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故乡不了情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11-06 09:39:17    「我要投稿

  清湖,商代居人,唐朝置乡,盛于南宋,属富庶殷实之地,水陆重要之码头,有“清溪锁钥”之称。鼎盛时期,沿溪码头多达17个。

  清湖溪由两条溪交汇而成,溪面宽阔,溪水清澈;两岸青树翠蔓,参差披拂;近岸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旁郁郁葱葱的航山倒成了点缀。

  老人描述浮桥,如臂如腕的铁索上铺着木板,贯于东西两岸,似浮在水面上,故称“浮桥”。估计船上货物靠人挑牛驮,桥不可高空架设,涨水时必须拆卸木板。支流上建有“航桥”,从图片资料看,航桥约由三寸多厚、几尺宽的石板拼成,粗糙防滑,隔三米左右架于石墩上,石柱出河滩半人高,非常结实。靠岸缓缓坡路,两边台阶路,台阶合挑夫抬脚之高,略显低;阶面容箩筐簸箕之宽,便休憩;至高处有灯塔。可能浮桥留给人印象最深,附近地方就叫浮桥头。曾经的辉煌,只供老人依恋感怀,思古惜今了。

  走过洋桥,直通清湖上街口,有“仙霞古道”标牌,是仙霞古道陆路起点站。上下街南北走向,缘溪而定。中街横在东西,与如今新街衔接,属繁华地段。上街鹅卵石路,颇陡。沿街屋檐相连,墙上还留有“染坊”“盐铺”墨痕。

  拐入小巷,还能拾捡到遗迹:天井内角落里,密密麻麻地铺满鹅卵石,让人感到往昔岁月的细密;五圣殿弄、道宫弄等地名,透有浓郁的文化烙印。巷子里没碰到几个人,可并不寂静,隐约有“叮叮,当当,嘭嘭”声,循声望去,那低矮的旧房子内,是一个个家庭工厂。

  悠然地徜徉在这小巷小弄里,酿出了一股醇醇的故乡味,我曾在这里生活过,那个门口堆满旧鞋,慈祥又可爱的修鞋老头不见了;那个用传统而简陋的剃刀,曾为我孩子剃过满月头的理发师,动作迟缓了;那个胖乎乎奶声奶气地叫我阿姨的小女孩,出国留学了;围坐在门口碾石上的超生四姐妹,不知咋样啦?曾经所住的政府大院内,树枝挂在屋顶,半夜醒来,树叶瓦砾相擦发出瑟瑟声,和着溪水的哗哗声,特惬意。这温馨又熟悉的地方,梦幻般地清晰起来……

  记得夏日清溪,是从晨曦中开始的,一片叽叽鸟声里,捣衣声此起彼伏;午间独坐树荫下,静享鱼虾翕忽往来,真幸福;夕阳在山,成群男孩零星的嬉水打闹声,越过上空,穿过小弄,《摇篮曲》般地揉进这恬美的乡村,飘进乘凉妇女耳中,是她们做晚餐的钟声。

  天渐渐暗下来,男人光膀挟衫,纷至沓来;女孩悄悄围在浅潭处,几滴嗔娇声,换来许多呵护的目光;稚童试探在沙滩上,彩色救生圈掖着滚着,父母尾随其后;有些妇女最会凑热闹,竟把刚用过的餐具拢到河里洗;远处渔翁驾舟滑来,岸上人喊号子似地搭讪,传来悠悠声;我忍不住挺着身孕下水,有人急喊:“别摔倒!”为我捏了一把汗,爱人急忙跳下水护着……这幅飘飘漾漾如归故乡的画面,就这样在我心里永驻。

  如今人们改用洗衣机,自然少了捣衣声;一脚跨进大院,一种亲切涌上心头,现实与记忆的画面交替出现:这儿少了一棵树,那晒衣服处却堆满了杂物;这房间是我当初温馨的家呀,早成为人家的港湾了。我引颈探腰一望,换来一句“找谁呀?”不由想起苏轼诗句:“故国神游……人生如梦。”

  我姗然离开,只有溪边的樟树,依然偃卧于石阶旁。如黛如墨的榆榔树干上,一圈圈肿起的纹路,像老水牛的颈项,苍枝屈虬地纷挂在岸边,扑打着水面,是它们见证着清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