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风雨兼程八十载 弦歌不辍奏华章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sjjun     时间:2018-11-22 08:54:47    「我要投稿

风雨兼程八十载弦歌不辍奏华章

——浙江省江山中学建校80周年·《江中故事》摘登(1938—2018)

  江山中学创办于193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淳朴、教学严谨、成绩显著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学校源于1737年江山知县宋云会创建的官办“文溪书院”,传承于1906年知县李钟岳奉命改名的“县立江山中学堂”,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忆往昔青葱岁月,看今朝欢聚一堂。今年是江山中学建校80周年,来自五湖四海的江中学子们将重新回到这里,回到这个他们告别青涩、开启新征程的起点。在江中就读的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明白,无论成功与否,那份紧张、焦虑、期盼、兴奋……是何等的刻骨铭心!本报特撷取部分江中校友对校园生活及趣事的回忆,以那些亲历亲见亲闻的江中故事,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江中,以飨读者。

  一生一世江中情

  汪东林

  1952年9月至1955年8月,我就读于江山中学高中部,这是我在家乡求学最重要的3年。正因为有了这3年,我才能在1955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以后走上新闻工作道路奠定基础。

  天天向上

  记得当时我们一个年级全部学生只有60余人,分甲乙两班,我在乙班。

  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想方设法为同学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在思想教育上,学校不但加强和改进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以共青团组织发展为核心,引导每个同学学先进、赶先进,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在这方面,刘信善校长的每次讲话,深入浅出,谆谆教导,大家都爱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老师们的水平都很高,许多老师不但拥有名牌大学的本科学历,而且还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英语老师毛仲缪和历史老师何英豹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学校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加“劳卫制”(即“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锻炼,通过“劳卫制”等级测验。每天,我们要参加早锻炼和下午的体育活动课,体育课也能按时到位,这造就了我们强健的体魄。当时实行包伙制,全体同学每月向食堂交8元钱,食堂保证大家吃饱,每周还有一次带肉的菜。要做到这一点,也着实不易。总之,一切活动都有动力,有目标,有结果,正所谓勤奋出业绩,有序就有成。现在回想当年,仍然激情满满,人人争当奋斗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和风气!

  在这样的氛围下,几乎所有同学从高一开始,都有具体的奋斗目标,即我要上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怎样的贡献。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学习和锻炼都自觉自愿。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少不更事的我也慢慢胸有成略,经过3年的勤学苦练,终于在高三毕业后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反哺之情

  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与江中没有联系,但母校一直在我心中!上世纪80年代,母校赶上了大发展的机遇,成为浙江省重点中学。有一天,比我低一级的老同学王朝林突然来访,开门见山地提出,要我请赵朴初先生题写江山中学的校名。原来,当时负责修建江郎山的周航,已从我处获得赵朴初先生的墨宝“江郎山开明禅寺”,这次他是专程来求字的。我立即照办,面告赵朴初先生,请他赐墨。朴老当场就挥笔:浙江省江山中学。这7个大字沿用至今,为母校增色不少,我也为自己能为母校尽到绵薄之力而欣慰。

  从这件事开始,我与母校的联系渐渐密切起来。老同学王朝林语文教得特别好,被评为特级教师,名扬江山乃至浙江。在他推荐下,上世纪60年代,我发表于浙江《东海》杂志的处女作散文《哭嫁》,被列为浙江省中学语文参考教材乡土文学的作品之一。后来,他为母校校歌作词,寄给我“审看”,我只改了几个字,也成为校歌的歌词作者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在王兴盛担任江中校长期间,学校又上了一个台阶,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对于王校长,我早有耳闻,后来回母校时,曾和王校长见过面,还在赵朴初先生题的校名前合影留念。记得母校60周年校庆时,王校长邀我参加校庆庆典,我实在走不开,他让我写幅字祝贺母校的生日,殊不知虽然我写过很多文章,出过不少书,但我的字实在拿不出手。我只得让我的朋友、书法家沈鹏代劳,求他的墨宝祝福母校,他即书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幅字至今还陈列在母校的校史馆里。

  又过了一段日子,母校要兴办外国语学校,时任江中校长的王水登门求写校名,我请我们的大同乡邵华泽同志赐墨,他当即一挥而就,“浙江江山外国语学校”就成为学校的校名,沿用至今。

  尽管离开母校已60多年了,无论身在何处,江中永驻我的心间!

