吝泉,方有绿荫盖;做人不偷懒,才有好饭菜。”心甘情愿当个拼命干活的“傻子”。

  青少年时期的严元俭历经坎坷,但他从不放弃希望,从不放弃努力,他为改变命运而奋斗。因为贫穷,他好不容易读到小学毕业,就不得不离开了校园。当年的农村青年上学之路走不通,还有一条重要的改变命运之路,那就是去当兵,但他却因外公是地主,这条路被彻底堵死。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怨天尤人放弃努力,他认定,不能上学不可怕,命运坎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失去努力方向,失去奋斗精神。他始终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虽然离开了校园,但他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被县广播站招聘后,他把采写课补了一年又一年,没想到金华地区广播系统以大学水平考查广播队伍,“一人一桌答试卷,名列前茅的竟是我严元俭!”

  在艰苦的农村,他以笔为群添乐,他抒情借歌鼓劲,“苦思苦想到深夜,试写一歌抒我情。嗨哉,《誓把贫穷面貌改》,台上一唱台下静。公社书记要那广播站,一日两次播不停。”生产队里需要报道员,这是苦差事,“写对了没工分,写错了挨批判。”他“不为工分不怕批,只想把笔练。”他写写写,没有功利,只为爱好,只为练本领。他写来写去,好处没捞到,反而惹祸端,曾因一首打油诗“起身比日早,工资发得少;白日赖床呵,工资发得多”而丢了粮站临时工的饭碗。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努力。新型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一诞生,严元俭紧紧抓住这一系统学习的好机会,马上报名成为一名电大生,从而更快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奋斗总会有回报,因为不懈的努力,稿子曾被编辑批为“眉目不清,不知说些什么东西”的生产队报道员严元俭,渐渐地新闻稿出现在县广播站广播新闻中,出现在省级党报版面上。一个没上过几年学的泥腿子,一步步走进县广播站,走进县委报道组,走进浙江日报社,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走得很艰难,但走得很扎实。成为记者后,他的努力意志,他的奋斗精神,一如既往,更从青少年时期的为脱离草根而奋斗,升华为为祖国、为人民、为时代而奋斗。严元俭始终不忘自己从哪里来,更清楚走向何方,向着目标心无旁鹜地前行。严元俭是幸运的,一成为记者就遇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变革时代——改革开放,作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划时代意义。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黄金时代,严元俭以旺盛的创作热情投入工作,与这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与千千万万的草根同冷共暖,满怀激情地为这伟大的时代鼓与呼。记者严元俭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捕捉着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每一个新鲜事物,感受着身边的每一个变化,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报道着这一切。走在前头有时是有点风险的,当年大桥公社文三里大队瓦窑生产队率先把旱地分给农户种饲料,荒地长“黄金”,“饲料一多养猪多”,他采写的这一新闻在县广播站一播出,时任大桥公社书记就在三级干部大会上点名批判严元俭是“造谣”。衢县是养猪大县,1980年代中期还是国有食品站独家收购,有外地客商办了手续来到衢县九华乡,在乡广播站做广告要以每百斤高出食品站2元的价格来收购生猪,食品站马上也在广播中提价,双方你加两元我就加三元地打起“收猪战”。外地客商实力有限,不得不放弃收购而离开,把外地客商挤走后,食品站却食言不肯提价了,从而损害养猪农民利益而引来一片骂声。深知农民养猪之辛苦的严元俭仗义为农民发声,把这场“收猪战”的新闻发到《浙江日报》《人民日报》。见报后,堂堂国企搞了洋洋数千言的所谓“收猪战真相”,说严写的是“假新闻”,盖上一级级的大印,寄往杭州寄往北京。严元俭没有被这些公章吓倒,而是再次到了九华乡,一家家农民家中拿证据,为了证明报道的真实,更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了打破垄断还市场以公平。“农家卖猪受糊弄,我不声张谁声张!”“国家新定政策刚亮相,把那畜禽市场全开放。你不开放民不满,公平竞争民欢畅!”走在前头有时还会遇到采访困难。刚实行大包干,被一次次政治运动搞得心有余悸的基层干部一下还看不准,就不愿接受采访。严元俭下乡采访,公社干部一个个借口溜开,但他就直接进村入组找农民,“下村连晚采新闻,归社已经月上天。哪知道,公社无房供我眠。”但他第二天照样继续采访。

