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民情风俗志专家严肃:书写传承故事 再现民俗光华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09-12 10:16:29    「我要投稿

  

  

  人物名片

  严肃,原名严尚仓,贺村镇严麻车村人,1924年9月出生,1944年毕业于省立衢州师范简师部,1948年入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曾先后在大陈萃文小学、江山县简师附小、淤头中学执教语文、历史,期间兼任过县《江声报》编辑,上海《大公报》、杭州《东南日报》、杭州《天行报》特约记者。1950年,参与创办江山县文化馆并任馆长。1951年,任江山县教育工会主席。后因政治运动影响,回乡务农。1984年恢复公职,1985年开始,先后参与《江山市志》、《江山水利志》、《江山粮食志》等8部志书的编纂工作,从事史志工作20余年。2011年出版《严肃文集》。

  从衣食住行到婚嫁丧葬,从农作田野到畜牧百工,从民间流传到百姓信仰,民情风俗似一个极富魅力的万花筒,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民俗风情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历史文化风韵,反映了勤劳、勇敢、纯朴的民风民俗。这些优良的传统,通过长期的沿袭和发展,成为传承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繁荣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这些传统民俗,依然被民俗风情志专家们所推崇。

  不久前,在一个充满绿意的庭院里,见到严肃先生,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衣着朴素、身体挺拔、一头银洁白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已90岁高龄。入坐客厅,笑意盈盈的严老,向记者道出他对民俗风情志的热爱。

  饱经风霜不忘追求  熟知乡村风土人情

  “一切归功于我的父亲。”话匣子一打开,严肃就忍不住掉眼泪。1924年9月,严肃出生在严麻车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8岁时母亲去世,42岁的父亲是个水泥匠,但为了两个孩子,没有再娶。父亲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当时本地小学教学质量较差,他就和村里的20多户人一起,拼凑稻谷交学费,办起了私塾,雇佣了一名秀才担任教师,教孩子们四书五经。

  由于生活贫困,读了两年私塾的严肃不得不辍学,靠给财主家放牛度日,一直到16岁,才得到机会进入新塘边小学继续学业。毕业后,严肃考入省立衢州中学简师部。4年的学习生活,全在漫天烽火中度过。感念父亲的艰难和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严肃勤奋苦读,每天排队去图书馆看书。“那个时候班里的学习氛围很好,班里每天都有两份报纸——《前线日报》、《东南日报》。我常去传达室取报,先睹为快。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日记本,每天的读报心得就写在日记本上。班主任的办公室就设在教室后面,他每天都会查阅我们的日记本,看我们是否关心国家大事。”因潜心好学,在衢州中学简师部的学习,他进步明显,文字水平大有提高。与此同时,他尝试着向各类报刊投稿,开始与报为友。

  1945年,严肃毕业,在大陈萃文小学教书。1946年,他远赴台湾,在省立台东民教馆任干事,做阅览室工作。第二年,父亲去世,他回乡进入江山师范附属小学教语文,兼任《江声报》编辑和上海《大公报》、杭州《东南日报》、《天行报》特约记者。

  严肃爱憎分明,敢于抨击时政。1948年,时任县长的孟铸因嗜赌成性,在植树节前夜赌博到天亮,以致于错过了第二天的植树节动员大会。血气方刚的严肃连夜写成新闻稿,发往多家报社,对孟铸进行无情鞭挞。孟铸阅报后,要求严肃在各报上刊登“更正声明”,严肃拒不妥协。

  新中国成立后,严肃参与创办县文化馆并任首任馆长、县教育工会主席。1952年4月,正当他以全副精力专注于文化工作、笔端事业之时,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他被迫回乡劳动。从此,他扛锄头,挑畚箕,天天与农民兄弟一起劳动。30余年的时间里,他生活在农村一线,进一步熟悉了乡村的风土人情。

  花甲之年梅开二度  耕耘志坛二十余载

  严肃有7个子女,在“一把锄头养九个人”的农村生活中,他始终怀揣信念。他在笔记中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飞鸟,总会找到适合栖落的树枝;假如我是一滴水珠,总会纳入那奔腾的江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淤头中学邀请他担任语文、历史老师,不久组织上给他落实政策,恢复公职,后办理退休手续。

