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记忆中的高粱麻糍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10-09 09:45:26    「我要投稿

  

  小时候,家乡流传着“嘴馋媳妇盼过节,放牛娃娃盼下雪”的谚语。盼望中的过节,重阳节自然也不例外。

  老家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里人特别穷,吃的是以苦叶为主的玉米饭,住的是泥墙和土瓦盖的房子。即便是在这般艰苦的条件下,重阳节也丢不了吃麻糍的风俗习惯。大山里可种水稻的田寥寥,高粱便成了麻糍的主要原料。

  高粱是一种吸收肥力很强的粮食作物。为了不扫孩儿们过节的兴,每年春来时,家家户户都要留下一小块肥沃的自留地种高粱。种高粱需先育苗后移植,还要种得早,才能赶得上重阳节打麻糍。在移栽高粱苗的前几天,每株高粱穴里要浇下足够的粪便为厩肥。在高粱长苗阶段,还要施用人尿催苗,这样高粱秆才会长得粗壮,结下穗大颗粒饱满的高粱。高粱秆坚硬而微甜,那年代的小孩会偷偷去砍高粱秆当甘蔗吃,嘴唇上常被割得鲜血直流。

  每年农历的八月,大家都盼望着高粱快点成熟。到了八月下旬,有的农家在高粱九成熟时就收割了。刚收割的一串串高粱,扎成一小把一小把,放到外面风吹日晒。山区没有脱粒机更没有电,脱粒靠把高粱串用手按在平放的火厥上,另一只手用力拔动高粱串小杆刮下一粒粒的高粱。这活儿挺损手,不戴上手套手掌会被磨出泡来。脱粒后,把高粱再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放到石臼里用木棰去舂,一石臼不到十斤的高粱,没有半个小时不断地舂,高粱的外壳是捣不掉的。外壳舂掉后便成了高粱米了。接着又要晒,晒干后再用手推石磨,把高粱米磨成粉。

  重阳节前夕,忙碌的母亲见缝插针把石臼洗干净,重阳节早上,把高粱粉蒸熟,趁热倒入石臼里。父亲先用木棰顺着石臼沿碾压高粱粉,碾压到一定程度后,双手抡起木棰,侧着身子,嘴里发出“嘿啦呼啦”的声音,“嘭嘭嘭”的打麻糍声,顿时在山谷里回荡开来。

  完工后,母亲把石臼里的麻糍揉成一团抱出来,娴熟地双手一扎一捏,挤出一个丢到芝麻糖里,便成了一个麻糍。围在边上早已口水直流的兄弟们,立即争着抢着抓起来就往嘴里塞,那又香又甜,软软糯糯的高粱麻糍,真好吃!

  这样的重阳节,伴随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如今我已临近花甲之年,又一个重阳节即将到来,吃高粱麻糍的那情、那景,恍如就在眼前;那高粱麻糍的滋味,仿佛还在口里。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