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传统习俗迎端午

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吴伟     时间:2020-06-24 10:04:54    「我要投稿

  江山有句俗话说:“抓蛤蟆过端午。”也有说:“癞蛤蟆躲端午。”在新蒲泛绿、芳艾凝香的端午佳节,江山人可能曾有抓蛤蟆的传统习俗。农村人说的蛤蟆一般指青蛙。我觉得在端午除了抓蛤蟆(青蛙)外,也会抓癞蛤蟆。

  我们平日里会用南瓜花钓蛤蟆,可是有一年端午节,我注意到门口稻田里竟然一片寂静,那些高歌欢唱的蛤蟆销声匿迹了。头天晚上我还枕着蛙声入眠,怎么一大早蛤蟆都消失了呢?我很纳闷。奶奶一早就在门上插上菖蒲、艾叶,又抱出一瓷缸,里面泡了雄黄、独头蒜、明矾、米酒,都是暴晒过的,她用艾叶沾上酒浆洒遍了厅堂厨廊的犄角旮旯。有的大人还给小孩系上五彩线,据说也是为了辟邪。

  有一种说法,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要吃粽子(江山过年也吃粽子)。我喜欢吃脂油细豆沙的甜粽子。记得那年端午节,我吃完粽子、鸡蛋、蒜头,喝了点雄黄酒,就上学去了。上学路上有很多水田,可是也听不见蛙声。因为离上学的时间还早,我就去了叔叔家所在的院子。院子里有一个小水塘,边上是菜地。院子四面围墙,里面有古松修竹、腊梅石榴,翠樾重重,蓊蓊翳翳,煞是宜人。我在院子里忙活一通,结果也没找到蛤蟆。

  那么,人们为何要在端午节抓蟾蜍呢?查阅古籍可知,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西汉的《淮南子·说林训》说:“兰芝以芳,未尝见霜;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汉代人捕捉蟾蜍,是因为蟾蜍能“辟兵”,即能刀枪不入,被人们视为神物;至于蟾蜍何以能“辟兵”,这可能和古人的信仰有关。记得我们小时候相信蟾蜍有气功,曾经试过一只脚用力踩在蟾蜍背上,结果它安然无恙,当然不能踩得太久。人们抓蟾蜍,更是因为它的药用价值。东汉时的《四月令》记载:“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宋唐慎微撰《证类本草》亦云:“虾蟆鼓掌辛寒,有毒,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阴干,东行者良。”直到清代的《帝京景物略》也还有抓蟾蜍、取蟾酥的记载。

  按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观念,阴阳二分、阴阳互存。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月宫中有蟾蜍,还有嫦娥、玉兔和伐桂树的吴刚。在古人看来,月亮之所以会由圆而缺,正是因为吴刚所伐、蟾蜍所食,吴刚和蟾蜍均属于“阴中之阳”。“帝出乎震”,震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位,所以“东行者良”。五月端午午时,纯阳用事,是一年“阳之极”的日子和时辰。因此,古人认为应在端午节捉蟾蜍,而且强调端午上午的蟾蜍最好。

  从《淮南子》可知,西汉人是“五月之望”(约是农历五月十五)抓蟾蜍,从东汉开始是五月五抓蟾蜍。有些地方(包括老北京)的谚语说:“癞蛤蟆脱(躲)不过五月五。”但凭我的经验,聪明的蛤蟆还真有灵性,躲过了五月五!

  农历七月十五(即七月半),江山有吃“紫苏蛤蟆”的习俗。“紫苏蛤蟆”其实是用紫苏做的糯米饼。将紫苏叶子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后再油炸,又香又脆,吃的时候也可以沾蜂蜜或白糖。那些形状不规则的紫苏米粉饼,样子的确很像蛤蟆。在江山,七月半前后的紫苏长势旺盛,是一种方便人们采摘的食材。紫苏叶味辛、性温,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苏叶、苏梗和苏子均可入药。

  我不知道七月半吃“紫苏蛤蟆”的习俗和“抓蛤蟆过端午”的习俗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个人认为,蛤蟆能抓害虫,人们应尽量不吃,如果用人工饲养蛙类或“紫苏蛤蟆”来代替吃野生蛤蟆,可能对维护生态平衡或保护蛤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至于采集“蟾酥”入药,也可用人工饲养的蟾蜍来替代。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伍江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