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台湾雾峰林家与江山历史情缘

来源:    作者:姜海龙 戴明桂     时间:2019-11-28 07:47:35    「我要投稿

  引言

  江山与台湾渊源悠久,情缘深厚。自唐末仙霞古道开辟以来,一批批历史人物在这里来来往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文遗迹,也流传着一个个江山与台湾一家亲故事。在台湾,有一个光辉传奇、令人敬仰的家族,即雾峰林家。江山与台湾雾峰林家同样有深厚情缘,特别是清代名将林文察为维护清朝廷统治,在浙闽一带尤其在江山县戎马生涯、骁勇善战的战况,令人感慨、唏嘘。

  有感于台湾雾峰林家后裔近年来数次跨越台湾海峡,到江山寻找、搜集林文察的史料,为展示林文察在闽浙一带的生涯和战绩,笔者翻开了《衢州市志》《江山市志》《台湾通史》《清史稿》等志书,发现林文察的事迹均有记载,但很简单,只好管中窥豹。结合与雾峰林家后人的描述,匆匆整理此文,以飨读者。

  林家传奇——一木在台湾,一木在大陆

  雾峰林家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因其发迹于雾峰(古称阿罩雾,今台湾台中市雾峰区)而得名。自19世纪中期以来,林家掌控了中台湾大片田地,全家族齐心尽力协助平定太平天国、戴潮春事件和参与中法战争,拥有数千名精兵强将,以及樟脑专卖权等特权,进而成为清代后期台湾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清康熙时期,大陆民众为求生存和发展,成群结队渡海移民,使台湾人口大增。1746年,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五寨塘莆坪社的有志之士林石,背着祖先的遗骨,移居台湾彰化县大里杙一带,披荆斩棘,拓荒种植。经数代艰苦创业、朝乾夕惕,成为当地一富裕家族。至清末民初,雾峰林家由富至贵,走出了三代名将。  

  始贵为林文察(赴台林家第五代),成为清代著名台籍将领,曾协助平定小刀会,并于闽、浙、赣等地领军对抗太平军,最后战死于漳州万松关。林文察在世时,得清朝赏赐全福建省(含台湾)的樟脑专卖权,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官至福建水陆路提督,赠太子少保,享从一品。

  再显为林朝栋(林文察长子),曾参与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击败法军,协助刘铭传在台办理新政,甲午战争后支持筹组“台湾民主国”,抵抗殖民统治,率领的部队成为台湾抵抗日本的重要力量。林朝栋先后任骑都尉、兵部郎中,曾兼全台营务,钦加二品顶戴,后为台湾抚垦局局长。

  三耀为林祖密(林文察之孙,林朝栋三子),长期追随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深受其赏识,和蒋介石同时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还被孙先生亲自委任为闽南军司令,后又任大元帅府参军、福建省水利局局长。

  雾峰林家三代,均是叱咤风云、彪炳青史的国家军事将才,一生为民族尊严、民族发展、国家统一,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立下了不朽功勋,后人将林文察、林朝栋和林祖密称之为雾峰林家的三代民族英雄。

  雾峰林家满门忠烈的悲壮故事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假如说一个家族能出一个民族英雄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雾峰林家出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一代又一代在台湾历史上数得着的著名人物,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雾峰林家的历史,是整个台湾史的缩影。无论从社会地位和财富上看,都被历史学家公认为台湾百年来的“第一家族”。从雾峰林家那神秘、曲折、跌宕起伏的家族故事中,体味中华民族那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央视一套播出过36集电视连续剧《沧海百年》,就是以台湾雾峰林家垦殖宝岛、皈依祖国母体的悲壮史诗为素材,表现台湾从公元1787年林爽文起义,到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一百年本土历史作品。展示的既是雾峰林家100年的家族命运史、发展史,也折射了祖国大陆居民移居台湾100年开垦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垦荒史、创业史和爱国史。雾峰林家有遗训——“我们林家的林字,是有两个木组成的,一个木在台湾,一个木在大陆,一个木是家,一个木是国,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巧合——“兵头”柴总兵,“民头”林族长

