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粮食演义

来源:    作者:jsjjun     时间:2019-09-11 09:02:45    「我要投稿

  非粮之“粮”

  那是个非常的年代,是以瓜菜代粮果腹的岁月。据《江山粮食志》载:1977年起,江山粮食由缺变余,才结束了不能自给的历史。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当然不可能有那样的残酷经历,这是老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

  旧社会有著名的“走西口”,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我们江山也有同样悲壮的“走昌化”。所谓的昌化,就是位于徽杭古道中央的、现在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一带。

  那年那月,农民的命运是完全主宰在老天爷手里的,丰收、歉收全凭运气。人们靠天吃饭,年景好时,风调雨顺,尚可勉强混个肚皮圆,一旦遇上天旱、水涝或天灾人祸,民间粮食十室九空,人们纷纷采食野菜、草根、树皮果腹。有民谚云:“田里荒、山里荒,青黄不接苦难当。掏葛根、挖山粉,苦叶野菜半年粮。”实在饿不下去了,只有纷纷外出讨生活。于是,就出现了著名的“走昌化”。

  据村里的老人讲,那时,“走昌化”者不计其数。据说那里土质肥沃,生长的一种叫“狼衣”的植物长得肥肥壮壮,这种植物的根部饱含着丰富的植物淀粉,经捣碎、过滤、沉淀后,可以果腹。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蜂拥而至,昌化很快就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昌化的狼衣,救了许多江山人的命。

  粗粮之“粮”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我们江山的真实写照。

  由于人多田少,人均田亩非常稀缺,加之土贫肥薄、水利落后,在旧时,粮食亩产都极低,多的二三百斤,一些山垄田、死角田的亩产才可怜巴巴的百来斤,真正是“种种一田畈,收收一米瓮”。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以前传统水稻大多以青树叶、石灰、饼肥、人粪尿、塘泥等为基本肥料,而泥草灰还是当之无愧的“当家花旦”。

  我年少时,还经常看见许多农民在田头地畔卖劲地割杂草、绿叶,铲草皮,田埂、阡陌经常被铲、割得干干净净、杂草全无。农民们将杂草、绿叶踩入泥田沤有机肥,草皮则晒干,拢成一堆,点上火,烧成泥灰,撒到田里做肥料。

  那时的肥料,除了非常原生态的草皮灰,稍稍与“现代化”挂钩的当属氨水了。说是肥料,其实只是一些化工厂剩下的下脚料,肥效是非常低的。那时,村村建有大大小小的数个氨水池,一到分氨水时节,农民们也顾不得氨水的刺鼻气味,担了就走,个个欢天喜地,仿佛过年一般。

  但化肥、农资的极度匮乏,还是大大制约了粮食的发展!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深山区,山民们的主食是玉米、番薯、土豆,一年难得吃上几顿白米饭,生活十分清苦。

  1976年,江山化肥厂投产,化肥开始大量进入农村市场。

  精粮之“粮”

  新中国成立了,我国的农业科技也终于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粮食产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以长台镇为例,解放前,平均亩产仅为86至119公斤,至1979年,亩产已经达到489公斤,为解放前的4倍之多。特别是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发出来推广后,产量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近年来,粮食亩产超千斤已成为现实。

  可以说,经过不断努力,老百姓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了,但粮食还呈结构简单化,差不多以长江为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特别是粮食市场放开以后,传统的农业粮食种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宜兴稻米乃至泰国香米等越来越多的优良水稻新品种也纷纷气派登场了。从此,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张丰衣足食的社会主义蓝图已经出现在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美丽版图上。

  营养之“粮”

  精益求精、不断探索是中国人的可贵精神。

  果腹、好吃还不是中国农民的终极目标,他们开始向高、尖、精发起了进攻。

  浙江益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以开发尖端、高科技粮食营养提炼素为主的粮食深加工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宽阔而整洁的车间,锃光发亮的钢铁设备,无不令我们感到粮食加工高科技的魅力与实力。据说这种学名叫氨基丁酸米胚芽的高科技营养产品不仅有健脑安神、调节血压、促进脑活性等诸多作用,甚至还有缓压美容、使老年人“耳聪目明”的神奇功效。

  真是高科技“营养米饭”啊!

  粮=良+米,就是要咱们老百姓吃上优良之米!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蒋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