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茶自故乡来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sjjun     时间:2018-05-09 07:57:20    「我要投稿

  老家是个山少田少人也少的地方,想在有限的资源下把日子过得尽可能宽裕一些,自然要比其他地方辛苦得多。过来人都知道,三四十年前的农村,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模式:种田养猪,如果会做个小生意,那就算是头脑灵活了。所以大多数家庭只能下狠力去石缝里刨出一点粮食,然后想方设法种植些可以换钱的作物,来为干瘪的钱包输点血。

  家乡山高,即使晴天也云雾缭绕,因此很适合种茶。直到现在,许多田地荒废了,但那遍布田边地角,没有人修剪、也没有人施肥的茶树,每到春天依然会长出新鲜的嫩叶来,只是叶片要比当年单薄多了,发芽也要晚一点。

  母亲还在老家精心伺弄了一片茶树,不过规模慢慢退缩,正像她的体力,在时间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只是茶树,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到茶叶发芽,她就会想到她的“客户”,这些人家每年喝着母亲提供的茶叶,有些喝着喝着就走了,不过也有后来加入的,比如我。

  小时候,对茶叶的印象是一个“苦”字:制作的“苦”和喝着的“苦”,所以至今仍把喝茶当解渴,没有喝出什么境界来。只在书上看到,茶是如此精深博大,可以整整写一部文化史,也是如此高贵,可以上得大雅之堂,能卖出天价。我有时会想,不知我家乡的茶叶价值几何,在行家的品咂中,能鉴别出什么不同寻常的味道?

  无论如何,我对家乡的茶叶是信任的。

  家乡唯一可骄傲的自然是那一片山水。山的青翠不用说,那水,喝一口都是甜的。在甜水的滋润下,茶叶没理由长得不好,在云里雾里呼吸吐纳,把山水的灵气一点一点地收拢,在春天水灵灵地齐齐释放出来。

  家乡的茶叶,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我以前在家,只要没事,到清明前后,白天就跟着母亲采茶叶,晚上一起做茶。我从最初的扇麦秆扇开始学起,杀青的时候,水汽弥漫,也很烫手,必须有个人在边上扇着麦秆扇,一来加快茶叶水分蒸发,二来给炒茶叶的母亲降降温。后来是我来炒,母亲给我打扇。最后,我长大了,手掌粗大,也有了力气,就学揉茶叶。揉了几次,母亲发现我的手法居然比揉了几十年茶叶的父亲还好,这让她很惊喜,很快就让父亲退到灶下烧火去了。

  做茶是个全家上阵的活,大人小孩都没得空。最忙的是母亲,她白天出去采,晚上做,做好还得烘干。等一季茶叶摘完、家里大大小小的铁皮箱子装满新茶的时候,母亲就瘦了一圈,当然白发也多添了几根,只是我没注意——到后来,母亲已没一根黑发可白了。

  这个时候,茶叶贩子也来了。他们挨家挨户出入,腋下夹着硕大的塑料袋。茶叶贩子来我家时,母亲会打开一个个箱子,展览一样。她能说出每一箱茶叶的批次,这个是清明前几天的,这个是清明的,还有那个是清明之后的。

  在讨价还价之后,母亲接过一沓票子,她慎重地叫我在纸上计算一次,然后用手巾包好、扎紧。这些票子,如此珍贵,那差不多是一年的零花钱,甚至是我们的学费。

  等我们这批70后长大,茶园渐渐失管——不只是我一家,整个村基本如此,那种家家茶叶飘香的时光也就不能重来了。可是茶叶还在召唤,犹如故乡在召唤,如母亲一辈的采茶人正在老去,可采茶是一辈子的习惯了,每到茶叶展芽,她们就会回来。这时,那些老姐妹们在陌上相逢,会招呼一声:你也回来了?

  只是她们采来的茶叶是不卖的了。她们像若干年前一样,炒好,烘干,然后分成一袋一袋,仔细包装,寄给这个村庄的后代们。

  每一年,母亲也会给我一袋。家乡的茶叶,是没有身份的,也没有漂亮的外形。有一次去外地拜访同乡,他泡出的茶叶竟然和我家的一样,色泽微黄、大叶粗条,然而清香扑鼻。我知道,它必来自故乡。

  有时,故乡的味道是你在千万次的追寻而不可得的时候,突然来临;母亲的味道也是,不必刻意寻找,只需当一盏春茶泡好,你将举杯就口之际,且慢,先吐尽肺腑,再做一次悠长的呼吸,那水雾的清香里,有故乡的云天、母亲的爱意,以及种种能感觉而说不出的滋味。如此滋味,你能说说,价值几何?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蒋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