  林石是雾峰林家一代始祖。史料载,林石(1729-1788)号桦植,福建平和人,林文察之高祖父。乾隆十一年(1746)渡台,相土观势。越七年,复至台湾,居彰化之大里杙庄。石至,设御防番,淞地而耕,家渐富。二十二年(1757),石归展墓,携两弟来,使各治其业,产亦日殖。四十八年(1783),庄人林爽文谋起事,石往止之,不听。五十一年(1786)遂起事。石欲走内地,阻于道,乃潜匿鹿仔港。翌年冬,福康安率师攻彰化、大里杙,爽文退入集集内山,石遂就逮。爽文被捕后,言石前曾阻事,福康安命释之,归其产,而石竟卒于狱矣。这里有个历史巧合,即江山县秀峰人黄琗为福建铜生营千总,兼署台湾安平左营驻鹿仔港守备。林石与黄琗是否交往,暂未见有史料记载。

  柴大纪是江山历史名人,为台湾总兵。史料载,柴大纪(1730-1788),字肇修,号东山。幼年习文,后弃文习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进士。历任福建福宁镇提标左营守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南湖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四十八年,改任台湾镇总兵。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乱起,大纪时以总兵守府城,贼分道来攻,大纪出驻盐埕桥御之,击沉贼舟数十,馘千馀。五十二年春,出攻诸罗,大纪力御之,予大纪壮健巴图鲁名号,参赞军务。八月,上命福康安为将军,仍令大纪参赞, 十一月,加大纪太子少保。上以诸罗被围久,县民困守,奋力向义,更县名为嘉义。十二月,福康安师至,嘉义围解,大纪出迎,自以功高拜爵赏,又在围城中,倥偬不具櫜鞬礼,福康安衔之,遂劾大纪诡诈,深染绿营习气,不可倚任。五十三年七月,命如福康安议弃市,其子发伊犁为奴。

  史料虽未有林石与柴大纪直接联系的记载,但电视连续剧《沧海百年》开篇就描述相关情节,柴大纪为台湾总兵,是“兵头”,林石为台湾垦首,是“民头”,都因林爽文起义事件而交织在一起。柴大纪英勇善战平定起义,受清朝政府嘉奖官至福建水陆提督,得封太子少保,后因得罪福康安,遭陷害,与林爽文一同押往北京,并于1788年被斩首,子为奴,实为大怨。依笔者分析,柴大纪为朝庭代过,真是幸运中不幸,如今只留柴大纪老家江山市长台镇一座恩荣牌坊,称“奕世青云坊”,显示柴大纪曾经短暂的荣光,鼓励后世不忘青云之志。林石因为林姓族长,林爽文为林家族中之人,因受诛连,身受牢狱之灾。依清律,须获重罪,甚至满门抄斩,但林爽文交代族长林石曾经阻止他起义,其理念和精力放在安抚垦民,故得以轻处。1788年林石因病而死,保全身,虽家产散尽,未祸及子女,为不幸中万幸。后荫泽子孙,至第三代林甲寅、第四代林定邦,先后续任垦首,家族日盛。第五代林文察因祸得福,屡建奇功,家族更隆,其官至福建提督,赠太子少保,竟与柴大纪官衔相同。

  江山之战——奇袭大溪滩,巧攻玉叶城

  清道光三十年(1850),林文察的父亲林定邦,遭一豪强勒索,竟遭残害。血气方刚的林文察为报父仇,于1853年擒获仇家,剖其心,以祭父亲。为了不连累家人,独自到台南府城自首,入狱服刑。

