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石臼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yumm     时间:2018-08-22 09:12:42    「我要投稿

  几天前,在峡口三弟家的角落里看到了老家的石臼,相传为发族太公雇石匠所打,顿时有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

  老家海拔1300多米,与仙霞山脉相连,地理环境极为险峻。村子四周被巍峨的群山环抱,仅有一条盘山小道可出入,既没通机耕路,更没通电。

  没有电,就没有粮食加工厂。那时的一个生产队,只有七八亩“脸盆丘”水田。收获的稻谷数量有限,大户能分到两三百斤,小户只有百来斤。先用木桶打稻脱粒,再把稻谷放进土砻里“砻”,最后放到石臼里用长柄木槌舂。下了不少力气,舂好的米却连煮粥吃都不够。

  山里人大多有石臼。石臼有大有小,大的有两百多斤,能装下十多斤米。山里人视大米如黄金般珍贵,舍不得掉了一粒。舂米时,只能装八成满,因为装得太满米会溢出;还要倒入一大碗米糠,这样既可快点将米舂白,又可减少米的损耗。除了舂米,石臼还可以舂高粱、捣芝麻,清明节打清明粿食料,立夏打饭胚做饭胚粿,中秋节、重阳节打麻糍等。

  我10岁那年的立夏,天下大雨,父亲没出工。砻好了上年留下的二十多斤稻谷后,他开始舂米。只见父亲把手中的木槌,举得不高不低,每槌下去铿锵有力,我在一旁看得入了神。在父亲脱衣服擦汗时,我学着父亲的动作去舂米。没想到由于力气太小,握着槌柄的部位又离木槌太近,右手手指压到石臼的上沿面,顿时出现了一块瘀斑。父亲见状后,一边安慰我,一边亲手示范。在父亲的教导下,我学会了舂米,才知道舂米其实很花时间,一石臼七八斤米,至少要打500槌以上才能舂白。

  那时,我们吃的食物以山上种的玉米、番薯为主。玉米脱粒,除了用手工,便是用石臼舂。舂玉米与舂米不同,两人一个石臼,你一槌我一槌对舂,溢出的玉米粒待舂好时再清扫。即便是寒冬腊月只穿一件衣服,一舂起玉米来还是会冒汗,很是辛苦。每臼舂好后,再用谷筛、米筛轮番筛,捡去玉米芯,玉米籽就干净了。

  这古老的方法一直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直到建造了用水泵发电的小电厂后才稍有改变。而溪水易涨易退,小电厂一年中最多只有半年时间有水发电,因而石臼一直发挥着它的用途。

  上世纪末,老家举村搬迁到峡口集镇的新区,彻底告别了用石臼加工粮食的历史。然而,不少村民舍不得丢掉石臼,花大力气将其运下山,三弟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我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看到石臼仍有一种亲切感,那艰辛的生活令我终生难忘。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