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清清溪水映古村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zhoudd     时间:2017-07-28 08:37:50    「我要投稿

  地处仙霞山脉窑岭北麓的三卿口村,是个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古村落。据当地《王氏宗谱》记载,元朝王国宝从兰溪县双牌游猎到此定居,建村于峡谷之口。因其祖先王祐手植三槐,云子孙必为三公,为怀念祖宗故名。长期以来,三卿口村为乡人民政府驻地。撤乡扩镇并村后,隶属于峡口镇。2007年11月,由元通安、三卿口两村合并而成。

  三卿口村群山连绵,竹木茂盛,并栽有油茶、茶叶、板栗和柑橘等经济林,是江山市的果菜专业村。水系有源于元家殿的三卿口溪,北流至三卿口受窑弄水,经元通安至莲花山,然后与子里安水合流,至泉湖汇入峡口溪。清澈的溪水顺流而下,一朵朵洁白的浪花追逐着,并发出悦耳的声响。溪上横跨着一座座桥梁,仅原三卿口村就有9座,既便于出行,又成了一道景观。每逢夏日傍晚,村民们站在各自家门口的小桥上,凭栏眺望月光下的山村夜色,听流水汩汩,任凉风吹拂,心旷神怡。白天耕作的疲劳顿时消去大半。在溪流的拐弯处,屹立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便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王昌运重建的文昌桥。此桥位于村口,南北向跨越溪流,连接着仙霞古道,系半圆形单孔石拱桥,全长22米,高7米,宽4.5米,跨度11.9米。拱圈为条石纵联砌筑,桥面中间纵嵌一行宽42厘米石板,中心点横铺三块石板,与纵铺石板交叉成十字形。拱顶东西两面嵌条石,刻楷书“文昌桥”3字。桥畔的一棵古樟,伸展着繁茂的树枝,装点着古桥的景色。

  古老的文昌桥,作为入闽古道的重要节点,曾迎接过无数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商贾旅人,见证了漫长岁月的历史沧桑。明徐弘祖《闽游日记前》和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林则徐《丁亥日记节录》等篇章里,均有他们当年途经三卿口境内的文字记载。三卿口的胜迹遗存极为丰富,除文昌桥外,青花窑址和窑垄墓碑、广长庵等,年代更为久远。明代米碓顶青花窑址,面积1000平方米,出土有碗、盆、盏、碟,对探索本地区青花瓷器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的窑垄墓碑,系六角形单层空筒塔,高2.1米,墓庵已毁。广长庵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原有关帝庙、文昌亭、东山堂和节孝坊等古建筑,今已无存。

  祠堂是一个古村的灵魂,更是一个宗族的荣耀。透过三卿口的王氏宗祠,也许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记忆。村里原有两座王氏宗祠,分别称为大宗祠和小宗祠。两座宗祠均缘溪而建,门对潺潺溪流。大宗祠据说日军侵占江山时遭炮火轰炸,部分成为废墟,另一部分后来拆掉建成为大会堂。小宗祠距大宗祠不远,系清代建筑。当我慕名前往时,见到的王氏宗祠已被两旁的新民居簇拥着。坐北朝南的小宗祠,正大门呈八字形,上方设双重檐砖雕牙子叠涩出挑门楼,设滴水瓦当,下方“王氏宗祠”匾额系砖雕,周边配以浮雕牡丹、麒麟和人物故事图案。跨进大门,与正坐在堂屋门边歇息的老农攀谈,得知已移作民居的宗祠现只有他一家仍在此居住。望着布局完整、保存尚好的宗祠,我默默期待这宗祠能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独特作用。三卿口的公共古建筑,还有明代的下大厅和清代的下底厅、前头山厅。下大厅坐北朝南,门厅三开间,明间抬梁式。据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峡口镇志》记载,下大厅“建于明代,已有700余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肇和中学从上海迁往三卿口,曾作学生宿舍。有关专家认为,系江山最古老的一座厅屋。”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此厅已被拆除建房,现仅剩门厅。这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惜别古建筑,漫步三卿口溪岸。只见一幢幢钢筋水泥楼房带着时代的标记,屹立于溪流两岸。清清的溪水,映照着古村。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周丹丹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