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青年毛泽东与宗亲毛子水缘何在北大图书馆失之交臂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szwq     时间:2019-01-04 08:54:55    「我要投稿

  日前,笔者前往我市石门镇清漾村毛氏祖宅和国学大师毛子水故居参观。在细阅清漾毛氏祖宅和毛子水故居展示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在近当代的清漾毛氏家族成员中,毛子水是仅次于毛泽东的一位知名人物,被后人称为“国学大师”和五四时期“百科全书式学者”。非常巧合的是,他与毛泽东是同年诞生,而且都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所以是差点有机会“交臂”的毛氏同辈宗亲。

  毛子水考进北京大学读书

  1893年4月11日,毛子水出生在石门镇清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系江南毛氏第五十六世后裔。他从小好学聪慧、读书成癖,6岁时即入村塾,先后阅读了《四书五经》《左传》《史记》等古书。

  21岁时毛子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预科班,4年后升入本科却被分配在理科班攻读数学。这对于平常喜爱文科的他多少有点感到专业不对口,只好在学习数学之余拜章太炎、胡适之先生为宗师;加上他广交文科志同道合之学友,与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被称为“胡门四大弟子”。他还挤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选修文科的书籍,直到最后兴趣大部分转移到文科上。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毛子水与傅斯年等校友发起创办《新潮》,并发表了《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论著,成为当时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毛泽东进入北大图书馆当“书记”

  祖上从江山清漾辗转由江西、广西迁居到湖南的毛泽东,则在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一个毛氏农民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系一富裕农民,而毛泽东幼年则受其母亲文素勤(文七妹)影响较大。

  1911年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当他在革命党报纸上读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后,便在学校张贴文章支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并带头剪掉辫子。武昌起义爆发后,长沙革命党起义响应,毛泽东投身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的一名士兵。次年2月清帝退位,毛泽东认为其参军目的已实现,退伍回长沙继续求学。同年3月,毛泽东考取湖南公立高等商业学校,但一个月后因为英文跟不上教学而退学。随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半年后他觉得课程少而规矩繁琐,又退学在省立图书馆自学西方政治和科学的经典著作。但其父毛贻昌不同意儿子的自修,并拒绝继续提供学费。

  1913年春,毛泽东只好考入不收学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2月,随该校并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6月毕业。在校期间,毛泽东深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器重。1918年4月,他与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罗学瓒、陈章甫等人创建新民学会。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等24名青年离开长沙,于8月19日到达北平,随即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同年10月,因毛泽东在北平生活缺乏经济来源,当时在北大当教授的恩师杨昌济便写信将他推荐给了好朋友、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希望在北大图书馆为他找份工作。李大钊旋即带毛泽东去见蔡元培校长。李大钊进校长室向蔡校长通报后,便让毛泽东推门进去见蔡元培。他轻轻走向前,向蔡校长行了大礼。正在批阅文件的蔡元培让他落座,话音温和地让他介绍自己的情况。他告诉蔡校长:在前几个月,他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年轻人,在长沙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一些有抱负的年轻会员,怀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响应蔡校长、吴玉章在北京发起的号召,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蔡元培插话问:“那为什么你不去法国勤工俭学呢?”他解释道:“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新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是极为必要的。而同时,也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知之甚少,假若我把时间花费在国内,研究问题,可能对本国更为有利。”

  蔡元培赞赏地点了点头,并从抽屉中抽出一张八行笺,写下了一封便函:

  守常先生大鉴:

  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

  蔡元培

  即日

  李大钊看到蔡元培便函后,便把毛泽东安排在图书馆当登记阅览者姓名的“书记”(图书馆助理员)。

  当时北大图书馆由5个阅览室组成,毛泽东负责第二阅览室,即报纸阅览室。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外,便是整理上架新到的报刊和登记前来阅览者的姓名。这15种报刊包括上海《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北京《晨报》《京报》《国民公报》《顺天时报》,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报》以及英文《北京导报》等中外文报纸。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总是把那里的许多桌椅清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到这里来阅览的,有不少名流和学者,他们都是在登记簿上签了自己的姓名后,静静地走进阅览室,埋首于浩瀚的书报之间,或者轻轻讨论一些问题。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俞平伯、汪敬熙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北大学生,签下名字后鱼贯而入。他们利用星期天阅览者较少的机会,围坐在一起。毛泽东很感兴趣地注视着这群和他年龄差不多却已蜚声文坛的年轻人。从他们清晰的谈话中,知道他们是商量办《新潮》杂志的诸多事宜,讨论办刊宗旨、研究创刊的稿件。住在北平豆腐池九号杨昌济家中,毛泽东已听恩师说,傅斯年、俞平伯等向校长报告,组建“新潮”的计划。蔡校长很支持这些意气风发、心怀大志的大学生,亲自为《新潮》题写了刊名,还批准每月拨2000元大洋办刊经费。

