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王全忠:见证50多名日军不战而降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cc     时间:2015-07-10 08:31:21    「我要投稿

  人物简介

  王全忠,男,1926年出生,山东枣庄人。1943年3月参加革命,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南军区三分区通信员、班长,103师副排长、排长,江山县人武部参谋,大陈区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公安局治安股副股长、劳改大队副队长,砩矿副矿长,长台区委宣传委员,贺村派出所所长,白云石矿场场长,工商局干部等职。1984年3月离休(今年7月1日凌晨逝世)。

  放牛少年投身抗战

  1943年的鲁南大地,日寇和伪军的扫荡依旧频繁,鬼子据点星罗棋布地嵌在一些战略要地、隘口,战争、灾荒使穷苦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王全忠家生活在山东省枣庄县的一个村子里,家中有父母、三个姐妹和两个兄弟。由于鬼子常年扫荡,家里没有多少存粮,盘踞在县城和据点的日军时常出动,对周边村落进行烧杀抢掠。“我在山上远远望见日本鬼子过来,赶紧回去报信,父亲就带着村民们往村后山上跑。”7岁起就放羊放牛的王全忠,抗战开始后,“放哨”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日本人来了,抓鸡、抓猪、抓牛,还要抓壮丁去修据点,被抓到的差不多都没有回来。”说起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王全忠记忆犹新。有次鬼子进村扫荡,已经随大伙儿躲进后山的他,远远望见一位老奶奶跑得慢,被日军抓住后枪杀。他说,日寇铁蹄践踏之处,无不生灵涂炭。

  “小伙子长大了想干啥?入伍吧!跟着我们打鬼子。”1943年3月,兰陵县游击区中队转移,刚好驻扎在村里,村里的一些青壮年都跟着游击队走了。父亲看儿子也不小了,便将他推荐给了中队长。这个18岁的放牛少年,从此走上了抗战征途。

  首次遭遇战旗开得胜

  1943年下半年,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开始走出困境,在1944年连续发起春、夏、秋、冬攻势,王全忠这一年调到了岭南县大队,真正零距离体验到战斗的残酷,以及打胜仗的喜悦。

  “攻势开始前,由于日军网罗收买汉奸、叛徒、地主豪绅充当走狗,粮食、棉花和其他战备物资已被搜刮得所剩无几,我们的处境非常艰难。”王全忠所在的兰陵县大队,虽然建有一所兵工厂,能自产一部分子弹和手榴弹,但作战物资依然十分紧缺,每个人发到手的只有一杆“汉阳造”、一颗手榴弹、20来发子弹,吃穿没有保证。

  “入冬之后还是穿着薄薄的夏装,根本抵挡不住严寒,有不少战友病倒后,再也没起来。”除了穿不暖,吃的更缺,树皮、草根、花生壳,是他们入冬后的主要粮食。

  1944年抗战形势好转,在夏天一个闷热的清晨,王全忠所在县大队300多人从所驻村子出发,计划对几十公里外的一个据点的鬼子进行伏击,怎料鬼子也在当天上午从据点出发,准备扫荡该村。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在离村口不远的山坳处打响。

  “估摸有300来人,前面一排都是伪军,鬼子躲在后头放枪放炮。”王全忠说,遭遇战整整打了一上午,有8名战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村一起入伍的伙伴也在战斗中牺牲,他本人肚子则被炸飞的木屑擦伤。“这是我参军以来第一次经历这么大场面的战斗。”最终,这场遭遇战以日军溃败、活捉37名日伪军告捷。

  鬼子起义后指导作战

  1944年入秋,离兰陵县80公里外有个日军据点,驻守着一个小队,共50多人。“由于这个据点地处一条交通线上,战略位置重要,上级曾要求我们大队设法拔除。”王全忠说,因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又离周边的日伪军据点很近,敌人相互支援十分方便,不宜武力强攻。

  正当部队发愁时,从情报中获悉,这个日本小队长厌战思想严重,思乡心切,经上级研究决定,把他定为争取对象。“在当地武工队的配合下,我们通过一些和日军混熟了的群众,支持抗日的伪乡长、保长,接触到这名小队长,把抗日传单、画片等给他看,开展宣传。”

  1944年10月的一个晚上,按预定计划,兰陵县大队提前派出一支20来人的小分队,驻在据点外一处小山林中,并在白天最后一次接洽了日军小队长,最终做通了他的工作。“日本人不战而降,还真是稀奇事儿。”一同前往的王全忠表示半信半疑。

  次日早上6点多,只见据点土黄色的高墙上,没有一个站岗放哨的日军。突然,一杆白旗竖了起来,很是显眼。“看到这情景,我们的心算是放下来了,几个月的劝降算是没白忙。”王全忠跟着小分队进入据点,50多名日军起义,所有武器弹药都整齐地码在空地上,并于当天上午与小分队返回驻地。

  到达驻地后,县大队对起义日军热情接待,并在驻地召开欢迎会。会上,高度赞扬了该小队的正义行动,向他们进行了抗日宣传和国际主义教育,号召他们参加日军反战同盟,与八路军一道,进行反日本军国主义斗争。

  此后,这支日军小队全部参加了抗日队伍,并指导作战训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而英勇战斗。

  采访札记

  记者见到王老时,他正住院,靠在病床上翻看报纸,左手还打着点滴。89岁高龄的他,头发花白,干瘪枯黄的脸上写满沧桑。但每每回忆起抗战经历,在他那凹塌的眉窝下,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一上午的采访,笔者努力挖掘隐匿在他心中那些不为人知,又值得铭记的抗战故事。由于早年患有舌疾,王老口齿不是很清楚,加上比较浓重的山东口音,很多时候要耳朵贴在他嘴边聆听,偶尔实在无法会意,只得观察口型。说到精彩处,他的左手还来回比划,护工几次上前压住,防止滴液受影响。

  王全忠18岁就参加抗战,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合格的战士。“在部队主要是当通信员,从这头到那头,来回传话。”他说,因从小放牛,练就了一身好体魄,脚力很好,而且对当地地形、地貌很熟悉。调入鲁南三军分区后,顺理成章成了一名通信员,负责军情传递和战时传话。

  谈及负伤,对于参加过残酷战争的他来说,又觉得很幸运,仅有一次擦伤。“亲眼看着战友牺牲,尤其是同村的儿时伙伴倒在自己面前,心如刀绞。”说起那次遭遇战,王全忠仰望了一下天花板,眼角有些湿润。

  7月1日凌晨,王老与世长辞,但他骨子里的那股硬汉精神,和他发自内心的浓浓爱国情,则永远地留了下来,激励着后辈在新的环境中奋勇前行。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姜层层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