  严元俭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总是行走在群众中,因此总能发现人所未见的“活鱼”。联产责任制刚推开时,大田一年一承包或一季一承包,天天跑农村的严元俭敏锐地发现这样做的弊端:许多农民有短期行为,对承包田进行掠夺性生产而不愿投入有机肥,“黑土变黄土”。他捕捉到这一苗头,就迅速向上级媒体反映,1981年11月5日,就在《中国农民报》发表了《联产要长联种田要养田》的读者来信,在全国性媒体上发出了呼吁长期承包的全国第一声。1984年,延长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上上下下大抓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严元俭就采写了《告别十年的新鲜空气重回莲塘村》,发表在1987年9月13日的《浙江日报》上。他认为“我们要长金的土地,我们要清新的空气,两者都有啊,日月才会笑嘻嘻!”这在当时显得多么超前。

  严元俭始终奔跑在奋斗的路上,当记者努力为生民立命,为时代立言;退休了,要为时代写史诗。2011年,退休记者严元俭的第一本诗集《心迹》突然横空出世,2020年又出人意料地拿出了诗自传《我的时代我的风》。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因此,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是时代的折射。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既是伟人书写的,也是亿万草根书写的;时代的前进,是伟人推动的,也是亿万草根的努力奋斗推动的。可以说,每一位奋斗着的草根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草根奋斗的史诗也就是英雄史诗。

  读严元俭的《我的时代我的风》,有一股史诗的味道。因为它用生动、深厚的事实再现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再深一步,这个时代、这段历史为什么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呢?它更用生动、深厚的事实,再现了推动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

  这推动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从某一角度说,是英雄气。推动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多元的,英雄是各有特色的。只有英雄气与时代融为一体,才能成为英雄史诗。

  自传是写实的,受事实局限,严元俭只有草根的英雄气。如以勤拗命的拗劲,在《樵儿泪》《小小割稻客》《力如泉》等章节有再现;如逆境中敢说真话的正气,在《坠深渊》《保现行》《动脉噎》等章节有再现;如持之以恒的学劲,在《推心墙》《读电大》等章节有再现;如以人错为己错,尽可能少犯错的警觉,在《交友经》《无形的根基》等章节有再现;如在老百姓受苦受难时敢为民呼的激情,在《严元俭造谣》《干部避记者》《发出中国第一声》《挨骂的简讯》等章节有再现;如为民服务的真心,在《难忘那一跪》《三壶酒》《英雄误》《一念成真》等章节有再现;如引领社会进步,在《草鞋谣》《那城风景》等章节有再现;如“趁有夕阳在,再攀一座山”的韧劲,在《追新趣》《攀新山》《活到七十没长大》等章节有再现;等等。如果能把这些草根气发扬广大,这个时代就会变得更美好。

  英雄气、史诗味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胸怀大局的人,不是与时代融为一体的人,很难写出英雄气、史诗味。若硬写,就像粘贴上去一样,内行一看就看出来了。严元俭这六七十年是与时代融为一体的,所以在他的自传中可以读出英雄气、史诗味。我们读过很多自传,但读不出有多少英雄气、史诗味,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吧。

  在这里再说一下“那系列”(《那兴工路》《那城风景》等11篇)。新闻人都知道,身处基层的记者要采写能引导社会进步的真新闻(非领导布置的工作性新闻)上大报,那是非常难的。有的人当了一辈子记者也没写过几条,个别的连一条也拿不出。而严元俭的“那系列”,几乎每一段(有的是每一行)都是当时他和合作者采写的新闻缩影,每个字都浸透了他的心血。这些新闻,当时是全省最早或全国最早的新闻,是引领性的新闻。若跟在人家后面,他们的稿子就很难见报。因为他们写的新闻实在太多,对其他地市压力太大,不是非登不可的真新闻,其他的几乎都没戏。因此,可以说“那系列”字字句句都含有草根记者的心血。如果没有总揽大局的气魄和能力,是发现不了这样的新闻的。作为一个草根,这样的英雄气更难能可贵。

  人们爱草根的英雄史诗,因为这样的英雄史诗最接地气。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伍江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