  交谈中傅斯年似早已胸有成竹,提出了三点办《新潮》的宗旨:一是批评的精神,二是科学的主义,三是革新的文辞。俞平伯等人支持傅斯年的意见。他说,《新潮》当是《新青年》的同盟军,一起向即将出笼的北大旧势力的大堡垒《国故月刊》开火。《新潮》刊名英文的意思便有“文艺复兴”之意。他们的讨论,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兴趣,他联想起当年4月创办新民学会时提出的“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主张,遂不由自主地插入讨论。众人一齐打量这位操着湖南土话的图书管理员,因在当时紧张的政治形势下,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俞平伯等是不可能与一位陌生的青年人讲他们办刊的情况的,这也是青年毛泽东与宗亲毛子水失之交臂的一大原因。

  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曾记录了在延安采访时毛泽东对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一段回忆:“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我对头面人物很有兴趣,我打算去和头面人物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话。”

  让毛泽东有收获的是,当时蔡元培校长主张北大的学术活动和课堂教学向全社会开放,每年都要招收一批旁听生。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工作后,基本解决了生计问题。在工作之余,他还可以在北大自由旁听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加入北大的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在参加这些学会的过程中,他认识了陈公博、谭平山、邵飘萍等许多名人学士,还参加了邓中夏等进步青年组织的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以新民学会在京会友的名义,请蔡元培、陶孟和、胡适等作报告及解答问题。在北平,毛泽东及时阅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大钊的言行使毛泽东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他还首次见到了陈独秀,在思想上深受启迪。此外,他还和恩师女儿杨开慧谈恋爱,并最终结为夫妻。

  毛泽东与毛子水走上不同道路

  1920年,毛子水毕业后因表现突出,受聘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讲师。1922年冬,毛子水又经北大历史系考选后,与姚从吾等人同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先在柏林大学理科研究所研修数学、物理,继而专攻科学史。1930年春,毛子水学成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主讲科学史、文化史等课程。1932年又受时为北大校长傅斯年任命,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然而,又让毛子水与毛泽东失之交臂的是:早在1919年春,毛泽东已离开北大图书馆,前往上海为出国的同学送行,并于4月6日回到长沙。同年7月,毛泽东主编的湖南省学联的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从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归来的毛泽东已改用白话文写作,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里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没想到《湘江评论》刚出了4期,竟然就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了,湖南省学联也被勒令解散。毛泽东发动湖南各校总罢课,湖南学联代表长沙13000名学生向全国发出“张敬尧一日不去湘,学生一日不回校”的誓言。1920年的6月,张敬尧被驱逐出湖南,实现了毛泽东“军阀不要怕”的预言。1921年6月下旬,毛泽东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以后,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最终,他成为中国人民敬仰的领袖。

  1949年2月,毛子水应同窗好友、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之邀赴台,先后在台湾大学和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国文、论语、中文修辞讨论、论孟训诂讨论等课程。1973年退休后,毛子水先生不顾81岁高龄仍为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并被辅仁大学聘为讲座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开设《国学专题讨论》等课程,直到93岁高龄真正退休。

  毛子水一生潜心学术研究,写了70余部专著,其著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社论、杂文与传记,近400篇论著涵盖理论、修养、科学、教育、儒学、时评、图书、人物、杂文等。其代表作《〈论语〉今注今译》是当今海峡两岸最权威的《论语》诠释本之一。代表作还有《毛子水全集》《中国科学思想》《胡适传》《傅孟真先生传略》《〈荀子〉训解补正》等,他在著述中寄托了对家乡、对祖国大陆的眷念之情。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针对猖獗一时的台独言论奋笔疾书严加驳斥:“稍能思想的人,都知道台湾是决没有脱离祖国而独立的理由的。”

  1988年5月11日,96岁的毛子水先生在台湾大学医院平静地逝世。他的宁波籍夫人张菊英女士请吴大猷教授编纂出版了五大部的《毛子水全集》,并遵照丈夫生前遗愿,克服种种困难,不顾患有腿疾、路途遥远,亲自将变卖家产所得的12万美元悉数捐赠给宁波大学,设立“毛子水先生清寒优秀奖学金”基金,优先奖励在宁波大学读书的江山籍、宁波籍学生。

  如果毛泽东与毛子水这两位毛氏宗亲当初在北大图书馆结识并聊起江山清漾毛氏家族的事情,说不定早就揭开彼此同宗同祖的秘密并成为好乡友了。可惜由于时空交错,这层薄膜始终没能被捅破,留给了后人来解,这就是历史研究中最吸引人之处。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雯倩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