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姜洪水与江山话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4-01-11 09:58:16    「我要投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500多年前,孔子们“说话”是拿来“曰”的。以后这个“曰”字,在文字表达上慢慢地消失了,“曰”的功能大都被“说”和“讲”替代了,见诸文字的,似乎只有“诗云子曰”少数几个遗老了。可是在我们江山话里却顽强地保留着“曰”字,“说话”叫作“曰事”;“说法”叫“曰法”,持这种表达方式的地方,在当今中国,或许是绝无仅有的吧。

  古代汉语有四声,叫作“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也有四声,叫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的平声,现代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今古不变,唯有入声,在普通话里不见了。原来的入声字,被“入派三声”,发配到其它三种声调里去了。可是在作古典诗词时,却还习惯地保留着入声字,去了入声字,古典诗词的韵味就大打折扣了。为了这个入声字的去留,诗词音韵界的专家们也着实打了多年的口水仗,却不见胜负结果,写诗的人学诗的人大都保留着入声字,这却苦了没了入声字地域的诗人们,他们只有把上千个入声字都死记硬背起来,真是一件苦差事。而我们江山人,辨别入声字来却毫无障碍,“一六(lu)七八十”、“屋北(bu)鹿独宿”读来短促干脆、铿锵有力。用江山方言发音,一出声就能知晓哪个是入声字,真是得天独厚。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江山话的古老和独特。

  江山话是江山人的母语,江山话在江山传承了数千年,江山话维系了江山人的乡情亲情。在异县听到江山话,那是同乡;在异省听到江山话,那是朋友;在异国听到江山话,那就是兄弟了!六十年前背井离乡到台湾的江山人,回来以后,满嘴地道江山话,乡情友情亲情油然而生矣!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随着新时代人员迁徙流动的不断加剧,江山话却也慢慢地被弱化了,会不会有朝一日被消失呢,或许吧。但是,我们愿意她消失吗,当然不愿意。不愿意消失江山话,是不是与普通话唱反调呢,也不是。因为普通话是官话,用于大交流,而江山话是家乡话,用于小交流,两者共生共存,并没有舍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政府提倡普通话,也并没有说消灭方言,相反,在另一方面政府也提倡保护方言。

  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江山人说官话”。这话不假,也没有贬低江山人的意思,我们的祖辈父辈,甚至我们自身这些南蛮子,确实讲不好普通话。可是,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孙辈,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普通话讲得已经不亚于北方人了。可是事物往往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小学生们在学校里讲普通话,回到家里,家长们却还要用那不太道地的江山官话与小孩打官腔,弄得小孙子不得不毫不客气地为爷爷奶奶们正音,这实在是大可不必的事。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希望孩子们在学校里讲普通话,在家里讲江山话,倚重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地方方言呢?

  因为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是大中华文化。大中华文化是由许许多多的地域文化组成的,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国丰富悠久的地域文化借方言传承;同乡之间、家人之间的亲和力,也常由方言维系。没有了方言,就谈不上什么地方文化,缺失了任何地方的地方文化,我们大中华的文化都是不完整的文化,所以保护和传承方言,也就是保护中国文化。

  姜洪水积40年之心力,编纂出版了《江山方言浅解》,为江山方言的研究和传承上作出了大贡献,这种贡献,保护了江山的地域文化,也保护了中国的大文化,这个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本文是姜洪水新著《江山话浅解》的跋语)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