  父女仨读江中

  祝再红

  江山中学是我和女儿的高中母校。

  1964年夏天,我收到江中录取通知书,本该高兴,却给父母亲出了道难题。母亲说:“读什么书啊,家中正缺劳动力呢!”当时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口粮的40%按劳分配。全家9人,我还有3个弟弟、3个妹妹,最小的妹妹还不满周岁。父亲肩上的担子之重不言而喻。只见他含着自制的烟筒,吧嗒吧嗒,不停地抽着。过了好久,才从他嘴里冒出一句:“他会读,还是让他去读吧。”于是,我有幸跨进母校的大门。

  那时国家对家庭贫困的工农子女上学给予资助。母校的领导和老师根据我的家庭情况,让我享受乙等助学金,并批准我户口迁到学校吃商品粮。乙等助学金每月4.3元,当时一斤大米0.098元,学校食堂每月菜金2.4元;每月30斤粮票,另加几斤熟食票。这样,我读书时的生活费用基本解决,学习无后顾之忧。

  1968年3月,我从母校应征入伍,在部队主要从事文书和新闻报道工作。1973年退伍后,我到坛石中学任民办教师。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我考取全县文科第一名。1982年大学毕业又正好分配在母校任教。

  1992年夏,我大女儿初中毕业。她中考的成绩超过江中录取分数线,原可顺利进入母校就读。但当时农村户口的考生急于解决农业户口,所以很多人放弃了进江中的机会而去读中专。我女儿毕业学校的老师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未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帮她填报了中专志愿。这样,她虽然超出录取分数线,也不会被母校录取。

  我当时已有预感,等大女儿走上社会,大学文凭是找一份较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我决定不让她去读中专,并与市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联系,说明缘由,在教委和母校领导的关照下,她顺利进入母校就读。

  虽然她毕业当年没考上大学,但在江训学校复习了一年后,考上了湖州师范学院。

  1995年夏,我小女儿初中毕业。她中考成绩与母校录取分数线差5分。我原想让她到其它普通高中就读,她不肯,一定要到母校就读。理由是:毕业即使没考上大学,找工作也容易些。想到父亲对我读高中作出的艰难抉择,想到自己因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她学业的关心,决定圆她这个梦。

  按当年母校招收自费生标准,得支付5000元赞助费。这对月薪不足600元的我,是个不小的压力。加上我正参加学校的集资建房,大女儿又正在读大学,已借了不少外债。

  幸好王兴盛校长富有同情心,当他得知我的家庭实情,与学校其他领导商量后,决定免去1000元。我东拼西凑了4000元,小女也如愿以偿地进入母校学习。

  由于母校老师的教导有方,她也倍加努力,终不负众望,毕业当年考入桂林工学院。

  我们父女仨均与江中有缘。我们领受母校培育之恩,在母校打下的文化基础终身受用,每每谈起母校,我们都会倍感荣光。虽然我们都没有考上名牌大学,走上社会也无骄人的业绩,但我们诚实为人,勤奋工作,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竭尽绵薄之力,以报母校培育之恩,回馈社会大爱之情。

  我在江中当“编外记者”

  徐珊

  我1994年夏天从江山解放路小学考入江山中学初中部,3年后又考入江中高中部,在江中整整读了6年。

  父亲曾担任《浙江青年报》编务室主任,在报社工作期间,他经常去采访一些重要新闻和名人名家。每当他将报纸寄到家中,我放学以后就会认真阅读。看到父亲发表的一篇又一篇文章,我心里非常羡慕,也想长大后当个记者。

  当时我在江中的校报、校刊上和《江山报》《衢州日报》等报刊上都发表过文章,并参加江山少年文学社和校文学社,还多次获得江中学生会举办的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1998年11月江中建校60周年校庆那天,我向当时的班主任徐老师请了假。徐老师得知我去采访校庆活动,便同意了。

  上午8时许校庆活动开始时,同学们身穿崭新的校服,以班为单位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江中大操场的跑道,像开运动会那样雄纠纠地通过主席台,接受领导和来宾的检阅,然后迈进指定的区域。看到当时的情景,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便拿起父亲给我的一只“傻瓜相机”,一会儿跑在队伍的前面、一会儿走在队伍的边上,一会儿又跑到队伍的后面,为师生们拍摄了进场的照片。

  校庆活动正式开始了!只见主席台中间坐着时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梦熊,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医药科学院院长毛江森等著名校友,还有不少领导、嘉宾。时任江中校长王兴盛主持校庆大会,郑梦熊、毛江森和江山市的领导都在会上讲了话。当我看到江山电视台、《江山报》的摄影记者都上去拍电视和照片了,也壮着胆子走到台前,给嘉宾们拍摄了一组照片,现在我还珍藏在家中一个文件包里。

  校庆期间,父亲受邀到江中采访校庆活动,他带着我去采访了校庆活动现场和郑梦熊学长,让我在江中当了一次“编外记者”,对我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走进郑梦熊学长的房间,他正在看江中校庆的红皮通讯录等资料。父亲此前曾在中国记协《中华新闻报》担任总编室负责人兼首席记者,听父亲说:那份报纸原是一份8开四版的小报,是郑学长到中国记协后,将其扩大成对开八版的大报,而且他本人在处理中国记协日常繁忙公务时,中午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父亲有时送大样过去审,所以彼此比较熟悉。