  咸丰四年(1854),台湾小刀会闹事猖獗,官府财力不足,兵源有限,内忧外患,便释放林文察,俾其将功赎罪。从此,林文察步入军旅生涯。他带领几百名壮勇,配合台湾北路副将曾玉明,围剿击败了小刀会。由于林文察作战机智勇猛、军功累累,又捐银助军饷,咸丰八年(1858),获六品顶戴。咸丰九年(1859),林文察应闽浙总督王懿德传檄,招募台湾壮勇2000多人,赴福建建阳一带围剿大盗郭万淙,涉险穷追,勇冠全军。林文察被任为参将,换花翎,赏“固勇巴图鲁”名号。当时太平军声势浩大,已占领大半个中国。清廷为统一指挥,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林文察奉命征募台勇,一边操练军队,一边又捐助饷钱五万串,率军收复被太平军所占领的郡县,加副将衔。

  咸丰十年(1860),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已突破清军防线,攻陷了江山县城,并在大溪滩一带村庄大肆掠夺,森严布兵。林文察受命,率2000多劲旅,从衢州赶来,冒雨雪奇袭大溪滩一带的太平军。这支2000多劲旅,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直捣敌军营垒,势不可挡。在大溪滩一带的太平军,猝不及防,撤营向县城而逃。林文察率军一鼓作气,从大溪滩追到江山县城外,一一击破在江山城郊乌木山、双塔底的太平军。同时,根据敌情,集结精锐部队,兵临江山县城。

  江山县为东南重镇,东有须江相隔,南有虎山雄居,西有西山屏障,北有双塔对峙。明清时期,筑有城墙,城内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0.55公里,辟有城门9座,分别为通昌、通禄、通宁、通安、通化、通兴、通贤、通福、通和等门,各设城楼,雉堞鳞次,易守难攻,雅称玉叶城。当时,太平军和大多数清军均用刀斧,唯独林文察率领的台勇有火绳枪,射法素精,名心尤炽。林文察率部虽兵员少,但训练有素,勇敢无比。他认为形势在绝地求生之际,将士有布衣昆弟之欢,故能以少克众,所向披靡。占领江山县城的太平军,仗人多势众,顽强抵抗,亦多次出城挑战。林文察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先后击败出城诱战者,同时兵分二路,阻杀从西山岭赶来的援兵。林文察见敌军势头已去,又分兵三路,从通化、通兴、通安等城楼奋勇攀登,厮杀顽抗太平军,攻占县城。一些太平军从南门落荒而逃,也被林文察事先布置的伏兵一一歼杀。从12月22日至25日,林文察军队包围敌营三日三夜,烧毁敌营12座,生擒太平天国官兵160人,获马匹64骑,大获全胜。

  这次江山县夺城之战,林文察以少胜多,转败为胜,对于清军控制全盘战局起了很大作用。朝廷念其功勋卓着,以副将尽先补用,赏换“乌讷思齐巴图鲁”名号。

  浙闽烽烟——军征婺衢处,献身万松关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福建汀洲和连城又被太平军攻陷,林文察奉命离开浙江驻地,率军赶往闽西。一路挥戈跃马,拔连城,攻汀洲,后又平定沙县之乱。七月,太平军从皖南率军数十万,先后攻陷金、衢、严各郡县,直逼杭州,声势浩大。杭州将军瑞昌急上疏请调林文察入浙。然,林文察手下所统台湾勇士仅有500余人,忙派员从福建赴台添募台勇。但因错过机会,杭州陷落太平军手中,浙中巡抚王有龄自缢,杭州将军瑞昌投水,清廷大惊。十一月,清朝廷传旨令林文察和湘军将领李元度率7000多名清军分别从衢州、龙泉等地驰援杭州。太平军见清军勇猛,不战自退,杭州又回到清军手中。

