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双抢”变奏曲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yumm     时间:2019-07-31 08:43:52    「我要投稿

  眼下正是早稻抢收晚稻抢种大忙季节,可广袤的田地上却不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双抢”农民。忆往惜,弯腰收割、拉筒打穗、装箩挑担、清杂翻晒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是一名地道的农家子弟,先辈从未离开过土地,田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在那农耕年代,哪怕你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去劳作,也过着青黄不接的生活。每年7月早稻收割前几个月经常断炊,父母含辛茹苦,东家进西家出借粮借米。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我家属中等户,分到4亩多口粮田。这下好了,一直当生产队队长的父亲,可高兴了,总算有了用武之地。父亲到他人处又承包了6亩,这也算是种粮大户了吧。为提升效率,父亲想方设法叫木匠师傅制作脚踏打稻机,淘汰打谷大桶。并借钱买了一头耕牛,配备了犁耕耙耖等用具。拿父亲的话来说,他人有不如自家有,用时得心应手,不误工夫,不耽农时。

  每年暑假就意味着进入“双抢”农忙时,每每此时我们也穿梭在田间地头,忙于农事。家乡贺村镇明星村是个落后贫穷之地,这里的庄稼人特别辛苦。田地像“胡牌”,分布的是梯田。小路似蚯蚓,脚板一般大小,一不留神就玩起“迷宫”。这里山高黄土丘陵多,光秃秃石头堆,最缺水。“夏水贵如油”是对家乡的真实写照。因而,家乡父老乡亲,在“双抢”时田里全部带水作业,怕老天爷不给“面子”,最需要水时就是不下雨无法种晚稻。在收割时经常出现“人陷机沉”现象,无意中多了不少劳力付出。

  那时杂交水稻属稀罕稻谷品种,农民为提高种籽出芽率,很是用心。谷种用药物浸泡,整好旱地地畴,播下种粒,覆盖好塑料地膜,每天还得洒水,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其生长。别急,烦人事还在后头呢!等种籽长出两片子叶时,马上进入移载时,我们本地人美其名曰“机插”。这是一项“绣花”活儿,真正体现慢工出细活,没有两下子还搞不定呢。先把秧苗用铁锹或其它农具撬松动,洗去泥沙后装入脸盆或竹器中,带到秧田进行“二次培育”。可这次比上次更辛苦了。弯腰躬背,把一株株秧苗插下去,还要基本匀称,行间距相宜,有足够生长空间。据说一天能完成1斤谷种育出来的秧苗,那是“机插”高手中的高手。在大集体挣工分年代,“机插”秧苗要过称,用斤数来赚相应工分。为避免珍贵秧苗流失,生产队专门安排人员进行“瞅戏带卖糖”,暗中窥伺,防止作假。

  田间劳作何处去,隆隆机声入耳来。进入新时代,机器换人迎来了人工智能大好时光。人们从机器替换中解脱出来,“双抢”也发生了“裂变”。有位朋友是种粮大户,每年种粮面积达1400亩,我时常产生疑问,要雇多少人才能忙完“双抢”农活。他的回话让我惊叹,常年只雇10人就好了。他的底气来自“机器联盟”。他自已只管田亩数,所用旋耕机、杀虫器、收割机、烘干机等全部用上机械化,把劳力彻底解脱出来。“机器换人”让他尝到了甜头。

  看着在田间奔跑的机械,回想起那披星戴月的“双抢”时光,感慨万千。全家7个人忙10亩田的“双抢”便没白天没黑夜干了。“双抢”期间正值三伏天,热得连狗也要躲进阴凉处,伸着舌头喘着粗气。下午下田那滋味可见一斑,“烧烤”模式可以免费得到体验。道路像烤板,田水似开水,一脚踩下去全身发烫,像蒸桑拿。父亲在世时,为了节俭,上身从不穿衣,只带一条汤布擦汗。古铜色皮肤上豆大汗水像一颗颗跳动的露珠。我们兄弟姐妹五人还好,能穿上一件破旧点的衣服参加劳动。不一会儿,我们全身湿透。割稻、脱粒、挑谷,每一样都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精疲力尽,力不从心。有时走在路上双腿会“打圈”,手拿一株稻草也吃力。尤其是中午收工时,太阳晒得你没商量,汗水经常在眼眶里打转。若是挑谷回家,那上气不接下气“别脚”样,真想放弃。

  记得有一年大旱,缺水的家乡人可苦了。为了抢时种下杂交水稻,他们在龟裂的田地上用锄头刨个小洞,把水稻放下洞用泥巴盖住根部,再外出寻找水源,担水浇灌。因为他们坚信“大旱不过农历七月半”农事规律,只要种下就有收获的希望。

  如今“机器换人”换出了新天地。谷种“机插”被直播替代,人工收割被收割机替代,扶犁耕田又被旋耕机替代,你想下田劳动也无机会了,何谈“双抢”。

  未来已来,智能上岗。所谓“双抢”已渐行渐远,却耐人寻味。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