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婺剧演员、导演陈雪梅:钟情婺剧半世纪 艺苑丹心铸华章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10-24 09:36:00    「我要投稿
 

  人物名片:陈雪梅,国家二级导演,1946年出生于金华,1959年入江山婺剧团训练班学习,曾任江山市婺剧团团长、江山戏剧协会主席、衢州戏剧协会副主席,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导演协会会员、浙江戏剧家协会会员,从事艺术工作50余年。由她编排的《江郎须女》、《仙桃恋》、《桃花湾的娘儿们》等节目,在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

 

 

  有人说,演员是吃青春饭的,他们的艺术生命太短了。可是,也有人把一生都献给了舞台,实现自身的美丽蜕变。从16岁到67岁,从金华到江山,在戏曲舞台上一呆就是50多年,婺剧演员、导演陈雪梅,把对戏曲事业的热爱,从舞台搬到了幕后,又从幕后搬上了讲台。

  启蒙:从工人到学员,她找到了一生的热爱

  陈雪梅出生于金华。1959年,13岁的陈雪梅跟着父亲进入一家文具印刷厂当学徒,心灵手巧、性格活泼的她不管在哪个车间都很受欢迎。

  她的师傅周圣芳喜欢京剧,平时有空就哼几句。陈雪梅总跟着哼唱,而且每次都学得很快。周圣芳欣喜地发现,这孩子是块演戏的料,就带着陈雪梅去金华京剧团,让朋友帮忙看看。陈雪梅当即唱了段《苏三起解》,受到表扬后,她学戏的兴趣就更浓了。

  后来,厂里成立了业余剧团,报名参加的人中,陈雪梅年纪最小。剧团排练都放在晚上,因为年纪小,陈雪梅并没有被安排到角色,但她还是天天去看。久而久之,厂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小姑娘,非常喜欢戏曲。

  陈雪梅和戏曲结缘,有家庭的因素。她的父亲喜欢看京剧,母亲则是越剧迷。那时因为全家三人都在工厂上班,经济条件较宽裕,每周六父母都会带她去剧院看戏。看戏时,陈雪梅很少坐在位置上,大多站在舞台前看,她说:“这样唱腔听得清楚。”剧中的台词,她回到家就能凭记忆,记在本子上,然后反复学唱。在正式接受戏曲培训之前,她的戏词就已记了好几本。她说每次看戏都是一种积累,平时如果有了什么想法,也记到本子上,这个习惯她一直都保持着。

  1959年,听说江山婺剧团要在金华招人,陈雪梅就去面试了。也正是这次面试,改变了陈雪梅的命运,正式拉开了她的戏曲人生序幕,当年面试的情景,她至今仍记忆犹新。“面试的地点放在金华第二招待所,我当时唱的是《歌唱二郎山》,唱到一半音乐老师变了个调,我就立马跟上她。她抬高一个调,我就跟着抬高一个调。”唱完后,陈雪梅偷偷瞄了一眼,只见成绩单上写着两个字——“童音”。过了几个月,陈雪梅接到了复试通知,去义乌参加复试。化妆、勒头、走台步,从未接触过这些的陈雪梅,一站到台上就韵味十足。“平时去打酱油,我都会踮着脚模仿走台步,好像天生就喜欢舞台。”陈雪梅笑着说。

  入戏:从学员到演员,用青春书写舞台华章

  1961年9月,16岁的陈雪梅独自一人来到江山婺剧团训练班,正式接受戏曲培训。进团三个月,训练班的学生们要进行汇报表演。团里的叶金钗老师教大家昆曲《思凡》,6个女生集体训练动作。训练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陈雪梅学得很快,决定给她单独训练。同时,还教她一出婺剧优秀传统折子戏《哑背疯》,一人扮演哑父和疯女两个角色,上半身演唱着动听曲调的少女,下半身演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大爷。三个月满,训练班进行汇报表演时,大家都是演一个戏,陈雪梅一人演了两个戏。就这样,陈雪梅成了叶金钗老师的关门子弟。

  到了训练班,终于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戏曲,陈雪梅的学习劲头更高了,唱、念、做、打,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挥汗如雨地练习。她每天坚持练功,到现在年近七旬还会倒立、翻跟头。因为个子高,陈雪梅很早就被安排去配戏了,所以她的舞台生命很长。由于表演成绩冒尖,训练班有意把陈雪梅培养成训练班里的一面红旗,陈雪梅也立志做“名演员”。

  当时,训练班有10个男生、8个女生,人称“十八罗汉”。他们去乡下演出时,男同学负责抬箱子,女同学负责挑铺盖。1963年,江山婺剧团应邀去上海演出,在演出的2个多月,场场爆满,得到了戏剧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上海,大家早上练功,下午演出、观看其他剧团表演。上海大世界这个大舞台,汇集了所有的演艺团体,汉剧、黄梅戏、木偶戏等多种剧种都在那里上演。陈雪梅把她看到的、想到的,也记到本子上。

  1964年,训练班合并到江山婺剧团。因为嗓音条件好,陈雪梅演了很多现代戏。1968年,她被调往常山越剧团任演员,花旦、刀马旦、小生,各个角色她演起来都得心应手。

  1979年4月,陈雪梅调回江山婺剧团,她的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看新剧本、学曲子、背台词、学唱腔,就连坐月子的时候,她也在拼命地学。过了几个月,她就带着未断奶的孩子去乡下演出,一天两场,由于劳累过度,8月份,陈雪梅被检查出声带水肿,不能登台演戏了。


