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故乡的杨梅岭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cc     时间:2015-03-18 08:35:16    「我要投稿

  从峡口启程,驱车到三卿口,再驾车沿山溪在两米多宽的盘山水泥路上,蜿蜒十多里后,开始徒步上杨梅岭。农历正月初九,我从城里出发,会同住在峡口的十多名亲属,为祭奠安息在大山中的先辈,又一次踏上故乡杨梅岭。

  杨梅岭在峡口镇上西坑,距峡口镇中心近四十里,途中要翻越一座大山——相传在上西坑尚无人烟时,这座山上杨梅树遍布,先辈们便把这条进出山必经的山岭,称为杨梅岭。

  到过上西坑的山外人,尝过翻越杨梅岭的艰辛。杨梅岭顶峰海拔1300多米,山高700多米;弯弯曲曲的盘山小路,途中弯道竟有30多处;有陡峭的台阶,山外人称“抬头望山顶,帽子掉落地”;也流传着“有囡莫嫁上西坑,芦苇盖房篱笆墙,下雨屋内酱油汤”的民谣。

  杨梅岭中途有两处山泉,半山腰有一座十多平方米的路亭,这是山里人翻山越岭唯一避风遮雨之处。那时没有雨伞,山里人扛木头、毛竹出山,都会带着斗笠和一块塑料布,但这样简陋的雨具,只能挡住小雨。每当大雨天,十多平方米的路亭常挤着四五十人。从峡口赶集回家,乡亲们三五成群,大伙儿会一边爬山一边唱歌,肚子饿了,就喝几口山涧里的山泉水充饥。

  杨梅岭山路狭窄,那年代山里人运米、运肥料用的是干粮袋和箩筐。进杨梅岭捡柴禾的山外人,习惯把柴禾捆成两捆,用扁担平挑。我们赶集回家在杨梅岭与挑柴人相遇时,稍有不慎,走外面的人就会掉进树丛里;山里人挑着的箩筐绳滑出扁担头、一只箩筐掉下去或干粮袋被柴禾戳破米漏掉,也是常有的事。

  山里面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初级小学,从十岁到十二岁的两年中,我和村里四五个同学一起,每周两次跋涉二十多里,翻越杨梅岭,到三卿口社中心上高小。冬天下雪,我们便用棕片裹住脚,穿着草鞋从冰冻的杨梅岭溜滑下去,小伙伴们一点也不怕,个个都觉得挺好玩。半滑半走到山脚下,一双脚已变得热乎乎。

  那时期,山里人看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常相约在晚上去山外看电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智取威虎山》的电影,首次在三卿口公社放映。得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几个年轻人约好,待傍晚生产队收工后,吃过一碗冷玉米饭,就每人扛一根近百斤的杉木去卖,仅用一个半小时,就翻过杨梅岭,到三卿口看上了电影,夜里又回到家。虽然有点累,但很划算,因为不但看到了电影,还挣到了一块多钱。

  记忆中这些关于杨梅岭的往事,现在回想起来仍令我畏惧。但正是故乡的这条杨梅岭,磨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上世纪末,勤劳的120多户、470多名乡亲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翻过杨梅岭,走出了大山,在205国道沿的峡口集镇上,建起了新的家园。

  我和乡亲们一样,忘不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土、一方水,还有那条杨梅岭。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姜层层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