  同治元年(1862)正月,衢州被太平军所围,林文察应闽浙总督庆端之令,率2000多台勇,连夜从处州驰援。当时衢州正逢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生长在台湾的兵勇,不适应这恶劣天气,冻死不少,但仍英勇奋战,击退了围城之太平军。二月,杭州又被太平军攻陷,龙游、遂安、寿昌等地的太平军越聚越多,盘距处州、婺州等地的太平军也分头进攻福建的浦城、松溪、政和、寿宁等县。在署浙江按察使张铨庆的策应下,林文察与其弟林文明参将进军龙泉,夜袭云和县太平军营,后又会合民团,攻克遂昌,击退合聚在松阳、云和、景宁等地的太平军。六月,太平军络绎不绝聚集于汤溪、武义之间。林文察得令后,与副将曾元福分三路进剿,连续攻毁敌营20余垒,斩敌千余。七月,太平军集聚金华。林文察联络衢州湘军,大造声势,直捣金华,为恢复全浙图谋。八月,林文察连拔松阳附近太平军营垒。太平军据处州城坚守,炮石如雨。文察与总兵秦如虎勇猛攻城。太平军见情不妙,从东、北两门突围而逃。林文察乘胜追击,又攻克了缙云。十一月,林文察移军武义县李村一带,多次攻击太平军。十二月,林文察任福建福宁镇总兵。

  同治二年(1863)二月,林文察率军攻克武义,逼退浦江、义乌、绍兴、萧山的太平军转移到安徽。六月,新担任的闽浙总督左宗棠以文察廉朴勇敢,奏署 福建陆路提督总兵官。八月二十五日,林文察奉令署福建水师提督,以达军权集中,便于指挥协调各路清军,围剿浙闽一带大平军。

  同治三年(1864)十月,漳州被太平军占领。林文察奉令在泉州、龙岩一带围剿。但太平军人多势众,西陷武平、永定,南袭平和、云霄,北扰南靖、龙岩,四处危急。当时,清军诸将大多闭壁自保,相互妒嫉,保存实力,唯林文察以社稷为重激励士气,力遏敌势。在内缺粮草、外无援兵的劣境中,林文察面对四面包围的太平军,坚守阵地,坚持血战。十二月,林文察寡不敌众,战死在漳州万松乡,仅36岁,成为清朝晚期国内政争的牺牲品,也留下了许多理不清的清廷官场与地方的恩怨。

  事后,闽浙总督左宗棠和福建巡抚徐宗干先后向朝廷疏言林文察之功绩。同治帝谕曰:“署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前在浙江、福建等处带兵剿匪,所向有功。此次进攻漳州距匪,该逆率众来扑,官兵奋勇击退;该署提督手刃多贼,猝因中枪阵亡,实堪悯恻!提督衔署福建陆路提督福宁镇总兵林文察,着交部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光绪五年(1879),御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衔,谥“刚愍”,诰授振威将军。

  异曲同工——浙西廿八都,雾峰廿八间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诗云:“十年戎马喑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廿八都古镇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宋熙宁四年(1071),江山县分设四十四都,廿八都排列第二十八位,始得今名。从江山到福建,一条军事要道,即仙霞古道,穿越廿八都。四周有仙霞关、枫岭关、安民关、六石关、黄坞关、木城关、二渡关、茅檐岭关、太平关、梨岭关等10道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东南锁钥、入闽咽喉,成为东南军事要塞。廿八都除驻军屯兵外,并设立兵站、驿站、驿铺等。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军在廿八都建立浙闽枫岭营,设兵丁1000多名。清同治十二年(1873),又设廿八都汛。

  台湾、福建、浙江,彰化澎湖、漳州泉州、衢州处州,林文察率军来回十多次跨台湾海峡,穿仙霞古道,并多次在江山县廿八都扎营休整,固寨练兵。据台湾林家后人说,林文察率军转战于浙闽台,大多经过廿八都,甚至有不少伤兵就留守在廿八都,但未查到有关历史记载。倒是台湾大姓林氏,在廿八都有不少,约300余人,大多居住在枫溪,浔里一带,是否有林文察之留下的林姓伤兵,还待考证。