 

  

  转身:从演员到导演,她富于创新屡创佳作

  1980年,江山婺剧团派陈雪梅到省艺术学校导演进修班进修一年。因为之前演过花旦、小生等很多角色,了解各个行当的基本功,所以在进修班里,她学得比其他人都快,特别是在她较为薄弱的理论方面,她学得更是认真。第二年,陈雪梅回团担任导演、副团长。

  从演员到导演,从台前到幕后,舞台经验丰富的陈雪梅,很快适应了不同角色的转变。她的识谱能力强、记忆力好,一个武打场面,看过后,她几乎能一丝不漏地记下来,回来后再编入剧中。担任导演后,陈雪梅对戏曲进行了创新,她编导的很多作品陆续在省市获奖。

  1983年,由陈雪梅执导的《三请梨花》,在金华地区“三并举”会演中获导演一等奖;1985年,陈雪梅执导《碧血芳魂》,首次在剧中设立了“台中台”(舞台中间搭建另外的小舞台),该剧在省戏剧节会演中获导演奖;1987年,她执导的《桃花湾的娘儿们》,获省戏剧节会演导演二等奖;1991年,《仙桃恋》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获导演二等奖,在省里引起轰动。我省著名编剧胡小孩,当场拿出一个剧本让陈雪梅编排,现任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的顾天高,也对陈雪梅非常赞赏。1996年,陈雪梅进行创新,执导的《江郎与须女》,在表演风格上融入歌舞,在省婺剧会演上,导演、编剧、舞美、灯光等都获得了一等奖,在全省戏剧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1994年,陈雪梅担任江山婺剧团导演、团长。剧团是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为了生存,剧团只能带着演员闯市场,只要有演出,他们就演,不管演出费高低。“每年从正月初一出去,演到清明后回来。一票戏要演三天四夜,大家苦,我心里也难受。”陈雪梅说,婺剧团异地演出时的艰辛,是外人难以想像的,有时甚至会碰到一些地痞闹事。作为团长,陈雪梅常为大伙儿的吃饭问题发愁,她既要联系业务、催讨戏金,还要安抚剧团演员的情绪。当团长这么多年,去外地演戏,乘车时她没有坐过一个座位,最多是在座位边上挤一下。出差时,她始终保持一个习惯,带两个信封,公家的钱和私人的分开放。

  那些年传统戏曲不景气,为了生存,陈雪梅也想尽了办法。一次在义乌表演后,陈雪梅受到启发,决定在戏曲表演前加歌舞戏,比如独唱、舞蹈等,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每次开场加演半个小时的歌舞,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这在金华地区所有戏曲团中属于首创。就这样,剧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歌舞、戏曲两手抓。

  上世纪90年代,陈雪梅还选派团里有潜质的人员,到上海艺术学院学习灯光、舞美、服装等专业,然后大胆地将这些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传统的婺剧中,丰富了观看形式,增加了观众群体。同时,也一步步地对婺剧的唱腔、锣鼓进行大胆革新,使原本粗犷的唱腔变得比较鲜明,锣鼓也更加细腻动听。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山婺剧”榜上有名,成为衢州地区唯一入选的项目。

  退休:从导演到老师,用热爱传承舞台艺术

  陈雪梅说,人虽然老了,但心态不能老。1999年,刚一退休,她就应聘到老年大学担任老师,办起了江山首个老年人形体训练班。她的丈夫,是她艺训班的同学,两人既是生活中的好伉俪,也是舞台上的好搭档。陈雪梅工作繁忙,她的丈夫则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她。

  2009年,我市在解放路小学和淤头小学各建立了一个婺剧传承保护基地,拉开了婺剧进校园活动的序幕。学生起初对学婺剧不感兴趣,陈雪梅从细节入手,将婺剧的“婺”字拆分成“矛”、“文”、“女”三个字,将“婺”字做成能分能合的模型,并顺势讲到婺剧的来源、特点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喜欢婺剧。之后,陈雪梅又创编婺剧健身操,在学校教授。

  2010年,她又受聘到江山中专,教授戏曲表演、影视表演。陈雪梅辅导过的徐舒莹、方可儿、刘明三人,分别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星城艺术培训中心夸赞陈雪梅为“金牌教师”。

  戏曲、影视表演方面的教材较少,现在陈雪梅在编写一至六年级的少儿表演教材。从未接触过少儿表演的她,买了不少书籍做参考,如《影视表演学基础》、《戏剧表演艺术》等。她说:“表演能开拓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反映力、模仿力,从儿童时期开始接受艺术熏陶,能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雪梅越来越注重锻炼身体,每个周末,她都走路去给学生上课。“影视表演,源于生活,生活中最愉快的是做游戏。”陈雪梅给小学生上课时,经常让他们玩一些游戏,如丢手帕、老鹰捉小鸡等,提高学生的反应力、记忆力。如今,她的学生小的只有四岁,大的六七十岁。

  虽然教的是表演、戏曲,但表演与文化相辅相成,陈雪梅经常劝导学生学好文化课。碰到不好好学的学生,有时陈雪梅就买《新华字典》送给他们,平时,自己也随身带着一本《新华字典》。

  很多原本唱婺剧的人,下海的下海,改行的改行,依然留下来的这批人,除了热爱,还是热爱。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重视婺剧传承,投入了大量资金。陈雪梅希望更多人继承、弘扬和普及婺剧文化,让婺剧更贴近日常生活,也期待着婺剧文化谱写出新篇章。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