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语文教学需适量的“铁质”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4-01-02 10:33:20    「我要投稿

  教师进修学校  王荣

  闲时看到花农在铁树根部放一些铁片,甚是好奇:“植物也需要铁吗?”花农说:“铁是植物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动物更需要铁,人体如果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甚至更严重的病症。”

  生活处处皆智慧,花农也有朴素的哲学。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刚刚教书那会儿,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语文教师嘛,当然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文学涵养为靠山,然后接受教育学、心理学、师德培训等等,自以为完成了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塑造,自信地走上了神圣的讲台。

  可是,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同样需要微量元素——哲学、美学等学科的涵养,否则,教材的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重点难点的把握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像缺铁性贫血,造成教育生命的苍白。

  比如苏教版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其实就是优美、悲剧美、壮美的文学描绘,其中三个日落的场景,蕴含“世间有大美”,体会三种不同形态的美,教师就需要美学知识。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宗教知识,要有理解宗教而且超越宗教的人文精神,比如中国古代散文苏东坡的《赤壁赋》、庄子的《逍遥游》,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材中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外国散文赫尔曼·黑塞(德)的《农舍》,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的《〈宽容〉序言》等等,这些课文,都有哲学、美学等等文化的渗透。

  那么,是不是掌握了哲学、美学,就可以把课文讲好呢?未必。不懂哲学是缺铁性的贫血,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中学生,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是比较直观和粗浅的,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把哲学、美学无限拔高,理论说教,一定会把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所以,我的观点是,一定要深入浅出。理论的东西是画龙点睛,用浅显生动的例子旁征博引,才会吸引学生时而深思探讨,时而浮想联翩,妙语连珠。

  以《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为例,比如我们讲为什么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那么,就马上切入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一块肉骨头,狗与狗之间一定会争抢的,而人就不会,他会想到让谁先吃,爷爷吃、爸爸吃还是孩子吃,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礼义廉耻、道德秩序,这就是思想形成的文明。

  哲学、美学、政治、宗教等,语文教师应该进得去出得来,进得去才能吸收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免教学生命里缺铁性贫血;但是要出得来,出不来就成了精神的囚徒,教学中就会出现偏执或偏差,这也跟人体吸收营养一样,适量最佳。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