  走进台湾雾峰区林家宅园,分顶厝和下厝,顶厝系统分为蓉镜斋、景熏楼、颐圃;下厝系统分为草厝、宫保第、大花厅、二房厝、二十八间等建筑群。其中宫保第是林文察被赠太子少保而赐建,规模最大。该宅第整体为四进“回”字形四合院,门前广场宽敞,前有大榕树3棵,又置石狮、石羊等,尽显富贵家府的气派。其主要建筑前三进是客厅兼公堂,第四进才是住宅。共面宽达11开间,据说是全台最大的官宅。宫保第原有五进,现只剩四进,每一进的功能都不尽相同。第一进气势宏伟,为现有清代台湾住宅中最大者,砖刻之精细,亦属少见。第二进的彩绘装饰,有不少名人的字画。第三进的中堂,深具防暑功能,窗械图案各异,颇具巧思。最后一进为祖厅,朱红靛青的对比显出华贵气氛。距宫保第约1公里的山坡上的巨大园林,就是莱园。莱园依山环水,结构宏丽,布局典雅,有捣衣涧、林棉桥、荔枝岛、夕佳亭、小习池、万梅庵、五桂楼、望月峰诸景,亭台楼榭精巧,山水花木清幽,既有人工之巧,又得自然之趣。昔日莱园曾被列为台中十二胜之一,称为“莱园雨雾”。莱园还曾经是台湾抗日文人聚会之地,梁启超因戊戌政变流亡日本途经台湾时,就住在莱园五佳楼中,写下《莱园杂泳》10首。林家宅园不管如何建设,其朝向都是坐东向西,面朝福建,以示林家后人不忘其根、不忘其祖。

  雾峰林家宅园在咸丰八年(1858)开始兴建的,在下厝有一处叫二十八间建筑群。据台湾林家后人说,因先祖林文察在廿八都驻扎多年,对廿八都地方情有独钟,这二十八间,由林文察所建,也称兵营,是林家兵勇们所住之处,其中包括军队办公室、营房、马厩等,展示了军旗猎猎、刀光剑影、兵强马壮的风采。廿八都、二十八间、一字之差,异曲同工,这也许是雾峰林家对廿八都刻骨铭心的印迹和回忆。林家后人来廿八都参观,听到廿八都名字陪感亲近,看到戏楼就有似曾相识之感,连忙说他们林家也有二十八间建筑、也有这样的戏楼。

  后记

  林文察正气凛然,古烈士风,家国情怀,功在桑梓,其事迹传遍闽南和台湾。光绪十六年(1890),在台湾省城建立林文察专祠,供奉着林家先祖的塑像和牌位,保留着清帝敕封建祠堂的石雕、印章和旧公文、旧京报等,闪耀着雾峰林家昔日的光彩与辉煌。由地方官每年春秋,组织民众致祭。

  笔者手中有一本由台湾抗日协进会主编的《百年台湾世家、三代民族英雄》一书。多次翻阅,掩卷而思,不觉对台湾雾峰林家的三代名将肃然起敬。且不说清代自康乾盛世后、逐渐走向腐败、引起各地民众怨怒和反抗的风风雨雨,也不谈太平天国军队如何顺应社会潮流、反抗清廷的浩浩荡荡,更不论清政府各路军队相互制约、互不服气的是是非非,单凭林文察将军捐饷协防,募集台勇、渡海作战、屡建奇功,力挽狂澜,最后以身殉职于故里漳州的刚毅凛然血性、虔诚而执着的信念,至信而深厚的忠诚,就令人感慨、敬佩。至于在江山县和大溪滩一带的辉煌战事,和台湾雾峰林家的江山情缘更值得我们江山文化人去挖掘、整理和研究。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我们吟诵民族英雄岳飞这首激昂慷慨、雄奇悲壮的《满江红》诗词时,不禁缅怀台湾雾峰林家在闽台浙一带戎马生涯,感叹他们留下的奋斗足迹和江山情缘。今雾峰林家后人与江山再续前缘,随着祖国统一发展的滚滚历史洪流,台湾雾峰林家的江山情缘,将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周耕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