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那年外出打工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sjjun     时间:2019-05-22 08:58:46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前,农村劳动力一般被“捆”在生产队里干活,不像现在的人们走南闯北,出门打工是家常便饭。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我也有过3次外出打工的经历,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第一次外出打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们山区田少产量低,生产队种的粮食分到户里,大多数人家在来年开春后会短缺口粮。为了赚点钱去邻县的常山县城买米填饱肚子,有一年在生产队秋收冬种结束后,我和同队的姜振根,打听到江山水泥厂附近的三桥农场需要干粗活的临时工,1天能挣1元多,能在常山买到3斤米,就结伴在冬闲时间来农场打工了。那时,我俩是20来岁的小伙子,虽然冬天北风呼呼,但由于天天干挑粪便浇油菜之类的重活脏活,丝毫不觉得冷,反而很高兴,每天赚的钱要比生产队多1倍。可能是我们干活表现好吧,干了近1个月,离开时,农场负责人还让我们来年冬闲时再来帮忙哩。

  第二次外出打工,是大队统一安排的。那时峡口水库造西干渠,我们上王公社鳌头大队也组织了一批青壮劳力,前往坛石公社的木林垄工地开沟挖渠。由于外出有点粮米补贴,我也庆幸被选中。工地上,大家挖渠挑泥你追我赶,劳动强度大,肚子也饿得快。吃饭是凭饭票的,吃的是粗菜,我几乎天天未到“饭点”就已饥肠辘辘。有一天中午,吃了半斤米的饭后与同伴聊天时,我说现在再吃两斤米的饭也没问题,对方不信,便和我打赌。结果,我赢了,中午吃了两斤半米饭,下午干活格外有劲,晚上还省了一餐。现在想想,那时,我们青年人干活苦累倒不怕,怕的只是吃不饱!

  第三次外出打工,也是大队统一到各生产队抽调劳力的。我们鳌头大队有一片400多亩的山场,“插花”在常山县境内的上马岭。那时,全国农业学大寨,记得大队在1974年的冬天,也抽调一批劳动力成立专业队,来到离家10多公里外的上马岭山场,安营扎寨。白天,我们这伙以青壮年为主的专业队,挥舞锄头垦山造地,冲着有米和工分补贴,大家倒不怕苦累。只是一到晚上,住的茅草棚外面漆黑一团,生活单调极了,还常常饿得半夜里醒来。有一天半夜,我醒来时隐约听到厨房里有声音,过去一看,原来是几位年轻工友正在吃蜂巢蜜。我也吃了一块,芳香鲜美极了,也没去考虑这蜂巢蜜是哪里来的。不料,第二天一早,在专业队烧饭的蜂主人——年近六旬的“三赖叔”发现后哭起来,引起了专业队领导的重视。一查,专业队领导认为这些人中我的文化程度(初中毕业)最高,想出偷吃蜂巢蜜的一定是我。虽然处理时按参与者人数一视同仁分摊赔偿,但我总觉得有点冤。事后才知道,真正带头割蜂巢蜜的,是其中一位家里养了蜂的——他知道蜂巢蜜好吃,才动了这个念头。但不管怎么说,自己偷吃了是事实,说冤也不冤吧?

  有一天在长马岭山场挖山休息时,我们几个人发现相连的常山县山场有锯好的多根樟木横卧在树丛里,看样子已有多年,再不搬走就要烂了。这时,有人提议把它拿回家做樟木箱或拿到市场卖了换米吃,就每两人一根扛回了老家。不料,事隔几天后,这事传到我们大队,领导当即在大会上批评我们说:“农业学大寨,首先要热爱别人的大寨,你们怎么能把别人山上的木头拿到自己家里来呢?”在大队领导的“命令”下,大家连夜又爬山走了10多公里,把木头扛了回去。由于天黑,我的同伴姜振根还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摔了一大跤。十几年后,已经担任鳌头村党支部书记的姜振根谈起这事,感慨地说:“那时为了填饱肚子,辛辛苦苦奔波劳累,现在就是贴钱让我去扛树,不是白天也不会去啊!”

  是的,改革开放前,人们日夜辛劳求温饱;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温饱早已不成问题,反倒担心吃得太好,患上“富贵病”——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啊!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蒋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