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天灯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cc     时间:2015-08-26 08:39:25    「我要投稿

  从前,每逢晴朗的夜晚,古镇的孩子在晚饭后,会陆续从各自家门溜出,三五成群聚到水星庙旁的枫溪桥上,边跳边唱:月亮莹莹,星星点灯……这些大多是女伢子。男娃子会跑到村南的水安桥上,七嘴八舌地唱着民谣: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夜色中的枫溪于是奔流得更欢畅了。

  也有不一样的男娃子,他们会从古镇上旗门的水碓木板桥头,踏着古街上光滑的青石板,听着蜿蜒南流的枫溪水响,跟在背着大竹篾篓的老人后面,颇懂事的样子,虔诚得和老人一样,不时弯下腰捡拾街上的东西。

  到了文昌宫门口,老人放下竹篓,把里面的纸片倒出,点燃草纸媒子,把纸片放进一座两米高、一米见方的塔里,然后“噗”地吹一下,把燃起的纸媒子伸进炉膛,片片字纸在塔里放出光明,古镇曲折而窄窄的街道上,于是有了不同的光亮。这些塔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天灯”。

  天灯的主要功能是焚烧字纸。灯的腹部是炉膛,顶部设琉璃灯,可供照明之用。灯的下方有石刻的“敬惜字纸”的横额。沿枫溪岸边的古街南行,可看到五座不同样式的天灯,底座有四方的,也有六角的,顶部都一样。在古街的夜晚,天灯里的亮光与店铺、客栈以及驿站、衙门高挂在屋檐下的灯笼,构成了仙霞古驿上的独特夜景。

  五座天灯都有专人负责,三里长的古街上的字纸,也由他们捡拾、每晚焚烧。枫溪村有一座小文昌宫,为了区别上旗门的浔里村的大文昌宫,小文昌宫就叫文昌阁了。其实文昌阁和文昌宫是一回事,都是读书人学习和祭拜先师的场所。文昌阁弄口也有一座天灯,其南端靠近水安桥的万寿宫,这是男娃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负责万寿宫天灯的老人识很多字,肚子里的典故也很多。那些男娃子下了学堂胡乱地吃过饭,就飞快地去追寻那负责万寿宫天灯的老人。

  从仙霞古道北来的形形色色的旅人,下了枫岭关、匆忙地路过浮盖山、掠过小桥流水、汗流浃背地登上斗米岭,看到万寿宫和水安桥的天灯和街灯,旅人们仿佛到达了温馨的家,知道夜路到头了,便把心放宽了。

  老人放下竹篓,坐在万寿宫门前的青石条上,不急着把竹篓里的字纸倒出,而是慢条斯理地从裤腰带上拔出旱烟筒,还带出一个油光黑亮的烟丝盒。

  老人把预先搓好的草纸媒子倒着捻一捻,点燃后抽了两袋烟。待看到男娃子们聚集到了天灯下,便收起烟具,把纸媒子“噗”地吹一下,高高地举起,神圣地从纸篓里抽出一张字纸,凑到眼皮底下,念念有词地读,然后虔诚地点燃,慢慢地送进天灯的炉膛。于是塔的顶部放出了光明。男娃子们不断地添字纸,不时地望着老人。老人望了一眼放出光芒的天灯,用地道的廿八都腔,不紧不慢地说起了关于天灯的故事:

  从前哦,人们不太重视读书识字,也没大小文昌阁。到了清代,清湖有了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多了起来,官家来往的也多了,有的就停下来开店做生意,有的人就在这儿定居。做生意要记账吧?和官家说话要打官腔吧?不识字可要不得。于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造起了文昌阁,于是就有了“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你要晓得,天灯就是“添丁”喔。于是,想生男娃子的新夫妻就捐青油,在天灯顶上加了琉璃罩,方便了来往的客人,呵呵。

  不知不觉地,青石条上坐满了来往的人。老人抽出旱烟袋,捻上金黄的烟丝,端到身旁的人面前说:主雇,哪路来的?辛苦了,抽袋烟。于是老人和客人用廿八都官话聊开了。

  客人里会抽烟的,老人都一一递上。一圈下来,老人也抽了几袋。见来往的客人和那些娃子们都没有离开的意思,老人望了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望了望南端的水安桥,回眼望着天灯的顶部。此时从枫溪桥上悠悠地飘来女伢子的童谣:月亮姐,洗衣裳,洗得白洁洁;一包饼,一包糖,送哥哥,上学堂……

  稚嫩的童声沾了一点夜晚的露水,有点凉意。过往的客人中,有一位拾起一片没烧尽的字纸,借着月光看到了一个“惜”字,慢慢地放进炉膛,字纸的火光映照出客人眼里的泪光,泪光里似乎有远方的家人。于是他诚恳地对老人说:再说点吧!那些男娃子们也众星拱月般向老人靠近。

  枫溪的流响在静谧的夜晚更有一种节奏感,押起了人生的韵。老人浑浊的眼对上娃子们清澈的眼,说:“来对对子吧!‘作事须循天理。’”一娃子对:“出娘要顺爹心。”“错了,应该是‘出言要顺人心。’你的书白读了。”一娃子笑着说。老人拍了一下两娃子:“那么,‘读有用书行无愧事’,对上来。”“说根由话作本色人。”“好好!再来,‘水照日月枫溪桑梓纳福。’”“星耀乾坤湖里社稷平安。”“好!‘真武庙中真舞妙’,对来。”“水星楼外水声流。”“水底月为天上月,人间共月。”“眼中人是面前人,家乡故人。”

  “好呀!我明早就启程,把我的家人接来,在枫溪岸边、炉峰脚下、万寿宫旁安家落户,和你们一起捡字纸,点天灯。”

  水安桥上那些调皮的男娃还在唱着“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的古谣……

  可惜了呀!在“文革”开始的第一年,天灯就被拆了,而如今也再没有捡拾字纸的老人了。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姜层层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