  听父亲说明来意,特别是得知我是江中的学生,也爱好新闻,郑学长对我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年少时本来想当老师,后来却走上新闻之路,主要是由于工作中爱上写稿。当然,这与我在江中的学习和锻炼分不开。”接着,郑学长回忆起他在江中学习前后的一些难忘经历,我与父亲抓紧记在采访本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0年夏天,我被浙工大人文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录取。毕业后,我进入上海索尼公司工作,负责与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合作宣传事务。我今天所走的路,跟当年在江中当“编外记者”的那次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不会忘记母校对我的培养和郑梦熊学长对我的影响。

  足球时代

  徐小川

  红魔Since95足球队,他们当中的骨干球员,上世纪90年代初便进入江中初中部就读,受整个校园浓郁足球氛围的影响,很早就喜欢上足球。

  历史转折中的1995年很快到来。高一开学,全市选拔的精英尽入彀中,校园里穿行着来自不同学校美丽迷人的女同学,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下,迎来一群群新生,初秋凉爽的气息伴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晚风中令人沉醉。1995级的江中足坛终于气势一变,迎来了它的强盛期。

  高二开学,文理分班,作为唯一的文科班,一班教室里挤满了来自全年级的新同学,比如原二班的郑立奇、杨建峰、刘珂,三班的姜庚申,四班的高见,五班的毛明华、徐旭水、祝利荣,六班的王鑫。班主任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球迷。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使这个新组建的文科班在一片忙乱中生机勃勃。面对男女生1∶1这个令人艳羡的比例,如何恰当引导同学们日益旺盛的荷尔蒙分泌,显然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素来学风严谨的江山中学,男孩们对足球的热爱,或许在无意之中帮了老师们的大忙。

  尽管有班主任“严防死守”,依靠全班女同学的支持和掩护,新组建的文科班足球队仍然创下了许多第一:第一次拥有了统一的队服,一身质朴的大红色球衣,“红魔”的称呼由此而来。在高二第一学期的足球赛上,红魔第一次登上江中足坛这一宏大的舞台,小组赛第一场的对手是脚法华丽的二班,比赛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志存高远的红魔被对手偷袭得手,长时间0∶1落后,直到比赛临近结束时,才借着微弱的天光奇迹般的连扳两球,实现逆转。当日后成为江山足球MVP的11号高见完成绝杀的瞬间,球员们脸上混合着汗水、泪水和煤灰,紧紧拥抱。

  艰难取得第一场胜利后,红色飓风势不可挡,席卷江中足坛,三战三捷闯入决赛,最后在一场跌宕起伏的进球大战中3∶2再度战胜二班,成就了江中校史上并不多见的文科班足球夺冠。

  1998年的夏天,在风吹过书页的沙沙声中,过得有些匆忙,高考和随后到来的别离,就像一列疾驶而来的列车,以不由分说的威严,把小城的孩子们迅速打包装箱,送往遥远的他乡,只留下站台上的满地纸屑、忙乱和迷惘。毕竟,一段青春是永远的过去了。作为1998届江中足坛壮怀激烈的袅袅余音,1999年寒假,在阔别多日的江中校园里,回乡过年的红魔球员们举行了第一届“贺岁杯”足球赛,不仅邀请了最渴望见到的女同学出席观赛,而且专门请班主任为获胜的球队颁发了奖杯——一只从解放路新华书店匆匆买来的廉价玻璃瓶。当初信誓旦旦的球员们并不知道,下一次这样的聚会,居然要等将近20年。

  平淡而紧张的住校生活

  吴伟

  1985至1988年,我在江山中学读高中,经历了3年难忘的住校生活,1992至1997年又在江山中学度过了5年教师生涯,我的妹妹和弟弟也在江中念了6年书。对于母校,我们有很深的感情,母校也留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

  住校生每天早上5时50分就要起床,5分钟洗漱完毕后到操场集中做操,冬天一般是跑步。如果动作慢了,宿舍楼的铁门锁上,就没法出去做操。到操场后,一般要集中点名,缺席会影响班级荣誉,所以没有特殊情况,同学们都会按时参加早操。

  生活指导徐增煜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一入学就指导我们做好寝室卫生工作,例如,要求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方正,脸盆要摆放整齐,上课期间寝室窗外不能乱挂衣服。寝室卫生工作实行的是寝室内部轮流制,生活指导和学校值日生每天要检查、打分。早操集中后,有时徐增煜老师还要发表“演讲”,指出同学们的优点和不足。有一次徐老师表扬学生,说:“这次‘无聊’的同学就做得很好!”我们听了都愣了一下,但马上就爆发出笑声,原来徐老师说的是“五楼”的同学。

  住校学生每天晚上9时必须熄灯睡觉。每天晚自习结束后,就要回宿舍楼洗漱,否则熄灯后就不方便了。生活指导还要巡逻,制止学生在寝室里聊天。在我高一时,有一段时间课业负担很重,晚自习结束后作业还做不完,无法按时回寝室睡觉。班主任吴江平老师很体谅学生,有几次让完不成作业的学生去他办公室继续写作业。我曾去过两次,其中有一次吴晓红也去了,她可是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可见作业之多。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蒋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