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记忆里的家乡大厅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yumm     时间:2017-09-20 09:04:25    「我要投稿

  我的老家在峡口镇同桥村。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既古老又宏大的公共建筑,应该是桐村大厅了——确切地说,叫禄川祝氏大厅。

  虽说地方上的祝姓,都是郎峰祝氏的后裔,但分属3个派,即瓦窑祝氏为龙溪派,花大门祝氏称前岩派,大厅祝氏谓禄川派。禄川乃桐村古称,此支祝氏从唐代义干始迁禄川。大厅系祝氏祖先所建,据说是清代建筑。曾听老人们讲,祝氏宗祠在江郎,桐村离江郎近,站在家门口就能望见巍然屹立的江郎山,故此这里的建筑称大厅。

  桐村大厅坐北朝南,其建筑规模分上、中、下3堂,其石础之大、梁柱之粗、雕刻之精,完全不亚于一般的祠堂。厅门的匾额用砖石雕刻,上有“郎峰流泽”四个大字,和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图案。门前的一口水井,井面用鹅卵石砌成,泉水终年不竭。井南面有堵绘有图案的照墙。跨进大门的石门槛,是个古戏台,戏台两边是房间,台前设长方形天井。由于白蚁侵蚀,年久失修,此堂后来重建。重建后的下堂,面积与戏台大体相同,只是梁柱的材质已大不如从前。后来,这里成了多批下放知青的住宅。如今,又变为民居。

  中堂为整座大厅的主体,面积最大,气势恢宏,一个个石础雕着花纹,四排须几个孩子才能合抱的柱子支撑着横梁,梁上的牛腿精雕细刻。中堂与下堂连接处的东西两边,设有两扇小门,便于人们进出。中堂与上堂之间,两边设有小天井,东西边均有小门出入。

  上堂的门窗,一律用木头拼成花格或图案,寓意吉祥,极为美观。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大厅的上堂一度成为村里的办公场地。村部里那台黑色的手摇电话机曾引起我的兴趣:每当铃声响起,值班人员就会拎起话筒对话,这着实让我们感到好奇。直到村部搬至新盖的泥墙瓦屋里,大厅的上堂才移作他用。

  禄川祝氏的大厅,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协调族内外关系的角色。族内外有什么矛盾冲突,都可以在这里协调解决。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成了祭祀祖先的场所。禄川派祝氏逝去的先人,灵魂栖息于此。每年的七月半和大年初一至初三,子孙们会准时在大厅中堂挂上太公画像,按照左昭右穆排列,桌子上摆满供品、香案上蜡烛通明,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保佑后代福气临门。那些日子,可以说是大厅里最热闹的日子,人们微笑着互致问候,父母教我们怎么称呼长辈,长幼有序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过年,供奉太公画的那边保持肃穆宁静,我们小孩子则在厅内的另一边跳绳踢毽造房子,玩得特别开心。本家的几个堂叔家住西山底,因他们也是禄川派祝氏,便会步行三四里路,来桐村大厅祭拜祖先。可是到了文革时期,祭祀活动被迫中止,太公画被当作“四旧”一把火烧掉了。从此,世代形成的高度融合的家族活动,也就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家乡的大厅,食堂化的时候办过食堂,全村人在一起聚餐;开社员大会的时候成为会场,数百人济济一堂。而在我的印象中,大厅是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桐村地方不大,但敲锣打鼓、吹箫拉二胡的人才却不少,他们常常聚集在大厅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村上有一支舞龙队伍,过年过节时会将存放在大厅里、由竹篾扎制的龙拿出来,糊上油纸、装上灯,敲敲打打地从大厅门前出发,村前村后一个劲地舞。龙由龙珠、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大家的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时农村放电影是包场的,天晴时一般都在露天放,可容纳更多的观众,遇到雨雪天,也只好在大厅里放映。看戏就不一样了,演戏得有戏台,大厅便是最好的场地。每逢有戏班子演出,各家各户早早地把板凳搬进大厅,占好位子。让我难忘的是文革期间由村民组建的婺剧团,排练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这出戏的排练和正式演出都在大厅里进行,吸引了周围村庄的不少观众。后来,这出戏不仅在江山的许多公社大队演出数十场,还应邀赴江西省广丰县的多个公社大队表演,并获得好评。

  忆家乡,最忆是乡情,忘不掉的是大厅。如今,昔日宏大的厅堂大部分已变成废墟,不少有价值的构件早已不翼而飞,令人心痛。但大厅的印象,却永存我记忆的深处。它连同家乡的青山田野、农家炊烟、小桥流水,成为游子心中抹不去的乡愁。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