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分三山——献给第30届“三山”艺术节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yumm     时间:2015-09-30 09:00:12    「我要投稿

  一项文化活动,一办就将30届,多次受到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的表扬、肯定,这就是“三山”艺术节。“三山”艺术节是浙赣两省三县市间一年一度的文化集市。从歌舞、小品等舞台艺术,拓展到绘画、摄影、书法、篆刻等静态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满足了三地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三山”艺术节又是一年一度的文化走亲,促进了三地人民的深厚情谊和经济发展。文化走亲,越走越亲。

  在第30届“三山”艺术节在江山举办之际,笔者采访了陈更新,他是江山婺剧团前团长、文化馆前馆长,见证了“三山”文化艺术节从酝酿、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饮水思源,不忘前人

  谈起“三山”艺术节,陈更新说,饮水思源,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杜东平,曾任县委宣传部长,写得一手好字,拉得一手好二胡,出过文化专著《江山风俗志》,是个很有魄力又颇有文艺素养的文化干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提出:江西玉山、浙江江山和常山,山水相连,风土相承,人情相依,如果能共办一个文化艺术节,可以繁荣三地文化,增进三地人民友谊,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杜东平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当时江山县委的支持,也得到了玉山、常山两地人民的响应。玉山文化馆馆长叶翠烟也早有这个想法,两人提起这个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相约推动此事。1986年春,来江山考察学习的一位常山县委领导听了三地共办艺术节的倡议,深表赞同。同年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三县(市)宣传部、文化局及文化馆负责人在玉山召开筹备会议,签订了《关于玉山、常山、江山联合举办“三山”艺术节的协议》,相约轮流做东,年年举办。

  1986年8月,第一届“三山”艺术节在江山剧院隆重举行。演出非常成功,反响热烈,出现了人人争看艺术节,人人争说艺术节的盛况。

  二、好风凭借力,佳作上青云

  “三山”艺术节是表演的舞台,更是创新的舞台。陈更新介绍,艺术节规定,参加节目的三分之二作品必须是自创的。谈起这类精品佳作,陈更新如数家珍:《乡音铿锵》、《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谜一样的廿八都》等等。

  “胳膊肘,脚后跟,曰得来,真江山……”郑华敢作词、陈宏君作曲的《乡音铿锵》,在第25届“三山”艺术节唱响后,迅速传遍江山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陈宏君一次去乡下朋友家做客,席间8人,竟有6人的手机铃声用的是《乡音铿锵》。一问得知,他们都是外出新加坡的务工人员。他们说,身在国外,听着家乡歌曲,可以一解思乡愁。

  通过“三山”艺术节舞台“唱红半个中国”的,还有《妈妈的那碗大陈面》。2008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大陈村党支书汪衍君路遇何蔚萍,恳请她为大陈村再写一首村歌。何蔚萍的父母亲当年曾在大陈读过书,所以对大陈这个美丽的村庄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愫。尽管何蔚萍已经为大陈村写过一首优美的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但汪衍君的请求依然让她激情澎湃,当晚就写出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歌词。文化馆的陈宏君读了歌词,想起妈妈当年揉面团、做面条的情景,优美的的旋律开始在笔下汩汩流淌……当汪衍君在第25届三山艺术节上深情演唱起《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台下的观众被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是噙着泪花听完这首歌的。这首村歌后来获得中国村歌大赛十大金曲奖,“唱进”了央视大舞台。

  还有婺剧《林冲起解》。为了在“三山”艺术节舞台上充分展示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传承民族文化,戏曲工作者兢兢业业,认真设计每一个动作,唱好每一句唱词。2010年,该剧被选入春节戏曲晚会。

  出现在“三山”艺术节舞台上的舞蹈作品更是佳作迭出,像《廿八都灯阵》、《江山手狮》。这两部作品都取材于黄巢仙霞岭练兵的故事。陈更新介绍,艺术节舞台上的《廿八都灯阵》,时而灯行阵中,阵依灯行;时而阵走灯行,灯移阵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后来获得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并作为衢州市唯一选送节目,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周文艺展演。

  陈更新说,此后,历届江山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保护工作。江山大桥“板狮舞”、上余“断头龙”等等,就是在领导们的重视、关怀下,才得以保存了下来。

  三、新苗破土出,雏凤传清声

  “三山”艺术节是群众的舞台、新人的舞台,参加表演的主要是中小学师生、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

  那天陈更新找出一大摞照片。我看到了18岁的江岚,站在第一届“三山”艺术节的舞台上,一袭紫红色的连衣裙,神采飞扬。那天晚上她独唱了两首歌:《幸福在哪里》、《我爱你,塞北的雪》,高歌入云,声震全场。后来江岚连续参加了十届“三山”艺术节,从一个中学生唱到了大学生,唱成了音乐老师。

  前几天,我电话联系了已在杭州工作的江岚。谈起“三山”艺术节,她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谢”。首先,艺术节为演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986年江山文化馆就成立了电声乐队和铜管乐队,那里的乐器都是“高大上”的,像琴房门口的那台双排键立式电子琴,价值一万五千多元,摸着舒服,弹起来悦耳动听,练起来热情高涨。其次,艺术节为演职人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创造了极佳的环境。艺术节举办前一个月左右,市里就组织集训、彩排。这里高手云集,强手如林,为互相学习、切磋提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江岚自感在“三山”艺术节上演唱的十年,是她艺术进步最快的十年。

  还有朱文。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健全的四肢,是“三山”艺术节给了他生活的自信。在这个舞台上,他演唱过《乡音铿锵》,演唱过何蔚萍为他量身定作的励志歌曲《半个月亮》,演唱过他自己潜心创作的《爱的力量》。他的歌声唱响在2008年浙江省为四川汶川地震而举办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大型赈灾爱心行动现场,“唱进”了央视大舞台。

  还有陈宏君。这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国家二级演奏员,用乡村音乐展示多娇江山,用村歌展现幸福乡村。借助“三山”艺术节举办之机,先后创作了100多首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乡村歌曲,陈宏君说,他能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一要感谢生活,二要感谢“三山”艺术节。

  还有吴瑶香、李仙芳、何灵芝、段丽燕,还有王燕、何晓琴、陈小慧,都是从“三山”艺术节的舞台上走出来,走向成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分三山!“三山”艺术节是交流群众文化的盛会、培养文艺人才的摇篮、繁荣文艺创作的园地、沟通友好往来的桥梁。对于第30届“三山”艺术节,我们有义务把它办得更好、更长久。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