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达埂行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yumm     时间:2014-09-03 09:31:19    「我要投稿

  达埂是一个普通的村庄,紧邻淤头老镇。达埂有三多:塘多,亭多,碑多。

  达埂有口塘叫丽川塘。达埂古名“丽川”,意为“一马平川的美丽的地方”,这名字美得令人炫目;而质朴的村民则习惯了叫她小名——达埂,江山方言里意为“大晒谷场”。

  深恩塘是很有故事的一口塘。传说很早以前,淤头溪上有条黄龙经常兴风作浪,村民苦不堪言。人们请来张天师制服了黄龙,又造了一座塔,永远镇住它。据说,深恩塘就是黄龙的其中一只眼。塘里的水常年不涸,清澈见底。

  达埂村头有一座“添丁亭”,口口相传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对小夫妻迟迟没有孩子,他们信了村里老人的指点,每天晚上来村外一高地,点灯求子。不知是诚心感动了天地,还是心静自然成,不久后女人果然生下了孩子。从此,达埂村民都会来这里烧香点灯,以求添丁进口。为纪念这一乡风民俗,后人就在这里修建了“添丁亭”。上世纪八十年代,姜正祥老人从台湾回乡探亲,看到该亭衰败不堪,于是捐资重建。

  走在达埂村,不少功德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每一块碑都记录着一件善事、一项义举:有道路硬化的,有水塘改造的,有为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有为新农村建设捐资的。

  达埂村最大的碑是石牌坊,上面没有行善者的姓名,只有两句祝福感恩之辞:人歌上寿堂承余庆泽,天锡嘉祥世晋太平年。

  这座石牌坊是村里的刘从先老先生百岁寿辰时,子女们用办酒席的钱,请来石匠泥水匠,拓宽、硬化了村口路面,还建起了这座高大的石牌坊:“百岁门”。

  刘从先老先生有三儿二女,刘亦雷是老二。已过花甲之年的刘亦雷向我们介绍了父亲的坎坷经历和仁者胸怀,说父亲与人为善、不做亏心事、不说过头话。让刘亦雷感到自豪的还有两样,一是刘家是教师之家,二是刘家后代人才辈出。刘从先自己和祖辈都是或曾经是教师,孙辈中有十三个大学生、硕士生。古人说得好:“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在达埂村,刘亦雷的爱人蔡彩妹孝敬百岁公公的故事家喻户晓。刘老先生退休那年,老伴就因病去世了。接下去的四十年里,他的生活起居就主要由蔡彩妹三妯娌照顾。都说“隔层肚皮隔座山,女儿媳妇不一样”,但蔡彩妹她们三妯娌把公公照顾得很好。邻居都说刘老先生的高寿离不开媳妇的孝顺,夸赞蔡彩妹是新时期“最美媳妇”。

  其实,达埂村除了塘多、亭多、碑多之外,还有故事多。这里的每口塘、每块碑、每座亭都有故事,而眼前这所姜氏老宅,更有很多的故事。

  1942年8月底,立秋刚过,达埂村突然热闹起来,汽车、高头大马进进出出,戴钢盔的战士、戴白手套的将官来来往往。姜氏祠堂里住进了部队剧团,刘家祠堂里住进了工兵连,姜方隆家住进了四十九军军部……那段时间,村民们天天可以碰见王铁汉军长,着白手套、高筒马靴,手持黑色文明棍,神采飞扬。刚刚结束的仙霞岭大捷就是由他亲自指挥的,为此他还得到国民政府的传令嘉奖。就是这个铮铮铁汉,“九一八事变”前,面对日本鬼子的武装挑衅,他不顾上级的命令,毅然打响了国民党军队抗日第一枪。

  王铁汉有时会到下属各部队驻地走走,有时则是陪同上级视察工作。来得最多的是顾祝同和戴笠——前者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四十九军的直属领导,后者除了军统局长的公开身份之外,同为江山人的他也特别关注老家抗战情况。还有一个高鼻子、红头发的外国人也多次来到达埂村,经常和戴笠一道,漫步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他就是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思,时任中美合作所副所长。一时间,小小的达埂村名人云集。从这里送出去的每封信件、打出去的每个电话、发出去的每道电讯,都可能和整个江南抗战大局有关,与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有关,和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局势有关。

  历经八十多年的雨雪风霜,姜氏老宅已有些破败,但门楣上“通德集贤”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通德”,指智、仁、勇“三德”;“集贤”,则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广西作家陈肖人曾经感叹说:“一座古宅,就是一部文化史。”眼前的这所姜氏老宅,还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达埂是一个很不普通的村庄,达埂有些很不普通的人。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