  1985年,61岁的严肃应江山市志编纂办公室之邀,参与《江山市志》编纂工作。到县志办后,他被分配做民情风俗志编写工作。为了了解民情风尚,他一天要跑好几个村庄,长台、保安、廿八都更是他经常去的地方。“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我和同事经常走路下乡,有时半月才能回来一次。”回忆起自己的第二事业,严肃眼角微微上扬,脸上多了一份自豪,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奋斗的岁月。白天他穿行于乡间小道,向村里的前辈了解民情风俗、各类典故;晚上回到住处,就赶紧整理材料,撰写社会风俗志稿,有时要写几十页稿纸。他没日没夜地干,将自己晚年的心血融入笔端。江山虽然是小县城,但不同村落的民俗有很大差别。为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他耐心推敲,对各个村落的民俗进行综合对比。

  一曲《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让大陈面闻名遐迩,但为何大陈面业发达且能代代相传呢?“历史上大陈地方多数村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大陈人就在开化县华埠镇开典当行,并且在各地置有田地,在衢州、江山、龙游、常山、开化5县都有仓库,一年光收租就有12万8千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人对食品的要求也更考究,花色食品如面条等开始畅销。”严肃向记者介绍,之前他在大陈萃文小学教了一年书,对当地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当地学风好,老一辈的大陈人很多都能写一手好毛笔字,村民文化水平较高。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让大陈面代代相传;与时俱进的工艺,更让大陈面畅销于千家万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锻就志坛一支硬笔

  严肃对修志充满热情,且一发而不可收。《辞海》、《成语字典》、《新华字典》等工具用书,在当年回乡劳动的年月里被抄家焚毁,他全部重新购置。遇有合适的书籍,即使条件不是很宽裕,他也要买下。修志过程中,他始终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多番查阅资料,反复对比查证。为了查阅更翔实的资料,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泡在省图书馆、档案馆里。

  经过5年的辛勤劳动,数次编辑、删减、推敲,《江山市志》终于在1990年正式出版,并获全国二等奖。之后,他又应城关镇人民政府、交通局、地名办邀请,分别参与了《江山城关镇志》、《江山交通志》、《江山通览》等8部志书的编纂,并任《水利志》、《粮食志》副主编,他还被推荐为江山县(市)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和浙江省方志学会会员。

  江山的很多民谣,有些是口述相传,比如郦道元江山掘井、老虎山“石柜”的传说等,之前都没有文字记载,严肃走访乡村后,把这些民谣首创成文。

  20多年来,严肃结合地方志编纂,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史料,并结合自己所经历的史实,撰写文史文章300多篇,并在多种报刊发表,其中以浙江省文史馆《古今谈》为多。为撰写《刘家福起义》一文,严肃去浦城、玉山、常山、广丰等义军战斗过的县调查,访问他们的后裔及村里的知情人。除了参考旧志资料,还四处借阅十多部民间宗谱。一次吴村墟日,严肃借到一部《梧峰吴氏宗谱》卷宗,查阅后非常惊喜,他发现卷宗中居然有史学界从未提及的起义军第三号领导人郑春德的资料。关于刘家福起义领导人,向来只知有刘家福和吴嘉犹两人,这一发现丰富了刘家福起义的史料。

  从花甲到耄耋,严肃在史志界持续工作21年,同行称赞他是江山史志界的“一支硬笔”。2011年,严肃整理生平作品,出版了《严肃文集》,内容涵盖江山历史人物、风俗、饮食、民谣等。

  一报一花乐享晚年   积极践行民俗传统

  严肃一生与报为友,在乡村劳动时,他曾每日往返一公里,去卫生所读报。耄耋之年才算真正退休的他,现在仍与报为友。“每天下午3点之前,先看一份《参考消息》、一份《都市快报》,了解国内外时事。”健朗的他只要拿到报纸,便废寝忘食。

  严肃家的庭院里种满了各种花卉,绿意盎然,2012年,他们家还获得了省级“绿色家庭”荣誉称号。他的老伴对这些花草的习性非常熟悉,而严肃看报之余也会帮忙浇浇水。客厅里挂着全家福,儿孙、曾孙辈30多人的合影,非常温馨。

  记者去采访时,恰遇严肃的儿孙们回家探望。热闹之余,严肃聊起了他为孙女出嫁把关的事。2010年,严肃的孙女与一名有手艺的男青年谈上恋爱,两人情投意合,却始终瞒着家人。严肃知道后,就找孙女谈话,让她带男友来家“亮亮相”,了解一些他的情况。

  “虽然《婚姻法》没有规定‘订婚’的条文,但传统也有其优越性。我们一家人经过对小伙子的观察,觉得不错,就为他们举行了订婚仪式。”说起这事,严肃颇为开心。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石,生生不息,也是永不枯竭的民间教育资源。”严肃希望优秀的传统民俗,能够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