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诗心词韵传后代——王朝林《学习作诗填词》序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zhoudd     时间:2017-01-18 09:07:22    「我要投稿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先民一直诗意地栖居,诗词教学自古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经济的振兴和国人文化自信的增长,促使传统诗词趋向复兴。由于顶层的重视和诗词文化界积极地弘扬,人们学习传统诗词的热情和对诗词知识的渴求越见高涨。王朝林老师的这本《学习作诗填词》,写得正是时候。

  王老师邀我为这本书写个序,我虽然自知意懒笔拙写不好,但还是应允了。因为,一方面他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哪有不写的?况且,中小学老师对我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我只读过小学、初中,后来下放种田了,对亲炙之师,尤其尊重。另一方面,由于省诗词学会工作的需要,我在全省各地宣传诗教工作时,发现诗词知识的缺乏,是复兴传统诗词的一大障碍。王老师做的这件事正是我们想做的,这样的书即将面世,让我觉得有话想说。

  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淡定谦和的——王老师在耄耋之年写了这本书,仍谦逊地称之为“初学诗词者写的‘小册子’”。这一份文雅谦恭的气质,自他教我们语文时便是如此。小时候想,孔子所谓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也许就是这个样子吧?王老师自幼随父亲和私塾先生熟读经典,少年立志,传统士人的一些品质已揉进了他的性格。他在书中再三谦称自己“不会写诗”、不是“诗人”,这样的坦诚,除了谦虚,还有底气:一个出色的教师爱诗、会作诗即可,何必要“诗人”的浮名!已认定了教书育人的通途,又何必挤进作家、诗人的阡陌!

  他敬业爱生的“匠心”不变。我毕业至今已有半个世纪,难忘的是王老师那宽宏的爱生之心——小时候不懂事,上课经常偷偷看小说,而王老师则拿着课本边讲边走近你,用粘满粉笔灰的手指头在你课桌上轻轻敲一敲,继续讲他的课,待你回过神来,他便缓缓地走开去。我最喜欢王老师的作文课,期待看到作文本上的大红圈圈和颇有吸引力的评语。尤其是王老师的范文剖析,如抽丝剥茧,令我兴致盎然。

  相比现今社会上“大师”扎堆、追“师”成风,王老师一直心无旁骛,只想当好“教书匠”。“匠”,曾经一度成为没有档次、缺乏创造力的贬义词。但王老师偏要称自己是“教书匠”,他在这本书里也高呼自己“匠气上来”,我觉得这真有点英雄气概,也恰好体现他性格中刚和恒的一面。我们都知道,社会人才结构是宝塔形的,人人都去做塔尖,塔基何在?其实这数十年,我们都吃足了缺少工匠精神的苦,可多少人安于做工匠呢?王老师则自甘“低矮”,苦运匠心,努力做好“大师”们所不屑的铺路石,让后辈英才们踏着自己的肩头去攀登人生的顶峰。孟子曰,得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之一大乐。王老师以“教书匠”为荣,他乐在其中。

  王老师曾说自己“不是诗人”,但他喜爱传统诗词的初心不变。我知道他有诗词情结,在教书生涯中常用诗词去熏陶学生的性情。记得有一次教“双关”语法,他就随手板书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指出“晴”和“情”谐音的双关语意,让我们不仅掌握了语法知识点,还学到了一首诗,更由此培养了我们对诗的兴趣。

  王老师凭他的文化自觉,大半辈子一直在默默地做这件事。眼前这本他所谓的“小册子”,就是他的“诗海拾贝”集。他把长期以来学诗、赏诗、写诗、教诗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和盘托出。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为方便初学者使用,他竟然把“平水韵”中近万个韵字全部注出拼音,然后按顺序编出《平水韵四声检字索引》,一个耄耋老人乐于做如此细致繁琐、烦劳不堪的事,可见他的“匠气”有多重、他的诗心有多倔了。随着这本书的付梓,他的诗心词韵将流传千秋。

  不知其他同学以为如何,我只写一己之见,忝以为序。王朝林,生于1937年,江山人,连续两届被评为江山市、衢州市拔尖人才,曾被《浙江日报》誉为“教坛赤子”;198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会员,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江山市政协委员;一生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集中精力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和语言学。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周丹丹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