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李本信:投笔从戎苦亦甜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cc     时间:2015-07-17 09:12:44    「我要投稿

  人物简介

  李本信,男,1928年10月出生,山东文登人。1945年2月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抗日儿童团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七兵团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党委秘书,宣传科副科长,浙江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解放军第112医院政治处副主任,江山防疫站站长、爱卫办副主任。1985年7月离休。

  在杭州市富阳区金色年华老年公寓,记者见到了87岁的李本信老人。他离休后来到杭州安享晚年,一晃已近30年,但依旧牵挂生活和工作过的江山。对于参加过抗日儿童团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老人记忆犹新,并向笔者娓娓道来。

  儿童同样能报国从小就立志从军

  1942年,李本信的老家山东省文登县议城村,正饱受日军侵扰。年仅14岁的李本信,由于年幼,未能如愿去抗日前线,而是参加了抗战的后备力量团队——抗日儿童团,参与与日本侵略者周旋的斗争中。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警惕日军来袭。村子靠山,选择条件好、便于观察的山坡,种一棵可移动的树,保证村民都能看到。”李本信说,他就在山坡上观察情况,一旦发现日军动向,就放倒活动树作为提示,树朝哪个方向倒,就表示日军正往哪个方向行进。

  利用这个土办法,李本信和其他儿童团成员,每日都为村民站岗放哨。一次,他看见日军远远过来,就和其他儿童团成员将树放倒。村民看见后,便陆续撤离到村后面的山上。“日军也来到了山上,幸亏我们躲在山林内,未被发现,但通过缝隙能看到日军的军靴。”他回忆说,当时大人们都叮嘱千万不要发出任何声响,大家都屏住呼吸,生怕被发现。

  日军扫荡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常常都能听到哭叫声。国恨家仇让儿童团成员们暗自发誓:一定要赶走鬼子。“日军残酷的扫荡,让我亲眼看见了他们的野蛮暴行,使我无法忘却抗日战争的苦难生活。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生活,也为了给自己找条出路,从小我就下定决心要从军。”李本信说。

  1944年,李本信从文西师范毕业后,前往县里一所小学执教。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他几乎要教所有科目。“毕业后,虽然当了老师,但还是希望能上战场。”他说,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要去从军。

  1947年10月,19岁的李本信带着几名学生,投笔从戎,被分在胶东军区东海分区4所当文书。一年后,部队重新整合,他又被归入华东野战军五院。

  枪林弹雨抬伤员不畏牺牲救战友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他所在的后方医疗卫生部队驻扎在安徽萧县一带。虽是部队文书,但战事吃紧,也经常冒着枪林弹雨,组织运送伤员。在激烈的战斗中,李本信和战友抢救了无数受伤的战士。“打主攻时,伤员特别多,有时候连续十几个小时都在前线组织抢救、运送伤员。”他表示,在转运伤员的过程中,为了不耽误治疗时间,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一次搬运遗体的经历,让李本信终生难忘。他属于后勤部队,运送、照料伤员是家常便饭。战争期间,不少伤员都躺在病房内接受治疗。一名战友受伤严重,后半夜离世后,遗体已经僵硬,手却攀着门框。进部队不久的李本信看到这一幕,毛骨悚然。遗体不能放在病房太久,必须马上搬离。他鼓足勇气,用双手使劲掰开攀着门框的战士,并和另一名战友,合力将遗体抬上担架。“搬运过程中,连看都不敢看一眼,十分恐惧。有了这次经历后,以后遇到就习以为常了,最重要的是克服内心恐惧。”说完,李本信的情绪显得有些激动。

  李本信相告,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打得都很惨烈,在战场上,经常是部队冲上去后,抢救伤员的工作也紧跟上去。为了抢救伤员,有一次他和队友、医务人员冒着国民党军队的炮火,抢救一位身负重伤的年轻战士。这名战士右腿被炸伤,现场医务人员为他简单包扎了伤口,并止血。他和队友迅速将小战士抬到后方医院治疗,成功救下一命。

  为了表彰李本信在淮海战场冒死抢救伤员的无畏精神,经过班、排、连、营层层评选和推荐,他被部队授予三等功一次。

  60多年来,李本信荣获的三等功奖状和军功章,一直保存完好。每次想起这段红色历史和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百万雄师过大江战火纷飞常梦回

  在和平谈判烟幕的掩护下,国民党军队积极布置长江防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取得淮海战役胜利后,1949年4月20日,毛主席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为了防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此时,李本信所在部队驻扎在安徽芜湖的土桥一带。他负责照顾伤员,包括喂药、喂饭等。为照顾伤员,他几天几夜得不到休息,困了只能眯一会儿,累了就强行撑着。

  李本信处于部队后方,前方不断有受伤战士送来治疗。“伤员浑身都是泥水,我打了水,把伤员清洗干净;伤轻的战士要上厕所,我就背他去;伤重的不能动,就拿便盆接。”李本信回忆说,忙了一整天,感觉人都快散架了,但吃完饭,就有力气了,又接着干活。

  由于在渡江战役中表现突出,他再次被授予三等功。

  1978年10月,李本信转业到江山,任县防疫站站长、爱卫办副主任,直至1985年7月离休。

  如今,李本信离开江山已近30年,但思维清晰的他依旧能记起在江山工作的经历,甚至能说出部分地方的小地名。或许,这与他常年下乡分不开,江山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为了消灭钉螺,他带领员工在一条条沟渠、一块块田地上寻找钉螺踪迹;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他就翻山越岭,调查水源状况,勘查地形。“正因为要经常下乡,体验乡下生活,和江山百姓建立了深厚友谊。”

  离休后,李本信来到杭州,并在杭州市老年大学学书法。1992年,因写得一手好书法,被聘为书法教师,带起了学生。如今,他对生活很知足,闲暇之余就练习书法,和一些书法爱好者切磋技艺。

  “和现在的生活相比,以前的生活自然艰苦,但苦日子也有欢乐。回想以前和战友们在一起的时光,心里觉得很充实。有时候晚上做梦,都会梦到和战友们在一起的日子。”李本信说,他的爱人是解放战争结束后,在部队结识的,算是革命夫妻,妻子在部队几年就转业了,很怀念在部队的生活,如今每每想起,依旧心潮澎湃。

  采访札记:

  得知我们要来采访,李老特意写了简历,翻出战争时期的纪念物,为采访做了不少准备。尽管已87岁高龄,但仍精神抖擞,走路不需要搀扶,也不需要拐杖,讲话清晰,铿锵有力,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谈吐和气质。他说:“我一直在后方部队,没有真刀真枪地上过战场,但战争中的艰苦岁月,却时常和孩子们提起,希望他们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经历硝烟弥漫的战场,李老的心态十分坦然。“走过这么多路,没什么放不下的,看得多了,一切也都能泰然处之。”

  每天,他都雷打不动地练习书法,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采访过程中,他还展示了书法作品及成果。一幅幅书法作品,一件件获奖证书,都是他晚年生活的见证。他遒劲有力的字迹中透着宁静,就像他的处世态度一样,内心始终有片安宁的净土。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姜层层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